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6期】2010年7-8月

本期目錄:
哲人雖遠,典型在夙昔──遙念林宗義博士
青年,推動地球運轉的手──台灣青宣的視野與挑戰
當高官站上祈禱會的台──由香港「全球禱告日」衝突事件談起

金融危機的省思

香港貧窮人的面孔
苦行:社會行動的靈性與德性
幸好有這位曠野獨行俠──讀《曠野春秋》雜感
黑人靈歌──掙脫悲情的詩歌,基督信仰的昇華


 

曠野藝文黑人靈歌——掙脫悲情的詩歌,基督信仰的昇華

作者◆陳茂生

瑪麗安.安德遜的震撼
一九五七年春,美國國務院的親善大使─享譽世界的黑人女歌唱家瑪麗安.安德遜(Marian Anderson)將到台北演唱的消息,成為台灣愛樂者的興奮話題。當時高中一年級的我,為了購買學生票(當時票價是新台幣二十元),與正在師大音樂系就讀的大姐及一大群該系的哥哥姐姐們,帶著棉被或毛毯,深夜到博愛路的遠東音樂社售票口「排隊」,等候隔天八點才開賣的票。在台北的寒冬,從深夜排隊超過八小時才買到兩張學生票的我,興奮地幾乎大喊「萬歲」。演唱會當日晚上中山堂爆滿了熱情的聽眾,安靜時,幾乎可以聽到輕微的嘆息聲,鼓掌的熱烈差點可震開中山堂的屋頂。我已記不得安德遜女士唱了幾首「安可」曲(都是黑人靈歌),只記得自己拍掌拍得雙掌紅腫,也不知大家曾站立鼓掌了多久。那場演唱會,使我與「黑人靈歌」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安德遜女士的演唱曲目,除了歌劇選曲、巴赫的宗教經典獨唱曲、藝術歌曲之外,更安排了不少黑人靈歌)。黑人靈歌似乎很容易打動台灣人的心靈(或許是因為被異族統治太久的緣故吧!)。許多大學合唱團、男生四重唱、教會的詩班都開始學唱「黑人靈歌」。

必須用心靈感受的黑人靈歌
要能欣賞黑人靈歌(Negro Spirituals)一定得深入了解它那原始的莊嚴性以及苦痛掙扎而出的自尊性。要想唱好黑人靈歌,不能將它當成舒伯特或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及宗教歌曲來唱,而要以「心」去感受;而要能真實地去感受,歌者就必須了解其來源及歷史的真實性,去接觸那與黑奴生命息息相關的心思及意念,並去探討創造靈歌者的生活經驗,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

簡單地說,那是歌者在歌唱中一種能去「感觸」的心靈內涵及力量。它不光是擁有技藝就可達成的,也不能以「奇特、異類」的音樂表演當成娛樂,所以,若站在純詮釋性的立場,歌者若以上述兩種方式演唱黑人靈歌,是注定會失敗的,不可能成功地傳達出靈歌的深刻信息。

悲情世界/美洲大陸
一六一九年,一艘荷蘭輪載了二十多名非洲土著到達美洲大陸維吉尼亞州的詹姆士城,那二十多名黑人馬上被搶購一空,成為當時英屬殖民地殖民者的奴隸,這是美洲大陸廣泛使用「黑奴」的開端。從此以後,美洲南部的阿肯色、德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佛羅里達、喬治亞,以及南北卡羅萊納州,大量引進「黑奴」,成千上萬從非洲綁架而來的黑人,不分男女,被美洲的白人殖民者當成奴隸看待。甚至許多白人不把黑人當「人類」看待,他們殘酷地逼迫黑人為他們的農場工作,為他們的家庭清理一切內外,美洲大陸在往後的兩個半世紀,竟成為這些可憐非洲黑人的悲情世界,一直到一八六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先生宣達了「解放宣言」(隔年一月一日正式生效),黑奴的命運才開始有了轉機。只是,黑人能與白人平起平坐,還得等個整整一百年,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所率領的「民權運動」獲得全世界的注視,一九六三年金恩博士在華府林肯紀念廣場那震撼人心的演說「我有一個夢」,以及一九六四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振奮,都似乎把黑人的地位提高了;可悲的是,金恩博士還是為「人權」犧牲了生命,一九六八年遇刺身亡。然而,他的犧牲也突破不少膚色的藩籬,逐漸帶動了更多美國白人的覺醒以及對於「大熔爐」的重新認知,一直到二○○九年歐巴馬當選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這過程是充滿血淚而悲壯的,黑人靈歌在這幾百年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影響更是重要而無遠弗屆的。

