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5期】2007年1-2月出刊

本期目錄:
許給自己一個快樂伊甸國度的願景
鑑往知來
台灣泰澤夢
大學溯源
俠客情懷
領袖獅子心
以實際行動關懷地球
韋瓦第及其傑作《四季》


心窗台灣泰澤夢

◇ 王貞文

      法國南部地區的小農村Taiz在台灣已經逐漸以「泰澤」這個美麗的譯名被認識。超越教派、文化、種族界線的泰澤團體(Taiz Community),活出了寧靜的和平見證。這幾年在台灣,全球化的衝擊使貧富的距離拉開了,文化的對立與衝突節節升高,新的圍牆正在建立,社會許多新傷口淌著血。有些基督徒厭倦了聲嘶力竭的講演,由包裝得輝煌燦爛的敬拜讚美歌聲中出走,當他們接觸到謙卑樸素的泰澤晚禱,在裡面得到安慰與扶持,他們開始渴慕起泰澤寧靜的醫治力量,面對自己,體會奧祕台灣的友人們接觸到的第一個泰澤的面向,是對個人靈修的助益:泰澤獨特的、打破所有疆界的「共融禮拜」,默默地吸引著能夠沉潛下來的人:燭光、美感、簡短的、使人安寧的詩歌、讓每個人的心有機會由喧囂的世界退隱下來,面對自己,面對上帝。

       每年夏天,被這樣的音樂與禮拜生活吸引著的人們,成群結隊來到法國南部的這個小村莊,泰澤,成為一個友善地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心靈饑渴之人可以尋到的一處水泉。
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的年輕人,甚至牧長,踏上他們的泰澤朝聖之路。有的人也許是將這樣的旅行當成另一次的韓國或新加坡取經行,有的人單純地希望去享受美好的禮拜與自己安靜的時間。真正在那裡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人,會體會到基督使人走出自己的界線,與神復和、與人修和的奧秘。

綠野鄉村泰澤夢
       一位獻身於白河鄉間小教會的女牧師蕭瑞巧,由泰澤靈修歸來,抱著一個強有力的異象──台灣需要這樣一個使人安靜、使人和平的地方!她可以由自己的教區「林子內」做起。這個叫作「林子內」的農村,在十九世紀就已經有基督徒在聚會。然而,在台灣經濟進步的奇蹟中,這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年輕一代外出求學、工作,留在庄內常是失學的、茫然的孩子,毒品、色情對孩子發出誘惑,好勇鬥狠的年輕人集結著。「變壞」好像是林子內的孩子的宿命。

      然而這是一個何等可愛的地方啊!橙花吐香,五色鳥啼叫,圳溝流水淙淙,山丘間的池塘隱蔽而安寧。過去的十幾年間,教會領導著社區改造運動,將一個看來好似失去希望的凋敝落,建設成有美麗的散步道的「心靈故鄉」。而注定要變壞的孩子,有機會到教會,開始旅向自己心靈故鄉,以歌,以勞動,去認識並參與一個上帝國之夢。這一年來,他們開始唱著泰澤的詩歌,當寧靜平和但充滿生命力的歌聲響起,年輕人專注而敬虔的表情發出令人感動的光。

      「我們林子內可以成為一個泰澤。」女牧師安寧而堅定地述說異象。一個只有三十幾戶農家信徒的教會,勇敢地買下一塊在山頂上的地,做起台灣的泰澤夢來。他們準備透過自己的勞動而非大筆的捐款,來建設一個使人安寧的空間,配合著他們一鋤一鋤建起來的「心靈步道」,讓這個小村成為真正的心靈故鄉。林子內教會抓住了真正的泰澤精神。因為泰澤不只是一個有著美好的音樂與禮拜的地方,泰澤也提醒著這個世界:通過徹徹底底的分享,通過簡樸求真的生活,屬天的和平仍然是可能的。

徹底分享生命的一切
      不管是在世界各地舉行著的美好的禮拜,還是前往泰澤這個地方的朝聖之旅,使泰澤成為一個獨特的、吸引人的力量,是一個堅定地過著徹底分享的生活的「泰澤團體」。
「在教派與國族認同的高牆聳立的時代,這樣的團體生活是一種突破。這個充滿開創精神,跨越高牆的共同生活團體,始於一個年輕人的夢:一九四○年,剛由瑞士洛桑神學院畢業的年輕人羅哲(Roger Shutz),在此買下一個舊農舍,實踐他理想中的修道生活──與窮人生活在一起,勞動、禱告、跨越各樣的藩籬去幫助需要幫助者。

