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7期】2007年5-6月出刊

本期目錄:
歸人、過客與人民意識
超越藍綠是天真的想法?
回歸十年──一個香港基督徒的省思
道聽途說──談美國的政教關係
百年孤寂,今更冷清
堅立於暴風雨中的潘霍華
再訪華爾騰湖──梭羅和他的《湖濱散記》
有誰知道蝗蟲的飛航路線
泰澤共融祈禱歌詠的真髓
用「心」看世界
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

堅立於暴風雨中的潘霍華

 ◆雅各.懷特(James Emery White)著 ◆曹明星譯

有一個人,面對著當今世代對信仰堡壘日漸增強的攻擊,處身於價值日益流失的世界,他卻堅守立場並挑戰整個國家的方向,因為他的祖國正急促地墜入墮落的深淵。

潘霍華是一位德國牧師,他生活在納粹德國的陰影之下。從一開始他就大聲反對希特勒的殘暴,也因為他在反對運動中的角色而被捕,並於西元一九四五年四月一日在祕密警察長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的特別命令下被處死。潘霍華不但接受了犧牲的命運,他也早有預期;在他被捕之前六年,他就寫下這句話:「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是召他來為祂死。」

面對這個瘋狂的現代世界,潘霍華深刻思考一件事:在俗化的世界中,身為基督徒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從西元一九三三年納粹取得政權開始,潘霍華就投入抗議行動的第一陣線,尤其是抵制反閃族主義的暗中崛起。不久後他成為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的領導人物,而認信教會領導著德國基督徒反抗希特勒與納粹政權。對潘霍華而言,反抗運動並非政治運動,而是屬靈運動,這是身為基督門徒的考驗。他效忠的是「一位高於國家元首的主」,他知道「惟有這種尊主為大的激進門徒精神,可以勝過德國政權的主張與操縱」。

一九三五年,潘霍華在芬根瓦(Finkenwalde)組織並帶領一所新的神學院,他在當中建立了一個團契生活,與整個大環境的力量形成尖銳的對比。一九三七年,神學院被迫關閉,但仍繼續祕密發展為地下團契,直到一九四○年。如同潘霍華在《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書中所言,他決定在面對俗世時徹底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並且帶領別人這樣生活。他不但沒有從世界退隱,反而以此為根基而積極參與世界。他曾寫信給同為神學家的尼布爾(Reinhold Neibuhr),提到有些人鼓勵他離開德國;他毫不妥協地說:「如果我不與同胞同受苦難,日後將來無權參與戰後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

潘霍華生命最後的幾週,就是被囚在幾個祕密警察(Gestapo)看管的監獄中,與來自各國的男女囚犯一起度過。最後他來到浮洛森堡(Flossenburg)的監獄,當時有一位獄友是英國軍官,這位軍官後來這樣描述潘霍華: 在我所見過的基督徒當中,只有少數人真的堅信神是真實的、臨近的,而潘霍華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星期日,潘霍華牧師主禮一個小小的崇拜,他說話的方式深入我們的心坎。他使用貼切無比的字眼來表達我們被囚禁的精神,與監禁帶給我們的思想與解答。他剛做完最後的禱告,牢房的門就打開了,兩個人走進來,說:「囚犯潘霍華,跟我們走。」對所有的囚犯而言,那就代表一個意思:上絞架。我們向潘霍華道別,他把我拉到旁邊說:「這是結束,但對我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第二天他就在浮洛森堡被絞死。

面對這個現代的俗化世界,潘霍華所展現的不只是跟隨基督的代價,更展現了跟隨基督的呼召。 ◆(取材自《迎戰關鍵年代》,雅歌出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