奴隸時期的黑人雖然受盡精神及肉體的苦楚,卻能發展創造出一種格調完整的全新聖樂,也就是「黑人靈歌」,它影響了整個美國,甚至全世界超過兩個世紀。

美國黑人的專利/黑人靈歌
現代的美國社會,絕大多數人為了不被誤解,為了「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已不將黑人稱為“Black”或“Negro”,而改稱呼為“African-American”(「非裔美人」)。特別是歐巴馬總統上任之後,廣大媒體甚至一般民眾的口中都是小心翼翼,不讓“Black"或“Negro”上了口。“African-American”已是被普遍認同的稱呼。然而歷史學者或音樂學者寫書著述時,仍是以忠於歷史的態度遣詞用字,甚至有人開演唱會時,更以演唱“Negro Spirituals”為榮。

「黑人靈歌」的音樂是一種非洲節奏、歐洲旋律線變化,以及早期美洲大陸民謠的融合。它是群體自發性的創造,原是為苦難中的人們發聲的,常是單純傾瀉而出的情感發洩之聲,有時也有極為激動狂喜的表現(套句台灣的用語:「High到極點」)。特別是在基督徒的聚會場所,因為農場主人不准他們手舞足蹈而發展出一種類似因壓迫而逼出的吶喊之聲,身體的搖擺更常是一種控制中的掙扎;它的歌詞充滿隱喻性,涵括了黑人對於奴隸制度的不滿及批判,以及基督教信仰所帶來的對「應許之美地」的憧憬。

它是非洲以及源自歐洲的音樂及宗教的互動而產生的詩歌,這種互動性只發生在美洲大陸,它是美國黑人的「專利」。其他地區的黑人,如在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的人,即使成為基督徒,都沒有發展出這特有的「黑人靈歌」。嚴格說來,「黑人靈歌」的詩詞與其作者(也就是當時的黑奴)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其生命更緊緊環扣。這種詩詞更是被耶穌基督以及聖經中指示「你終會得救」的大好信息所激發而出的靈歌,它們不同於聖詩或詩篇,因為是用一種表達身為奴隸的苦楚情境唱出的詩歌,因此,也產生了要逃往「自由地區」──即他們稱為「我的家鄉」或「甜美的迦南地」應許之地的心聲。而那「自由之地」,其實可能只是俄亥俄河北方的地區,被他們稱為「約旦」的自由地區。而一些有關火車或火戰車的詩歌,更是與當時他們用以逃亡的「地下火車」息息相關。

由於美洲「主人」極盡可能地將奴隸「去非洲化」,所以黑人的非洲原音以及舞蹈、擊鼓,都被嚴禁使用,在無法自由自在地表白靈性需求以及情感的發洩之情況下,祕密性的宗教集會應運而生。一種“Bush Meetings”(「樹叢聚會」,因為只能在黑暗中聚集於遠離農莊主人住宅之樹叢密集的地方)產生了!參加的人可自由地以流在他們血液中的非洲特質之節奏,以及仍然熟悉的非洲宗教儀式(如「神靈附身」、「說方言」、「反時鐘方向的曳足而行」)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具有「即興式」以及「自發性」的音樂表現。從逐行歌唱的方式,進入較複雜、多聲部的和聲(這些和聲是一種心靈的掙扎及克服、信心、忍耐以及盼望的力量表現),這就是「黑人靈歌」的根源。

