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9期】2007年9-10月出刊

本期目錄:
為自己立界限以免淪為政治卡奴
紅杉林密室
台灣文化協會裡的基督徒
柏格曼所渴望的和解


曠野人物台灣文化協會裡的基督徒 ──以台南地區為例

 ◆王昭文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經過前期的鎮壓與建設,台灣人雖處於高壓統治下,卻也受到近代文明的薰陶。一九二 ○年代可說是台灣由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化社會的關鍵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主思潮瀰漫全球,日本本土爆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上普遍掀起了民主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國則出現反抗帝國主義、追求現代化的「五四運動」,在這潮流中,台灣也出現具有現代化色彩的政治社會運動。這波具有現代性的政治社會運動,最具代表性的團體是一九二一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文化協會最初是為了支援自治主義的政治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成立,在合法範圍內做民眾教育、批判日本殖民統治、喚起平等意識、追求自由民主、爭取台灣人的參政權,同時廣泛關心各類社會與文化議題。文化協會代表當時台灣人進步開明改革力量,可說是台灣民主運動的第一波。文化協會後來因為意識形態而左右分裂,左右陣營先後遭日本政府解散,但是文協成員的社會參與、政治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戰後的二二八事件、地方自治選舉。

一九二 ○年代的社會運動,主要集中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大都市。如一九二四年為反擊御用的「有力者大會」,文協在台北、台中、台南同時舉開「全島無力者大會」。一九二三年台灣文化協會第三回定期總會、一九二八年台灣民眾黨第二次全島黨員會議,都在台南舉行。台南地區的社會運動也有回應本地特殊問題的行動,如一九二八年反對墓地遷移、一九二九年反對中元普渡等。

台南地區文化協會中的基督徒成員

台南地區的文化協會成員中,有不少是基督徒。出身長老教會家庭、本身是基督徒者,有:高再得、高再祝、高再福、高天成、吳秋微、侯全成、劉青雲、劉清風、林茂生等。另外,蔡培火是在日本求學期間接觸基督教,並且受洗。王受祿、韓石泉、林占鰲等,則是在一九二九年之後,因個人的生命經歷而成為基督徒。這個圈子的形成,蔡培火是關鍵人物。

一九一四年,當時在台南公學校任教的蔡培火因參加爭取日台平等的「台灣同化會」而遭解僱,遂在林獻堂的資助下,赴東京留學。林獻堂是議會運動、文化協會及《台灣民報》最主要的支持者。蔡培火和太平境教會的吳秋微、高再得為姻親。由此因緣,蔡成為台南和霧峰的社運人士媒合者。

高再得、高再祝、高再福三兄弟,是南台灣最早接受基督教信仰、最早的本地傳道人高長的兒子,高天成則是他們的姪子 ——高長的長子高金聲牧師之子。高天成後來成為林獻堂的女婿。高家自高長起,就和長老教會有很深的淵源,高長的兒子們不是牧師就是醫生,高家三兄弟在社會運動方面,除了作為組織成員之外,也是重要的資助者,特別是高再得,他曾任文化協會理事,對社會運動的參與較深。社會運動熱烈進展的一九二○年代,高天成人在東京留學,因此未參與台灣當時正熱鬧的社會運動,但後來加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又成了林獻堂的女婿。

林茂生是台灣第一位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秀才林燕臣之子,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一九一六年返台後任教於長老教中學,後又任教於台南商業專門學校,成為台灣人當中非常稀有的高等文官。一九二七年接受台灣總督府遴選,公費留美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林茂生在社會運動期的活動,是擔任文化協會評議員,另外一九二三年在文化協會台南分會的講習會開課,講述「西洋歷史」;一九二四年起連續三年在文化協會主辦的夏季學校中主講「哲學」、「西洋文明史」等課程。

吳秋微、侯全成,都是醫師,太平境教會的信徒。吳秋微也是社會運動的重要資助者。高再得、吳秋微、劉青雲等人,在一九二三年十二月的「治警事件」中都遭拘留審訊,但後來未被起訴判刑。劉青雲、劉清風是堂兄弟,其祖父劉光求與其弟高德耀於一八四九年自泉州來台,兩兄弟在台南接受了基督教,高德耀成為馬雅各醫生的助手,開設台灣第一家西藥房「仁和堂」,也是府城第一位西醫。當時基督徒對新式教育的接受度特別高。劉家即開啟留學道路先鋒者,劉青雲、劉清風都到日本讀同志社中學,劉清風甚至遠至美國留學。

蔡培火、王受祿、韓石泉三人,可說是從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文化協會到民眾黨台南地區社會運動的主要推手。首位在德國取得醫學博士的王受祿,一九二九年因為孩子夭折而轉向基督教,熱心於傳教,不再過問政治。韓石泉在一九三 ○年也因遭到喪子之慟而接受基督教。一度蔡、王、韓三人有意成立基督教醫院及社會服務機構「新生堂財團」,後來因籌款困難而放棄。

這幾位基督徒的社會運動參與程度不一,在政治立場上,也有不同之處,但可說都是處於左右光譜中較為中間偏右的地帶,也就是說,一九二七年文化協會分裂後,他們多屬台灣民眾黨而非左傾的文協,或是屬於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地方自治聯盟。這和他們的社經地位及基督教和平思想有關。而王受祿、韓石泉、林占鰲等在社運高峰後才成為基督徒者,就對勞工運動等左派思想影響下的社會抗爭較認同,而有所參與。林占鰲是「赤崁勞動青年會」一員,這個組織和民眾黨關係深厚。王受祿、韓石泉對這個組織多有協助。

基督徒社會運動參與者

這些參與社會運動的基督徒,特別是長老教會家庭出身者,大多擁有高等學歷,以當時的話來說,就是「文明紳士」。基督教傳入台灣,帶入的不僅是一種嶄新的宗教形態,也帶入了以理性為基礎的西方現代文明。基督徒家庭出身者的價值觀較不受傳統思想和社會習俗的束縛。在「啟蒙」、引進西方民主社會觀念方面,他們都熱心參與,也關心爭取日台平等議題。

從現有資料看來,台南地區的基督徒的文協參與者比較不贊同激烈的抗爭手段、以及主張階級鬥爭的社會主義,在政治目標上傾向爭取平等的政治參與機會,手段上則傾向合法的抗爭。幾位身為醫師、學者或事業家的基督徒,一方面關心台灣人的處境而參與社會運動,一方面和當局的關係也不算太糟,是當局極力籠絡的對象。他們都不是激進的反抗者,可以歸諸穩建派,當運動走向激烈化時,他們很少跟進。文協左右分裂之後,基督徒們似乎都留在右派陣營。這可能和當時的教會與當局關係良好、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的不相容、以及當時的信仰教育強調政教分離和服從掌權者有關。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十月十七日被訂為「台灣文化日」,今年國家台灣文學館特別推出「文化協會在台南」特展,並將長榮中學、太平境教會等列入文化協會歷史巡禮據點,即著眼於文化協會和台南的基督徒的深厚淵源。「文化協會在台南」有許多初次問世的資料,值得一看。展期至明年一月底。 ◆

(作者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