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4期】2010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安居不得,何以樂業?
溫哥華的「綠色冬季奧運」
速食VS.慢餐

泰澤的核心

繼續湧流的生命之泉
世外桃源的心靈傳奇
威風凜凜的艾爾加(下)


 

曠野論壇溫哥華的「綠色冬季奧運」

◆簡又新

冬季奧運源於一九○一年的北歐國家,以冬季運動賽事為主。台灣因為終年不下雪的緣故,對於冬季奧運較為陌生,也鮮少有運動選手參賽。不過言及奧運,自兩百年前開辦至今,各個國家無不爭先角逐奧運的主辦權,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次的奧運舉辦,全球總有幾十億人口關切注目,抓住人潮就等於抓住為自己國家行銷的機會。

想必眾人對二○○八年的北京奧運並不陌生,開閉幕式的舞蹈節目結合新的科技技術,傳達出中國的民生富足、國家強盛;世界級大師領導設計的鳥巢、水立方場館,令人印象深刻;而大陸當局也實踐了起初的目標口號: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事實上,北京的人民經過這次奧運後,改變了很多,成長了很多,官方也花了很多時間教育北京居民,如宣導注重禮儀、要求計程車司機的英文程度、改善街頭巷弄的整潔等。如果有人在二○○六年至二○一○年間造訪過北京,應可輕易察覺其間變化。

推動「綠色奧運」

奧運能讓一個國家改變、一個城市改變,這就是各國爭取主辦權的目的,而選手的目標當然是奪取金牌、為國爭光。至於推廣了兩百年的奧運會,則是希望喚起世人對體育的重視,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突破人類體力的極限。不過隨著時代演變,奧運會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他們自知是帶動風潮的領導者,是世人觀摩學習的對象,所以近年來他們掌握了人類當前最大的問題——氣候變遷,卯盡全力推動「綠色奧運」,至此綠色奧運成為整個活動最重要的宗旨之一。

近年眾多國家積極爭取二○一六年奧運主辦權,歐巴馬還特地為芝加哥進行遊說,但仍是意外落馬,最後花落巴西。參與遴選的國家都將「綠色奧運」做為申請企畫書的核心目標,不僅是競技場、比賽場館的綠化、節能化,其涵蓋範圍相當廣泛,除了都市環境的綠化,更延伸至城市人文的綠色化。例如北京奧運在舉辦前夕,當地政府為了盡快擁有最乾淨、清新的空氣,不惜讓部分工廠生產線與相關商業活動停擺,極力遏止會場附近的煙囪排放,此嚴厲方法雖非長遠之計,但可顯示出中國政府和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問題無法忽視。經過幾屆奧運後,綠化的概念已深植人心,奧運在某些方面的確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想法與實際作法。

節能減碳的溫哥華冬季奧運

據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溫哥華蟬聯七年冠軍,獲選為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這個城市有許多綠色發想是出乎意料的,且落實得相當成功。

前文提及的北京鳥巢建築,不只外型亮麗奪目,亦融入多項節能減碳設計,包括太陽能光輻發電、雨水蒐集等環保設施,不過建築物大量的鋼架耗材,在提煉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實屬美中不足之處;其次是造價昂貴的問題,鳥巢場館花費約新台幣一百三十六億元,相較於美輪美奐的高雄世運館,花費僅約新台幣三十至四十億元,恐有過度浪費之嫌。

有了先前奧運的借鏡,溫哥華人腦筋動得快,為了不重蹈歷年活動大興土木、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及勞民傷財的覆轍,溫哥華人決定半數以上之場館需採用當地舊有建築物翻新,像是主場館Place Stadium於二十七年前興建,溫哥華人將之整修、擴大,總共才花費新台幣七億元,規模卻大到室內可點燃聖火,全世界少有。殘障奧運場館同樣依照國際能源與環保認證標準來建造,在殘障奧運的主場館裡,善用太陽能發電,選用低汙染的天然氣,且充分利用雨水,將雨水蒐集到集水器內,作為場館內廁所、澆花之用,此情此景可對應一句北京奧運著名的順口溜:「我們的綠色奧運用電空中取,用水天上來,用熱地下尋」。由此可知,履行節能減碳亦可從大處著手,將舊物件重新整理使用,創造它的另一面價值。

