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6期】2007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關懷弱勢.擁抱樂生
回歸公義的實踐
人道英雄:威伯福斯
關鍵年代.關鍵人物
活出喜樂
管風琴泰斗──布克斯泰烏德
十字架和彩繪玻璃下的沉思
獨臂小太陽
伊拉斯謨斯的《愚人頌》


心窗/十字架和彩繪玻璃下的沉思

◆莉安.佩恩(Leanne Payne)著 黃雅蓓譯

我們越是活在基督裡,就越能接納真實的本我。儘管接納自我幫助我們大步跨越不成熟和捆綁,得以進入成熟和自由;但事實上,我們還必須不斷向老我死,才能領受新的生命。

行在聖靈裡,即表示向老我死去。這是自然的結果。有些人年復一年地拼命努力向老我死,其實他們所需要的是學習行在聖靈裡,因為這正是被上帝充滿的方法,可使我們不必勉強折騰自己、不斷地拼命清空自己的過去。我們既是罪人也是聖徒,因此必須按時屈膝在上帝面前,預備自己成為上帝的孩子,領受這個嶄新而首要的身分。我們必須讓聖靈鑑察並顯露我們的內心,這樣才能活潑地行在聖靈裡。

路益師(C.S. Lewis)對於「舊人」、「老我」的探討相當精采。老我乃是我們心中想居首位、想扮演上帝角色的本我,那是遠離上帝、「歸回到自我習性的旅程」。根據使徒約翰之言,此即邪惡本性在我們心中動工,若是臣服於牠,我們至終將聽到耶穌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約翰福音8:44)被造物渴望成為造物主,這是驕傲的根源。我們必須經常向上帝呼求,請祂揭露我們心中的驕傲,讓我們為此認罪。路益師曾在其作品中指出:

受造物一旦知道上帝是上帝、自己只是自己,就面臨一個可怕的抉擇:以上帝或自己為中心?無論是孩童、村野鄙夫、通達事理之人、遺世獨居者、入世生活者,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可能落入引誘,這是所有罪惡背後的基本罪惡。甚至現在這一刻,你我可能都犯了這個罪,或即將犯下這罪,或正在為此認罪。1

在愛中,我們從自我脫離、逃遁至他人之處……每個人首要的本能衝動,在於維護和擴充自我。第二個本能衝動則是離開本我,糾正個人的偏狹並醫治孤寂的心靈。在愛和美德中,在追求知識和欣賞藝術之際,我們循此而行。顯然地,這個過程可被描述為自我的擴張或是自我的暫時消除。但有一弔詭:「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2

我曾經居住過一個城市,那裡有一座教堂,主堂旁邊蓋有座一小禮拜堂。小禮拜堂裡的聖壇上有一個美麗的十字架,十字架上方則是一片刻畫復活基督的精美彩繪玻璃。那時我已學習倚靠聖靈而行,並且認識了在主裡的喜樂。然而,祂所託付我的事工擴展太快了。就在那個時期,我學習在生命中操練認罪和復活的律動。我總是忙於服事主和幫助別人,以致沒有覺悟到心中的罪與驕傲。但我學會排出安靜的時間,讓上帝顯明我需要認罪與改變的地方。於是我前往小禮拜堂,仰望那個十字架。

就在那兒,我得知有甚麼需要認罪的地方。我在禱告中與主耶穌一同佇立於十架上,並且讓老我死去。當然,這需要花些時間。當我再次同祂一起向老我死去時,我會仰望那個刻畫救贖主復活的彩繪玻璃,在祂的復活中經歷自己的復活,同時為著我所得的赦免和在基督裡的真實本相而歡愉。

雖然如今我不能再經常前往那個美好的小禮拜堂,但這個操練卻已深植我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來到十字架前,與基督一同經歷死亡和復活的律動,這是保持靈性和心理兩方面健全的方法,也能幫助我們避免身心靈耗竭。我們不可忘記自己既是罪人(縱使已經稱義)又是聖徒。儘管我們已是聖徒、是上帝的孩子,但必須知道自己尚未完全,也不再把心思專注於向老我死去。

那個小禮拜堂對我來說意義深遠。我學會邀請前來尋求醫治的人,定睛仰望被釘和復活的基督。因著這種與他人一起禱告的過程,我更加確信:我們的心靈需要經常反覆思想耶穌在世上滿有恩典、慈愛、智慧的一切言行,因為這些畫面也反映出我們得到救贖的真實故事。或許我們在理性上知道基督教的教義,但同時內心卻十分飢渴,想要經歷故事中的愛和饒恕。其實上帝早已在等待我們,並且一直不斷傳送醫治的話語和異象。我們越接近上帝,就越能明瞭惟獨祂是我們的盼望和公義。若想先靠一己之力表現得夠好,之後再接納自我,這即是迴避十架之道。

基督正向我們的心呼喚:「將你的痛苦、罪惡、憂傷卸給我。我要以我的生命來替代捆綁你的一切。」的確,祂畢生的職分正是要取代那傷害我們至深的罪和憂傷,無論是埋藏在記憶中,或是此時此地的體驗。當我們效法祂在十架上的受死和饒恕,即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如此,我們可將捆綁、玷污我們的一切全然放下交給祂。因為知道自己也曾同樣嚴重地得罪自己和他人,於是便能寬恕那最深、最痛的拒絕與虧損。我們也是墮落之人,活在墮落的世界。「主啊,我曾經傷害他人;我對祂和他人的愛也有所虧缺。就在我饒恕他人,饒恕生命中所有的境遇時,哦,主,請祂饒恕我。」這個禱告將成為行在聖靈中的一部分,而上帝也將持之以恆地用祂的愛和公義來更新我們。 ◆

(本文選自雅歌新書《整全的醫治》)

附註
1. C. S. Lewis, The Problem of Pain (London: Collins Fontana Books, 1959), p.63.
2. C. S. Lewis, Experiment in Critic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38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