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1期】2008年1-2月出刊

本期目錄:
民國要過百,當懷千歲憂
台灣大選變局的省思

兼具成功與意義的投資─社會責任型投資

廣播奇人紀樂與《草原伴侶》
地底陽光與寒雨之夜
活出福音真義的襤褸者
賈思潘王子
回到慈光原初照亮之處

 

曠野人物活出福音真義的襤褸者─布仁南.曼寧神父(Brennan Manning)簡介

 ◆陳培德

  1990年,一本外表平實的小書在北美出版問世,立刻引起英語世界讀者熱烈迴響,成為人人爭相閱讀傳頌的好書。出版後十年間,這本書催生了一個小小的社會企業。它的主題催生了八首詩歌、組成樂團、出版了專用的禱文集《襤褸者的禱告》(Ragamuffin Prayers)、好幾首回應主題的詩詞、四幅畫、三間書店,還生產有專利品牌的鬆餅粉(早餐製鬆餅用)。這本書就是《衣衫襤褸的福音》(The Ragamuffin Gospel,中譯:校園,2004年),作者是布仁南.曼寧神父(Brennan Manning),他稱自己是個「屬於阿爸父的襤褸者」。本書是他重返紅塵多年後的著作,如今已被奉為經典,單在北美早已售出超過一百萬冊。

尋索生命「更大」的渴求

  在個人官方網頁中(www.myspace.com/brennanmanning),這位前方濟會(The Franciscan Order)神父戲稱自己今年已屆101歲高齡。若依其好友Michael Card於2004年在CCM Magazine專訪對話內容來推算,著名作家曼寧當出生於1934年初春,時逢經濟大蕭條初期,出生地點是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父親是Emmett Manning,母親是Amy。曼寧從小與哥哥(Robert)和姊姊(Geraldine)一起成長,高中畢業於布魯克林區沙勿略高中(Xaverian High School, Brooklyn)。畢業後進入紐約市皇后區的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 Queens, NY)攻讀。兩年後因韓戰爆發,曼寧被徵召入伍,編入海軍陸戰隊作戰。

  服役期滿後返國,曼寧考進了著名的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聞學院,主修新聞學。然而,內心揮之不去對生命的「更大」渴求,讓他無法靜心下來在學術領域裡找到滿足。在完成第一個學期學習後,曼寧便決定申請休學,專心去尋求下半場人生的方向。他的一位導師提議他,說:「也許那個『更大』的東西就是上帝。」(Maybe the something 'more' is God)這句話促使他以後輾轉進入了賓夕凡尼亞州洛雷托鎮的聖衣會修道院(Carmelite Monastery, Loretto, Pennsylvania)進修,繼續尋索去向。

  1956年2月8日,曼寧遇見了耶穌,結束了「二十二年靠二手(指非親身的經驗)信心生活的日子」。他在修道院裡的小教堂裡,默想耶穌在世走十架苦路,親身經歷了一次耶穌基督大愛臨在的強烈經驗,成為上帝呼召他走生命道路的重要印記。他後來回憶及此,說:「那一刻,對我來說,整個基督徒生命就變成了與耶穌親密、全心的關係。」(At that moment, the entire Christian life became for me an intimate, heartfelt relationship with Jesus)1959年,他在聖方濟學院(Saint Francis College, Loretto, Pennsylvania,即今日的Saint Francis University)完成學業,主修哲學,輔修拉丁文。他又決定再花四年時間去深造神道學。1963年5月,曼寧畢業於聖方濟神修學院(St. Francis Seminary, Loretto),被按立為方濟會修士,賜封聖名為Richard Francis Xavier。

隱世、入世的曲折生命歷程

  此後幾年間,曼寧廣泛地游走於學術殿堂和貧窮人中服事。他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府任教,包括在史杜賓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Steubenville)擔任神學講師和校園教牧、聖方濟神修學院任禮儀學講師兼靈修導師、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向研究生教授創意寫作、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教授聖經和禮儀學。他又穿梭於歐洲和美國本地的貧窮人中間,服事他們,在他們當中生活。

  1968年,曼寧向方濟會請假兩年,到西班牙加入由查理士弟兄(Charles Eugene de Foucauld)創立的耶穌小弟兄會(the Little Brothers of Jesus)體驗學習。這個修會矢志委身活在貧窮人中間過入世和默觀的生活(committed to an uncloistered, contemplative life among the poor)──就是過白天勞動工作,晚上默想禱告的生活方式。期間他曾被分派從事多樣工作包括挑水夫、牽驢或用板車供食水到鄉間、石匠助手、頂著西班牙熾熱的大太陽鏟土除草、法國的洗碗工、瑞士監獄的自願囚犯(只有典獄長知道他神職人員的身分)。

