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2期】2009年11-12月出刊

本期目錄:
以房養老與弱勢經濟
權能勢力 VS. 社會職事
NGOs工具價值、本質價值與終極價值的再思

神學教育在大學

心靈頌歌──泰澤的祈禱與歌詠
信仰疑惑的解惑者──楊腓力
萬物的結局近了:《2012》
萊茵貝格與〈伯利恆之星》


 

曠野藝文萊茵貝格與〈伯利恆之星〉

◆陳茂生

萊茵貝格(Joseph Gabriel Rheinberger, 1839-1901)這位十九世紀的大音樂家,雖然在世時享有相當的盛名,但在二十世紀音樂舞台上的知名度並不高,一直到1960年後期,由於管風琴作品被發掘而演奏,他的聲名才逐漸被全世界的愛樂者認定。他畢生致力於教會的管風琴司琴及宮廷的教會音樂工作,這可能也是他未能大步踏出慕尼黑之外的世界最大的因素。

萊茵貝格二十歲時就被慕尼黑皇家音樂院禮聘為鍵盤音樂教授,次年更被任命為作曲教授直到去世。一生頗受教會、學術界及宮廷尊重,1899年,慕尼黑大學頒贈給他榮譽博士學位。他的創作領域廣泛,從歌劇管弦樂、室內樂、器樂獨奏曲、聲樂聯篇歌曲、鋼琴獨奏曲、四手聯彈到雙鋼琴曲,管風琴曲到基督教合唱音樂的創作,都被當今樂界確認為高品質、天賦不凡的巨匠之作。

天真無邪的小小管風琴師

萊茵貝格出生於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註1)的首都瓦土茲城(Vaduz),父親是當時王子宮廷的財務大臣。小約瑟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及管風琴,常因進度太快而讓老師大為驚嘆。但管風琴顯然是他「最愛」的樂器,七歲時,雙腳才剛能彈奏腳踏鍵時,他已被瓦土茲教會聘為專職的管風琴師。萊氏一生與管風琴結下不之緣,教會功不可沒,他不但彈琴,也開始作曲,八歲時就發表了第一首作品〈彌撒曲〉(自己彈奏管風琴伴奏)。他的音感奇準,視譜神速,曾當眾在未曾練習之下,將華格納歌劇〈飛行的荷蘭人〉管弦總譜在管風琴上彈奏而出,無瑕疵的演出震驚樂界。當時的主教甚至因好奇而請小約瑟到主教堂,當眾彈奏一首聖母歡呼歌(Salve Regina),而由主教自己獨唱,小約瑟還天真地指出主教所唱錯的音。十歲時,他曾為一位弦樂四重奏的小提琴手翻譜,當小提琴手調好音之後,小約琴竟告訴他「你的A弦聽起來比我家鋼琴的A高了1/4音」(註2)。

老萊茵貝格深知小約瑟的音樂天賦,盡力培養小約瑟。十二歲時,小約瑟考進了當時最嚴格的音樂院之一——德國慕尼黑音樂院;十五歲時就以最高榮譽畢業,五年後被母校禮聘,隔年被任命為作曲的正教授。他在這個學院可說是如魚得水,歡喜教學之外,作品更是源源而出。

萊茵貝格是一位慷慨好客的音樂家,他非常喜愛與好友相聚,家裡常常高朋滿座,他不但是美食家,還善於烹調,認為它是一種高尚迷人的藝術,常喜歡親自下廚端出盤盤美食宴客。原來,他竟曾是拿破崙三世大廚的烹調藝術傳人之一。萊氏自幼在天主教教會成長,信仰根基頗深而穩,使他能在成年之後不但忠心事主,更慷慨奉獻、樂捐。每年聖誕節更親自送禮到城裡每戶貧民之家。

作曲靈感之泉源

萊茵貝格的作品,最被世人看重的應是他的管風琴曲及基督教聖樂合唱曲。這些作品之靈感泉源來自他一生當中兩個最重要的職位(除了慕尼黑音樂院的教授職,這兩個職位是他服事教會及上帝的重要事工)。