      當時的法國被德國侵略,國家分裂,人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都極為困窘。羅哲尋訪著他在這個殘破的國家的一個著力點,尋找著最窮困的地點,他經過克呂尼的廢墟(那是中世紀一個偉大的修道運動所留下的殘垣斷壁),來到小村泰澤,這裡是在「自由的」法國的邊境,再往北一點點就是「維琪政府」(納粹在法國的傀儡政權)所控制的地方。
一位貧苦的農婦接待他,供給他住處,與他分享食物,請他留下來幫助他們,因為時局艱困,這個小村又是如此孤立無援。羅哲因此確信這個地方是上帝所預備的地方,隨時買下這的村裡待售的舊農莊,開始建立一個由他、他的姊姊與他們所收容的難民一同生活的團體。
難民多半是遭納粹政府所逼迫的猶太人與共產黨、社會黨人士。他小心翼翼地不要讓他們感到必須接受他的基督教信仰,才能與他共同生活。所以這段時間,羅哲的靈修生活是隱密的。他為自己準備一個安靜靈修的小室。不過,他的姊姊回憶說:很多時候,他為了不讓難民感到有壓力,會走到野地裡的偏僻角落來靈修。這種對人的體諒與敏感度,是一種獨特的愛的表現。也是這樣的愛,才能讓人真正認識基督。

      這個被羅哲命名為「克呂尼團體」的共同生活團體,很不幸地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被納粹警察毀掉了。難民們被逮捕,下落不明,羅哲當時人在瑞士,倖免於難。一九四四年,戰爭結束,羅哲的兩位認同他的理想的朋友回到泰澤,開始以一個簡單的公約,來過著團契生活。這個公約是這樣的:「整天都讓上帝的話語振奮你的工作與休息,讓你的工作與休息都充滿活力。在一切的事上保持寧靜,安歇在基督裡。願你心常常喜樂、單純與慈悲。」泰澤的修道團
體於是開始了,沒有「規章」,只有一個「泉源」(source),沒有院長或會長,只有一位「共融之僕」。他們歡迎所有願意獻身給基督,放棄個人對自己的物質與精神財產的控制權,甘心守獨身,與兄弟們過著彼此分享與彼此順服的日子的人,加入這個團體。

      今天,已經有超過一百人成為泰澤團體的一份子,有些居住在泰澤,有些在世界各個貧困角落的「友愛之家」生活與工作。羅哲弟兄在二○○五年被一位參加共融祈禱的婦女所刺殺。目前的「共融之僕」是來自德國的艾樂思弟兄(Brother Alois),他在十六歲那一年第一次泰澤,可以說是在泰澤的陪伴下成長的,新的一代。 泰澤的弟兄們繼續旅行於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教派與國家之間,尋找著修補裂創、使人和平的可能性。他們輪流在不同的城市,舉行盛大的「青年聚會」,為的是要由年輕人開始,建立透過共同的祈禱與生活,讓跨越鴻溝、彼此接納與信任成為可能。

修和的比喻
      受到泰澤精神感召的人們,逐漸形成一種和平運動。這種和平運動是以祈禱的生活為基礎,以基督的愛為力量的和平運動。因此,雖然羅哲弟兄死於暴力,泰澤卻以寧靜的讚美來處理這一個事件。泰澤的歌聲沒有中止。羅哲弟兄被刺之後的第二天,由外地被召喚回到泰澤的艾樂思弟兄,在晨禱的時刻到達,他只是安靜地坐到羅哲弟兄慣常所坐的位置,像羅哲弟兄往常所做的那樣,在禮拜中祝福孩子。「接班」的動作就這麼完成了。沒有複雜的權力較量,沒有大張旗鼓的就任祝聖,一個新的「共融之僕」開始他新的服事。這樣安靜的行動,默默地、有力地傳揚著這樣一個使人和平的運動的力道與深度。

      在人性被撕裂的年代,在文化之間的衝突不斷昇高之際。泰澤團體默默地成為「修和的比喻」,從最基礎的共同生活開始,尋求著和平的可能性。我想,這樣的和平運動,比任何限武談判、反恐策略,都來得實際。這是真正的一顆上帝國的芥菜種。

泰澤精神在「曠野」
      「曠野」雜誌在一九八七年創刊,到今年就要滿二十年了。如果說要在台灣尋找有泰澤精神的地方,這樣一個在台北都市叢林中的小小雜誌社,在某些方面還真「泰澤」:非主流、不受任何教會支持、打破許多疆界、關懷人的處境、使人心靈自由。「曠野」以思想來勞動,以筆來禱告,面貌始終樸素,內容始終不媚俗。

      通過「曠野」雜誌上聚集的作者與讀者,來自不同的教派、族群、信仰傳統、神學背景,在文字的交鋒與分享中,學習著真誠、認真地談論我們所關懷的信仰與人權等議題。這當中有衝突、有憤怒、也有在真理中彼此合一的喜悅與平安;有彼此相輕的尖銳對談,也有彼此心領神會的美好時刻。在參與「曠野」這個基督教文化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中,一定有不少人深刻地經歷到,將自己徹底分享出來的美好與代價。代價有時很高,但是福音的真理從不是廉價的。

      與「曠野」一同成長的我,感謝在台灣近二十年的許多撼動心靈與人性的風暴中,「曠野」執著於清新銳利的批判,保持著打破教派與族群界線的「普世性」,在這裡,我看到像泰澤
般的一顆小芥菜種,在貧瘠的土壤裡,充滿「另類精神」的上帝國在抽芽。願白河水庫邊的台灣泰澤夢,與「曠野」不經意活出的泰澤精神,繼續潤澤台灣人的心靈。◆
(作者現任教於台南神學院)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