  他又曾當過隱世的修行者,被安排在西班牙薩拉戈薩(Zaragoza)沙漠間住了七個月,在荒漠山壁上鑿出的洞穴裡隱居默想,每週只獲准補充維生基本物資一次。隱居期間,曼寧又一次強烈地體驗到上帝啟示了祂的大愛,透過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深深地感動他。1968年12月13日一個隆冬晚上,他在洞穴小教堂領受了主對他說話:「因著愛你,我離開我父身邊。我來找你,就是那躲閃我、逃避我、不想聽我名字的你。因著愛你,我被吐滿瞼唾沬、被捶、被鞭打、被掛在十字架木頭上。」他後來反思此事,說:「那些話語燃燒進入我的生命。那天晚上,我領悟到我加入方濟會時,一位充滿智慧的方濟會老神父對我說話的深意:『一旦你認識了耶穌基督的愛,世上再也沒有別的事比耶穌的愛更美、更令你渴慕』(Once you come to know the love of Jesus Christ,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 will seem as beautiful or desirable)。」

  1970年,曼寧返美,與另外四位神職人員在阿拉巴馬州港口城市拉巴契港(Bayou La Batre)建立了一個實驗社區。他們的構思是讓方濟會神父住在漁民中間,修復被颶風(Hurricane Camille)破壞了的教堂,重建他們的敬拜和社交生活,也鼓勵他們參與教會活動,並投入其中。幾年後,曼寧被調派至佛羅里達州軍港羅德岱堡工作(Ft. Lauderdale),服事當地社區學院(Broward Community College)的師生,深受歡迎。1974年4月間,他被發現在住所地板上昏倒,急救後被驗出是酒精中毒引至身體痙攣,修會下令曼寧要接受勒戒治療,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喜士登復健治療中心(Hazelden Treatment Center in Minnesota)住了六個月。

  復健期間,他開始致力寫作,完成了處女作《先知和情人》(Prophets and Lovers, 1976),付梓出版。後來,他去了佛羅里達州清水灘(Clearwater Beach),住在友人海邊別墅靜心寫作,又寫成了第二本著作《溫和的改革者》(The Gentle Revolutionaries, 1977)一書。此後曼寧認真專注於寫作,新作一本接著一本的出現,這算是因酗酒勒戒帶來的意外收穫,也讓他的名字開始廣為人知。此後,各地演講和主領退修會的邀約激增,讓他不得不選擇離開方濟會,面向全新的挑戰,以各地巡迴旅行、認真寫作、全心全意領會為職事。他那穿著補破牛仔褲的襤褸者形象,突破了教會傳統保守不變的刻板印象,深植人心。1982年,他從佛羅里達州搬到路易士安那州的紐奧良市(New Orleans)定居,並成立一個名為Willie Juan Ministries的福音事工團隊,繼續到處傳道領會,宣講上帝無條件的大愛。同年,他又與蘿絲琳(Roslyn Ann Walker)共結連理,惹來天主教會內部分人士極大的批評和攻擊。

當頭棒喝、映照真相

  曼寧的著作頗豐,共二十種。中譯著作已出版的有五本,全部是1990年以後的作品。《衣衫襤褸的福音》是最為人熟知的一本,內容是勸告信徒除去面具,如同襤褸者般赤誠來到耶穌面前,反覆思想和重新活出福音真諦。《耶穌的簽名》(The Signature of Jesus, 1992,中譯:校園,2004年),書中作者把十字架視作耶穌的簽名,是上帝愛世人的最高表現,也是教會和信徒言行舉止、心思意念不可或缺的印記。《毫不留情的信任》(Ruthless Trust, 2000,中譯:校園,2005年),本書的主軸是曼寧提出的「毫不留情」與「信任」這兩個詞,書中他反對遺害當今教會的自憐文化的取向,又呼籲信徒要學習全然信任,在生活中堅拒那種把個人利益視為人生至善的生活。《阿爸的孩子》(Abba's Child, 1994,中譯:橄欖,2005年),本書專為那些為了維持表面關係、帶著虛假面具的人而寫,邀請他們敢於暴露自己真實面目,用誠實來面對上帝、面對人。《溫柔的智慧》(The Wisdom of Tenderness, 2002,中譯:校園,2007年),曼寧認為上帝是慈愛的父親,本書基於這信念,溫柔地邀請我們來擁抱上帝無可測度的慈悲、恩典和愛。

  此外,他的著作還有:Souvenir of Solitude(1979)、A Stranger to Self-Hatred(1982)、The Lion and the Lamb(1986)、Relentless Tenderness of Jesus(1986)、The Boy Who Cried Abba(1997)、Reflections for Ragamuffins(1998)、Journey of the Prodigal(2002)、Posers, Fakers, and Wannabes(2003)、Rabbi's Heartbeat(2003)、Above All: He Took The Fall and Thought of Me(2003)、Glimpse of Jesus: The Stranger to Self-Hatred(2004)、Importance of Being Foolish(2005)、For Sinners Only: A Gospel of Grace for Ragamuffins(2006)等。

  曼寧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既是個還俗的神父,離開修會後與福音派教會中人往來密切,後來更結了婚,加上常以襤褸的穿著出外領會,在在都凸顯出他個性上具反傳統、反建制特質的一面。然而,我們若真的能讀進他的作品,領會個中精義,他所說的話正是今日華人教會和信徒最迫切需要的當頭棒喝,如同映照真像的鏡子,揭示著實況和真相。但願基督十字架的大愛重新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和印記,叫毫不留情的信任成為我們的標記,活在世人當中。◆(作者現任德慧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電郵ptchan@vwlink.com.hk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