1860年,二十一歲的萊茵貝格被慕尼黑最重要的聖馬可大教堂禮聘為駐堂管風琴師。他不但擔任大禮拜的司琴,也常演奏自己新創作的管風琴曲。萊氏雖是一位創作廣泛的作曲家,但管風琴是他的「最愛」,又適合他的虔誠性及個性。在大教堂任職的七年間,管風琴作品源源而出,如他的二十首管風琴奏鳴曲、十首三重奏、二十四首小賦格、十二首冥想曲、三十六首小品,且幾乎都是為教會崇拜而寫出的。其中最被稱道且最常演奏的就是他根據〈葛利果素歌〉寫出的第三及第四首管風琴奏鳴曲。其他最常被演出的奏鳴曲則是第八首,e小調(作品132),萊氏管風琴旋律的抒情性以及令人摒息的起承轉的和聲及對位技巧,盡情表現在此曲的第三樂章〈巴隆卡理亞舞曲〉之中。

萊氏晚年的兩首〈管風琴與管弦樂〉協奏曲,F大調(作品137,1884年首演),g小調(作品177,1984年首演),已經成為二十、二十一世紀管風琴界寵兒。兩首作品雖然都不超過半小時,卻被樂界認為是最富原創性、優雅感人、浪漫氣氛濃厚、和聲感人的協奏曲。(註3)

德國最具盛名的管風琴家及學者Viktor Lukas認為萊茵貝格的管風琴音樂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他的音樂富抒情之美,曲式清晰,音色豐富,流動不息的優美樂思連綿不斷。(註4)

1877年,萊茵貝格被任命為宮廷的教會音樂總監,這個職位使他衝勁十足、靈感不斷地創作出許多富有挑戰性、高品質的較大型經典基督教聖樂合唱作品。三首〈聖母哀悼曲〉、二首〈安魂曲〉,一首〈神劇〉、十三首〈彌撒曲〉、一首復活節的〈清唱曲〉以及一首聖誕節〈神劇〉(伯利恆之星)。在這些作品之中,萊氏的音樂泉源來自民間音樂,甚至在最大型的或最學術性的作品之中,都散發出故鄉泥土的芬芳。健康、單純、清晰的純樸性,總隨著音符躍然而出。(註5)

聖誕神劇〈伯利恆之星〉

萊茵貝格的夫人Franziska J.gerhuber女士,是一位歌唱家及詩人,筆名為“Von Hoffnass”。萊氏許多合唱作品的詩詞都出於她的妙筆。夫婦倆人合作無間,而這一首〈伯利恆之星〉雖然只掛上萊氏之名,一般多認為其夫人功不可沒。只是這首神劇能成為最受歡迎的經典聖誕神劇之一,功臣應是美國人Mrs. John P. Mergan,若非她將之由德文譯成流暢的英文,英語世界的教會可能還不認識此曲。台灣教會則於1981年,經由台灣神學院的教堂詩班,以台語唱遍了全台灣。(註6)

這首聖誕節的神劇(作品164首),全曲到處顯出萊氏對人聲的深入瞭解。樂器配置的精緻,旋律優美而流暢,和聲寬廣豐富而感人,音樂結構組織縝密,詩詞與音樂自然交織而成絕配,都是使人喜愛聆賞及演唱的因素。最精采的應是管風琴總是在最適當的景況中出現。