基督教聖詩/黑人靈歌
黑人作家、作曲家從他們向白人所學到的古老基督教聖詩以及對於聖經的了解,創造出全新而特有的音樂文化。黑人靈歌與聖詩或聖經故事的敘述不盡相同,它是創意十足的取材及變化,充滿了新穎的旋律及音樂、創新的詩詞、嶄新而獨樹一幟的「非/美」風格。它不但表現了黑人身為奴隸的心靈及肉體被虐待壓榨的心情,更表達了基督信仰的純潔及真誠。這些深沉而優美的詩歌,激發了不少大作曲家的靈感,德弗札克就曾在他的「新世界交響曲」中,採用了“Swing Low, Sweet Chariot”創造出精彩的樂章。(註1)

典型的黑人靈歌歌唱方式
二十世紀,研究及推廣黑人靈歌的學者及音樂家相當多,其中最具盛名的為James Weldom Johnson(1871-1938)及John Rosamond Johnson(1873-1954)兄弟。這對黑人兄弟竭力發掘「先人」的音樂瑰寶,哥哥James身為作家、教育家及行政人員,除了收集黑人靈歌之詩詞,更自己創作詩詞,由弟弟John譜曲,除了使「黑人靈歌」廣為人知外,這對兄弟更合作無間地創作了不少音樂舞台劇,但使他們聲名遠播的卻是一首為中小學生寫的歌曲“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後來被尊稱為「黑人的國歌」)。而他們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就是合著及收集而成的一本長達二百頁的“The Books of American Negro Spirituals”註2)書中列出三種「黑人靈歌」的典型唱歌方式,頗值得參考及學習。

一、單純的逐行歌唱
這是只有兩行的歌唱方式。第一行為領唱者,第二行則為群眾的回應。它是最常見的傳統非洲歌唱方式,大部分的黑人靈歌都屬於這一類。
擔任獨唱的領唱者唱完第一句,會眾的回應歌聲常如漲潮的海水,一波勝過一波,愈唱愈洶湧澎湃,令人激動。如“Swing Low, Sweet Chariot”

二、旋律及和聲的發展
這是把第一種較具非洲原味的歌唱方式推向另一層次,在旋律及和聲上發展而拓展了的新形式,是受到歐洲旋律及和聲影響的結果。領唱者及會眾的回應仍是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回應部分卻從原來會眾的齊唱,發展為多聲部的合唱。有不少黑人靈歌的合唱成為詩歌最主要的部分,因此總是最先出現,然後是領唱自己獨唱,或是由會眾齊唱,隨後再由會眾以合唱回應,如“Steal Away”。

三、把合唱的主題由會眾齊唱先行唱出,到合唱主題的最後一行,才成為合唱。隨後,領唱者開始了宣召式的獨唱,會眾馬上以齊唱回應。最後,會眾再以合唱唱出了終段。這是更高層次的靈歌唱法,黑人們的音樂天分與素養更能表現而出,如“Go Down, Moses”。
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黑人靈歌」的研究及演唱方興未艾,合唱曲的創作及改編,不論是在女聲合唱、男聲合唱或混聲合唱頗多佳作,令人目不暇給,但是總會看出上述三種方式的深遠影響。
(作者曾任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教授暨主任;現旅居美國,擔任中華音樂崇拜學院加州聖工研究所特任教授)

註譯:
1.參考《曠野雜誌》158期,第14-15頁「自稱一介平民的作曲家──德弗札克」
2."The Books of American Negro Spirituals"by James Weldon Johnson & J.Rosamond Johnson(The Volumes in One, by Da Capo Press, 1969)
推薦名片
"Wade in the Water" frican American Sacred Music Traditions(Vols. Ⅰ─Ⅳ), Various Artists & Ensembles(Smithsonian Folkways, SF 40072)
參考書目
1.“Devotions from the World of music" by Patrick & Barbara Kavanaugh, Cook, 2000
2.“The Music of Angels" by Patrick Kavanaugh, Loyola, 1999
3.“Music in a New Found Land" by Wilfrid H. Mellers, A A Knopf, 1965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