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7期】2007年5-6月出刊

本期目錄:
歸人、過客與人民意識
超越藍綠是天真的想法?
回歸十年──一個香港基督徒的省思
道聽途說──談美國的政教關係
百年孤寂,今更冷清
堅立於暴風雨中的潘霍華
再訪華爾騰湖──梭羅和他的《湖濱散記》
有誰知道蝗蟲的飛航路線
泰澤共融祈禱歌詠的真髓
用「心」看世界
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

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

 ◆編輯室

有很多書籍、文章提到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1478∼1535,以下簡稱摩爾,英國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下議院長、大法官,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領袖而被處死)所寫的《烏托邦》(Utopia)時,都把它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作比較,因為柏拉圖在其書中描繪了一個完美的烏托邦社會。但這是一個錯誤的比較,因為摩爾知道,希臘文「烏托邦」的意思就是「子虛烏有之地」。因此他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講述在地上的天堂社會,並為其實際操作提供藍圖,而是寓言式地嘲諷烏托邦思想。然而,許多人卻受這本書鼓舞,把它視為新社會的楷模。

如果摩爾的原意並非讓人把《烏托邦》理解為宣傳一個一切公有的社會,那麼他的初衷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引起了極大的爭論。由於真正的答案也許永遠無法確切知道,我們可以這樣說明:摩爾,作為一位深具社會良知的基督徒,他希望引發人們注意當時社會所表現出的經濟腐敗和道德敗壞,而非提倡一個完美的社會。正如一位評論家所指出的:「他(摩爾)知道人心中的罪根深到極處,僅僅透過社會經濟組織的重新組合是不可能剷除的。」因此,該書和伊拉斯謨斯(Desiderius Erasmus)的《愚人頌》(The Praise of Folly,參《曠野》146期〈筆的見證〉)一樣,是要努力提醒讀者──當時基督教會的全體成員,提醒他們不可低估人的罪惡本性以及由此生發的許多罪惡後果。這個警示在今日與在十六世紀意義一樣重大,毫無疑問地,這就是它名列大英百科全書《西方世界的偉大著作》(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之主要原因。 ◆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