全曲九個樂章簡介

第一,「期待」,一開始,管弦樂譜出特殊的樂思,表達了先知預言基督降生與天地萬物對基督的期待;然後混聲八部合唱逐步唱出了期待天賜恩福──基督的心境。

第二,「牧者」,以女高音代表先知,帶領牧羊人祈求上帝的祝福(女聲三部及混聲四部合唱與女高音相呼應)。

第三,「天使的顯現」,仍是女高音獨唱,但這裡卻成了天使長,帶領一群天兵天將,向牧羊人傳揚了救主降世的喜訊(混聲八部合唱,代表天兵天將以及牧羊人)。

第四,「伯利恆」,由男低音獨唱,唱出牧羊人從不可置信的驚訝之中,清醒過來之後前往朝拜新生王的心境。

第五,「馬槽邊的牧羊人」,由混聲六部合唱(S. A.A. T. B.B.),以豐富的和聲唱出牧羊人向新生王敬畏下拜的真誠。

第六,「啟明星」,以混聲八部合唱,戲劇性地介紹了東方博士如何發現了代表救主的「啟明星」,並毫不遲疑地啟程前往朝拜。

第七,「東方博士之朝拜」,男聲三重唱唱出了博士們的謙卑,並將他們奉獻的精美禮物所代表的象徵性全然表達出來。

第八,「馬利亞」,由女高音唱出聖母馬利亞的虔敬歡樂以及身為「救主」母親之領悟,最後以深沈的愛心唱出「搖籃曲」。

第九,「預言之完成」,此段一開始的管弦樂及合唱幾乎與第一段「期待」相互呼應,然後以欣喜無比的對位式合唱,唱出全地因基督降生將得拯救而發出了:「哈利路亞」的讚美之聲,結束了全曲。令人心中對這位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充滿敬畏及感謝!◆

(作者曾任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教授暨主任;現旅居美國,擔任中華音樂崇拜學院加州聖工研究所特任教授)

名片推薦

1. Rheinherger organ concerto in F, op. 137 Telarc CD80136, Marray, RPO. 2009年

2. Rheinherger organ Music (complete). 包括Sonatatas #1-20, 12首meditations, op. 167等。 Stadkirche, st. Anton, Zurich; MDG 317891-317912, 2009

3. Rheinserger, Masses op. 109, 187, 190. Paraclete press Gloria Dei Cantores. GDCD 108. Gloria Dei Canatores, Patterson, 2009年

4. Rheinberger 6 pieces for violin & organ, op. 150及Suite for organ, violin & Cello, op.149 BB Hyp Helios CDH 55211

5. Rheinerger, Guilmant, & Their American Pupils, Martin Yeyer, Organist, Raven OAR-410, 1997?

註釋

1.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時,位於瑞士與奧國之間的小候國,瓦士茲為其首都。

2.參考"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 Musicins" Vol. 7, p.145, st., Maitin's Press, New York, 1973.

3.萊茵貝格的管風琴作品,從1985年開始陸續在台灣被演奏介紹,較重要的應推於國家音樂廳的三場演出:

A.1990年聖誕音樂會,台灣最負盛名的小提琴家蘇顯達教授與維也納名管風琴演奏家合作演出了萊氏作品第150號的〈六首小提琴與管風琴曲〉,獲得滿堂采。

B.1994年梅哲(Henry Mazer)指揮台北愛樂交響樂團與美國管風琴名家魏爾奇(James Welch)演出萊氏的g小調〈管風琴與管弦樂〉協奏曲,作品177號。

C.1997年,張大勝教授指揮台北「國家交響樂團」與美國管風琴大師,約翰.沃克演出萊氏的F大調「管風琴與管弦樂」協奏曲,作品137號

(B. C.兩次演出都是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4.參考"A Guide to Organ Music", by Viktor Lukas p.127, Amadeus Press, Oregon, 1986

5.參考"Great Composers 1300-1900", by David Ewen p.309-310, The H. W. Wilson Company, New Yrok, 1966.

6.1981年,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系主任暨教授陳茂生,將〈伯利恆之星〉譯成台語,並帶領該院教堂詩班,從12月8日的學院崇拜開始,12月13日在台北雙連長老教會聖延感恩音樂會,12月28、29日、30日、31日分別在台中柳原、嘉義斗六、台南太平境、高雄鹽埕基督長老教會舉辦聖延節感恩音樂會,以台語獻唱此首清唱曲。場場客滿,場面感人。此歌譜於1981年由「教會音樂之友會」出版,錫安出版社發行。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