精采書介


永恆之戀》──心靈的朝聖之旅


◆黃恩霖

  這本書看起來或許跟你此刻手上那本書沒什麼兩樣 … 不過的確不一樣。這本書遠比你手上的書危險;是尋寶圖,是懸賞海報,也是參加一場盛大舞會的邀請函。

  如果我們渾然不覺靈魂的深深乾渴,耶穌的邀請就毫無意義 … 我們必須放下熟悉、自在,甚至一些我們倚賴甚深的宗教行為,然後踏上旅程。

  上面兩段相互呼應的話語,分別出自約翰 ˙ 艾傑奇和布蘭特 ˙柯提斯,他們二人正是《永恆之戀》一書的共同作者。閱讀此書常有一種曼妙的感受,隨著章節的起伏,彷彿在欣賞一齣默契十足的雙人舞。望著 艾傑奇和 柯提斯交互舖成的文字,以及相互輝映的心靈,不禁讓我想起自己信仰歷程裡曾擁有過的屬靈摯友。這般觸動心弦的情懷,便成為閱讀此書的初步印象。

激發冒險與探索的旅程

  基督教信仰的體現可分為兩個層面:社群與自我。前者包括參與教會服事、團契生活以及福音工作等;後者意指個人的靈修,如禱告、默想和閱讀等。一個整全的信仰應當兩者兼具,然而時下的基督徒常傾全力於社群生活,而忽略自我的信仰探尋,此等失調的信徒常是外在宗教行為火熱,而內心卻疲憊空洞不已。這正是柯提斯所說「 任何忽略浪漫情懷的信仰,最終只會淪為引人愧疚的律法主義,一套需要背誦、服從的生硬規條與理論。 」而 艾傑奇也指出「 有時候,唯一讓我們繼續走下去的是責任感;然而,最終若只剩下責任感,我們永遠也到不了終點。 」因此,為了激發基督徒重拾信仰的悸動與感知,「旅程」成為貫穿 《永恆之戀》 的最重要意象。

  閱讀這本書就是一段「旅程」的開展,如 柯提斯所言「 世界上每個人真正的故事,不是可見的外在故事;真正的故事是人的心靈旅程。 」 往往一段旅程的真正迷人之處,不在於安逸或舒適,而在於冒險與探索。本書的文字正具有這樣驚心動魄的魅力,跟隨作者的演繹推論,就像參與一場精采的解謎遊戲。這種冒險與探索的激情不單懸浮在理性的思辯上,更是迴盪在寫實的人生裡,就像 柯提斯所說「 生命中總有足夠的蛛絲馬跡與引人遐想的微光,讓我們繼續尋找。 」

  《永恆之戀》全書共有十二章,章節間的邏輯清晰並且陳述連貫,然而這絕不代表它是一本封閉的信仰指導手冊;相反地,它是一本開闊的勇氣之書。如果讀者只想從當中汲取靈修的方針與步驟,那麼將覺空無一物而悵然若失。然而對於真心渴望踏上信仰旅程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提供極大的鼓舞與力量,並喚醒塵封已久的心靈,這就是柯提斯所指「 若忽略信仰中的心靈層面,想要把信仰單單變成正確的教條或倫理,我們的熱情就會殘缺,或是變質,而靈魂與神對我們的真正心意,兩者間的裂痕也會愈來愈深。 」

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

  心靈的旅程看似抽象而純粹,但是《永恆之戀》卻是鑲嵌在人間。因此,閱讀本書不會覺得虛無飄渺,反而能感受到內心被深深地關照。 艾傑奇和 柯提斯不只是擅於鼓動讀者的理論家,更是可信任的旅程同伴。因為他們在書中提及許多私密的生命故事,包括童年成長揮之不去的陰影、青年時因絕望苦悶的放浪形骸、婚姻觸礁的沈痛困境以及教會事奉遭逢的試煉等,這些發自內心的陳述與自我揭露,讀來不禁令人感同身受,更能引發相似的記憶。

  柯提斯說「 耶穌何以用故事與問題與人交談,因為祂的心願不是單單挑動人的知識,也要能捕獲他們的內心。 」 艾傑奇也認為「 靈魂不單以赤裸裸的數據、抽象的命題或系統神學發言;靈魂乃是以故事的影像與情感發言。 」因此, 《永恆之戀》內含豐富的故事,包括作者的故事、旁人的故事、神的故事和歷代信仰者的故事。 此外,作者擅用比喻和象徵,如冷箭、小蝨、大龍和半調子情人等,以這些意象來捕捉、描摹人生的種種,不只顯得生動貼切,更具有引發會心一笑的戲劇張力。