場地的綠色程度端看建築的材料即可判別,假如用了大量水泥,即代表著產生許多二氧化碳,因為水泥需用熱能冶煉,高溫下就會產出多量的二氧化碳,若是採用大鋼架,則表示有使用煤和石油等原料。以溫哥華冬奧時的競速溜冰場Richmond Oval而言,屋頂建造利用山坡地上的蟲蛀松樹,是全世界最大的木造房屋,在整個營造過程中,既不會產生汙染物質,也能廢物利用。此外,全部場館皆使用地熱當作暖氣,眼見可及的地毯、玻璃等材料,全是可回收再生的素材。溫哥華人將「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付諸實行,猶如桌椅的製造,在設計之初即已想到有朝一日椅子損壞時,能經拆解、重新裝修後,再生產新的家具。溫哥華的諸多場館,展現出最理想、最能減少二氧化碳的建造方式。

極具創意的生態工法

為了使冬季奧運變得「更綠」,溫哥華所屬的省政府還特地制訂「碳中和計畫」,該計畫強調,產生多少的二氧化碳,就必須再製造另一物質予以中和,希望讓二氧化碳達到零排放的標準。

至於選手村,他們選擇蓋在一個新的社區,做法新穎:第一,選手村的屋頂皆設置太陽能電板,以光幅來發電;第二,每個房間均配有雨水搜集器,供澆花和洗手間使用;第三,所有交通工具均採用生質燃料所製造的水上巴士;第四,採用輕軌電車充當大眾運輸系統,減少開車需求;此外,選手村只設計步行區與自行車專用道,禁止車輛駛入。而奧運會結束之後,選手村更可以成為三千位市民居住的新住宅區,成為節能減碳的示範社區。

冬奧的媒體中心架設在溫哥華的「會議與展覽館」,主建物漂浮在海灣水面上;由於水面上的建築物不利於景觀設計,所以在屋頂上種植了六英畝大的綠色草坪,從空中鳥瞰無疑是整片大綠地;海水也淡化為飲用水,所有的施工法、冷暖氣設備、雨水利用等,皆採用最新的生態工法。

溫哥華當局深深了解,舉辦奧運會不單是風光的比賽過程,更重要的是都市未來之發展,因此不僅是節能減碳的考量,也從種種微小的細節著手——大會的金銀銅牌皆是電腦鍵盤和電視機上的回收金屬所製,讓資源可以永續回收再利用。獎牌設計上也別具新意,以凹凸波浪狀之獎牌取代過去平面的方式,象徵加拿大溫哥華的海岸、波浪、山脈、雪景等,成功植入溫哥華意象。

往綠色方向大步邁進

溫哥華為什麼能蟬聯七年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溫哥華坐落於英倫灣後,擁有美麗的海天一色,人類文明與大自然美景共存。通常北美洲國家由於幅員廣大之故,市中心和住宅區分離,但是溫哥華人深覺此舉除了交通不便,通勤時亦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他們有了「居住優先」之理念。即是生活、工作、消費全在都市內進行,鼓勵人民搬到都市來居住,將多樣性的生命力集中於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溫哥華市與人口密集、高樓林立的紐約等大城市截然不同,她四處錯落著細長的建築、瘦小的高樓,都市內既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快速道路,在細長的高樓間可放眼望及遠景美色,將自然生態與都市連結在一起。同時,溫哥華制訂「景觀通道條例」,明文規定建築物的高度、各棟間的寬度,偶有幾棟超高之建築設計,高低起伏讓整個都市充滿跳躍變化性,減少都市人口的擁擠感,讓高密度的都市居住起來相當愉快,也成了一個十分美麗、有趣的城市。

綜觀而論,溫哥華這次冬季奧運辦得相當出色,深受各界肯定,甚至有人說:這可能是奧運兩百年來「最綠」的一次奧運。一次成功的奧運代表國家形象的提升,更意味著世界潮流正無可避免地朝綠色方向大步邁進。

(本文節錄自中廣新聞聯播網節目「當地球發燒時」簡又新博士的談話,作者簡博士曾為首任環保署長,並曾任交通部長、外交部長,現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