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7期】2007年5-6月出刊

本期目錄:
歸人、過客與人民意識
超越藍綠是天真的想法?
回歸十年──一個香港基督徒的省思
道聽途說──談美國的政教關係
百年孤寂,今更冷清
堅立於暴風雨中的潘霍華
再訪華爾騰湖──梭羅和他的《湖濱散記》
有誰知道蝗蟲的飛航路線
泰澤共融祈禱歌詠的真髓
用「心」看世界
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

回歸十年──一個香港基督徒的省思

 
◆李錦洪

華燈燦爛,慶典連場。在經濟復甦的良好勢頭下,香港以節慶的心情,慶祝回歸十週年。
十年辛苦不尋常,人事幾番新。走過金融風暴激盪、沙士(SARS)危情的顫驚、禽流感的威脅、七一遊行的震撼、南亞海潚的哀慟……香港人學會要沉著,要珍惜。

香港教會,曾經憂患,九七之後,我們的宗教自由會否失去?座落多層大樓中的教會可會被取締?共產黨人怎樣地滲透教會……?纏擾多年的九七夢魘,隨著一國兩制的落實,說明了一切。

在危機與轉機之間,在恐懼與平安之間,從不景到復甦之間,要感謝天上的父神,一直祝福保守香港。也向那些為香港付出了努力和代價,守住本位,不驕不餒的香港人致敬。

在一切回憶與感恩的頌聲中,教會需要保持永恆的醒覺。在憂患中不退縮,在安樂中不沉睡。不同的時代,教會有著獨特的角色;在歷世歷代,有著同一的使命。綜合十年回歸經驗。緊扣當前的社會,香港教會要繼續勇往直前,承傳從上而來的託付。

「一國兩制」本為統戰台灣而設,卻落實在收回香港主權的政策方針上,十年回歸歲月,「一國兩制」的應用發展比預期好,最大關鍵在於中國本身政局的穩定,透過鄧小平的隔代欽點,從江澤民到胡溫體制,走出了共產黨權鬥的宿命,再加上中國全力發展經濟,開放市場,急於與國際接軌,益令香港最大的優勢可以發揮,除了金融中心的橋頭堡外,香港的文官制度、管理流程、專業精神,都成為中國崛起的重大參照。

中央對香港在經濟低潮和疫症蔓延的黑暗期,更顯示最大的關注與支持,無論是開放自由行,更緊密經貿關係,北水南調等,都力撐香港經濟神話於不墜,經濟是雙向進行,不能簡單引伸作對香港的恩惠。

由於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經驗不足,引致連番失誤,並缺乏政治溝通技巧,益令港人對中國領導人包括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溫家寶有更大的好感, 然而何以回歸十年,香港人的心理回歸仍有阻隔,主要原因有三:
(一) 歷史遺留的恐共及拒共情結太深。
(二) 六四仍未平反,傷痕仍在。
(三) 中央對香港落實雙普選(一人一票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停滯不前,香港人在政治方面不能享有剩餘權力。

要為回歸十年,中英對香港政策的施行,可歸納為「經濟寬鬆,全面支持,政治保守,步步設防」。

香港要全面推行民主,不能沒有北京的祝福,他們考慮香港民主化對大陸的影響外,更恐怕在民主機制下,失去政治的主導權,更憂慮外國勢力的滲透。從大格局的戰略思考,北京會將台灣問題列作最重要和優先處理,但求穩住香港,不許越池半步。

香港的歷史因素與地緣關係,回歸母體中國,雖有陣痛,大體情況仍見順遂,但以十年回歸個人的體驗與思考,北京並不能單引香港「一國兩制」經驗向台灣推銷,海岸兩岸存在著較大的文化隔膜、歷史恩怨、對立意識,加上台灣有獨立生存的條件,毋須像香港一樣倚賴中國,對台政策必須比對香港更有創意,更合時宜,更少陣痛,才能縮窄兩岸的距離。

「收主權易,收人心難」,中國政府苦心造詣,希望將「一國兩制」發展「一國良制」,十年有所成,但未竟全功。未來十年,中國將走進國際舞台的中央,成為全球聚焦所在,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更為中國開放、提升、自信、文明建設樹立里程碑,香港已成為中國列車的一部分,列車往何處去,命運已成一體。

人生最美,有夢相隨,作為香港的基督徒,我的中國夢仍在燃燒,期許著一個民主中國、福音中國、溫柔中國,在廿一世紀從容輕快地走出來:
(一) 從個人救贖到民族的救贖:基督教所涵蓋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對人的重視,上帝形像的重建是管治大地的準則,可以兼善天下,而非獨善其身。在文明斷層、精神虛脫中急步向前的中國,基督教信仰有助中國走上現代化、民主化、公義化的莊康大道。
(二) 從仇恨之子到和平之子:中國人能以柔和謙卑的心,發揮謙柔的力量,化解歷史未解的仇恨,無條件的寬容復和,感召對方更大的回應。
(三) 從虛無的信仰走上道路、真理、生命的具體信仰之旅,傳揚純正生命之道,為饑渴的羊群提供存活的環境與養分。
(四) 從邊緣化到大格局思考,凝聚海內外華人基督徒菁英力量,對中國的現代化、強國夢、文明與國際接軌,提供「具體的政經及文化議程」。
(五) 從浪漫悲情到實事求是:告別對中國的浪漫與悲情,善用香港的優勢與肢體們守望相助,讓福音與文化相遇,生根茁壯。 ◆(作者為香港《時代論壇》社長兼總編輯)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