  如果讀者與故事之間只存在閱讀的關係,那麼故事就只是一則「靜態」的文本, 本書作者邀請 讀者以「動態」的精神來面對故事,也就是從靜態地閱讀,到動態地思索與書寫。因此,「分享」正是每個人踏上信仰旅程的終極意義。就如柯提斯說 「我們需要成為一群說故事的人,這是多麼攸關重大。我們彼此敘述屬於自己的特有故事,也不要忘了重尋天上情愛的光輝和喜樂,如此方能藉著神的靈彼此幫助,看祂的救贖計畫在我們生命裡推展。福音派教會往往不顧每個人在故事裡位居何處,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套公式。 」再試想 艾傑奇勾畫的美景「 如果星期天早上大家聚集,以真實生活為脈絡,重新述說豐富的永恆情愛傳奇,那會是何等迥然不同的週日早晨! 」

宗教人的救贖與鄉愁

  「救贖」是基督教最核心的神學概念,「天堂」則是基督徒引領企盼的精神故鄉。然而當生命陷溺在死蔭幽谷的基督徒,有時並無法使「救贖」成為真正的力量泉源,「天堂」也不再是他們面對此生的最終盼望。這也許就如艾傑奇所說「 我們可以坐擁成卷的正統教義知識,然而若是與現實脫節,特別是與內心的生命脫節,對我們就沒有什麼重要可言。」 因此, 《永恆之戀》帶領我們直視人生的失意與挫敗,並且賦予這些不堪的經驗一種全新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則故事,不過對基督徒來說,人生的詮釋並不僅止於此。因為在個人故事的背後,尚有一則更為深邃而遠大的故事,那就是「神熱切渴望與人和好」。這樣令人動容的呼召不僅記錄在聖經裡,更是確實發生在基督徒的生命中。因此,面臨人生的打擊其實是重新體會天父慈愛的好時機,遭逢生命的巨變則是更深刻思索信仰內涵的絕佳契機,這就是受苦的價值與救贖的永恆意義。 艾傑奇說「 要了解自己的真貌,以及在故事裡的角色,我們不能以墮落為開頭,否則就好像電影開演二十分鐘後才入座一樣。然而大多數的基督徒都努力以此為起點解釋整個故事。 所謂的『墜落』,一定是有個往下掉的地點。基於聖經不輕忽人的墮落,想必當初是從極高的位置掉下來。 」 一旦我們能體會而確信自己在神眼中的寶貴價值,便可生出不凡的勇氣以面對生命的種種。

  《永恆之戀》分別以「重返家園」和「遙想天堂」作為最後一章和結論的標題,似乎是為旅程下了一個未完成的註腳。 艾傑奇說「 如果是足以打動我們的天堂景象,必定是動態的景象。所以,去作點夢吧 …每個人的旅程終點是什麼呢?遠超過你我最狂放的想像。 」這番見解賦予「盼望」一種嶄新的意義。天堂不是基督徒對現世失望而寄情的烏托邦,也不是教會用來維繫信徒的鴉片。天堂其實是宗教人對「家」最濃郁的鄉愁,這股鄉愁來自天性,如聖經記載「 神將永生安置在人的心裡 」 ( 傳道書三章 11 節 ) ,又像路益師所說「我若發現自己內心有這個世界無法滿足的渴望,最合理的推論就是:我是為了另一世界所造。」因此,對於每一個決志踏上旅程或已邁步其中的基督徒,「重返家園」將作為一種積極而開闊的標的, 「遙想天堂」則成為堅實而篤定的盼望。

  對於台灣的基督徒而言,或許《永恆之戀》所援引的西方經典和人文傳統並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這是因為在東方的信仰環境裡,原本就較少有西方的養分。因此,閱讀本書將是一個起點,一方面讓我們窺見在當代的西方社會裡,仍有部分的基督徒選擇以更靜謐、內觀、探索的方式來經歷信仰;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思索東方的文化精神,由此發現神對我們獨特的呼召,進而與祂建立深沉的對話與厚實的默契。

(摘自《台灣教會公報》 第 2702 期 2003 年12 月 8~14 日)


>>回書目總覽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