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0期】2011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另一張空椅子──非洲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盧圖力
昂山素姬︰民主精神象徵人物
福音派社會關懷之神學與實踐

一寸春心紅到死 ──悼獨而不孤的行道者司徒華

平安,樂生院──樂生禱告會四年側記
我城之盼望
受難週素描 ──與受苦受難的耶穌同行數日
 
 


傻瓜列傳一寸春心紅到死 ──悼獨而不孤的行道者司徒華

◆李錦洪

公元二○一一年一月二日,歷史的巨輪剛轉入辛亥革命百週年的卷軸。一個沒有功勳名祿的香港平民百姓,享七十九高齡離世,竟能觸動整個城市的集體悼念情,傳媒更等同一個政治領袖的逝世來處理,敬悼的輓音牽繞竟月,他的名字叫司徒華,大家習慣稱他為華叔。

社運先驅薪火傳

香港社會土壤不適宜政治人物,華叔卻從投身工運開始,走進社運與民運更崎嶇的仄徑,他是香港最大的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創始人,擁有三萬多教師會員,也透過香港第一屆議會選舉,高票當選立法會議員,但最為人認識的,是八九年中國民主運動狂飆燒起,發生了六四震壓事件後,香港各界成立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出任主席直至離世。
六四事件後,不少民運領袖被通緝,支聯會基於公義與人道,並為民運留住血脈,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進行「黃雀行動」──協助民運領袖逃離中國,安排至外國居留,儘管許多真實仍在政治的低壓中祕而不宣,這份勇氣與堅持,成為支聯會主席肩頭上最沉重的十字架。因為對華叔的尊重與報答,多位學運領袖都以謙卑與誠意,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准許來港出席華叔的安息禮拜。
就連香港的左派人士,對華叔一生都作公開而正面的評價,甚至認同他也是一位愛國者。
二十多年來支聯會成為全世界關心中國民主運動的燈塔,每年六四的燭光晚會,在燭光如海的悼念中,華叔都站在主禮台前,肅穆莊嚴地主持獻花與讀悼詞,是精神領袖,也是民運象徵,可以想象,北京政府不同手段向透過支聯會打壓,只是司徒華仍然堅定不移地站在政治的逆風中。
華叔不是英雄,卻是政治道德的典範,在這時代,英雄太濫,典範難求,在政壇上有太多見風駛踱俚,見利忘義的政客,最缺乏像華叔一樣政治良心。
傳媒朋友對華叔的離開做了最好的準備,許多傳記式的特輯、文章,把大半生投身工運、社運、民運的先驅人物,作了相當客觀而全面的記敘。當華叔明白自己患癌後,每一天都是賺回來的,更是掌握時間把並不如煙的往事整理,知他者當不會視為個人的崇拜與自奠,乃是希望用生命譜寫出香港過去幾十年社會運動的變遷,民主火焰的薪火相傳,公義和平的精神彰顯,作為後人的參照與承傳。
他一生泊淡,律己以嚴,生活從簡,都造就他堅毅的風骨,站在社會運動的最前線,最吃風的位置,發揮莫大的領導與表率作用,政治的冰火,最易教人銷蝕、恐懼、扭曲、退卻。華叔還是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心態,明知失敗也要向前的執著,在狂飆中圪立。正因為這份風骨,在渾濁的政海中,閃爍出長耀而不刺眼的光芒,教眾人不致迷失航道。
他並不是那種魅力型的領袖,卻是實幹力行,策略周詳,贏取群眾的信任。香港的政治舞台不算寬敞,雜音也多,政治暗湧更大,近年來冒起的新星,或能爭一時的鋒頭,卻缺乏實質的群眾基礎。華叔最大的成就,是當他站出來的時候,儘管未必完全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卻贏得最多人的信任。
信任,是耐力的考驗,正如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煎熬與磨勵,劍鋒焉能成器。
華叔有中國心,民族情,比起其他在民主路上奮進的戰友,更多了一份對中國文化、國情、人情的了解與投入,這些年來他雖未能踏足神州大地,勤於閱讀的他卻透過期刊、書報、新舊作品去結連中國的傳統與現代政治與社會。

俯仰天地獨一人

二○一○年中,知道華叔患癌的消息,深信他的生命鬥志極強,更恆切地為他祈禱,不只是祈求天父的手蔭護他得到最好的醫治,更是在這生命的末程,在信仰心靈中驀然回首,看見耶穌基督在燈火闌珊處,等候遊子的歸家。
華叔早年在紅顏知己病中叮嚀下信主,是浸會的會友,他生性堅毅、自信,深透人性與世情的險惡,對是非黑白猶其執著,加上特殊的政治色彩,不易融入尋常的教會生活,卻會認真地研讀聖經,反思處境。
香港教會有不少政治禁忌,更懼怕觸怒中方,儘管有堂會接近二千間,卻不知有多少教會肯有空位為華叔而留下?不過,仍有個別獨立堂會每隔年的六四都請華叔講道,他的信息鏗鏘有力,也不離聖經原則。
他說過不會經常為自己禱告,只祈求天國實踐在人間,甚少強調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但他用生命去行出公義與和平。在恐怖威懾中帶出平安,在眼淚與絕望中燃點盼望。沒有殷勤聚會,但思考人生,沒有廣傳福音,但感召人心,沒有教會事奉,但服事人群。不是他離棄教會,而是教會把他忘記,一般教牧信徒,重視講道與聽道,由此至終,華叔都是位孤獨的行道者。
他在臨終前囑託至友朱耀明牧師有關後事安排,希望回到受浸的教會歸回安息,一連三場的追思聚會也就在尖沙咀浸信會舉行。他又希望以「主賜我以力量」作為生命的總結。當老兵釋去世上勞苦,在上主懷中安息,驀然回首,一生經歷,力量來自信仰,榮耀全歸上主。
華叔的安息禮拜透過電視和網上直播,美麗而誠實的見證透過詩歌、經文和信息,傳播到世界不同的角落,正如朱牧師在安息禮拜中引用約翰福音十二章12節的經文「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粒來。」他正是那種一人俯仰天地,獨立蒼茫,而體驗人生意義與取向的基督徒。

最後聖餐病床上

見華叔最後一面,是去年平安夜前夕,在朱耀明牧師帶領下,在病榻前為華叔作最後的聖餐禮,聯同華叔的至親,幾個人圍在病床前,唱頌聖誕詩,同領一個杯,一個餅。看著華叔苦病的臉容,老淚縱橫,在上帝施恩寶座前,世問的爭端愁苦,紛擾煩情,盡化成救主降生的平安樂韻,臨在一個畢生勞苦崎嶇,屬祂的子民身上。那一天,華叔的身體狀況已很虛弱,卻喚著要拿聖經來閱讀,選讀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孤獨地禱告經文,求天父叫這苦杯離開:「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回想到華叔一生承受了多少風雨,多少屈辱與誤解,總是孑然一個人去承受,我終於亦忍不住了……。
華叔捧著聖經一段一段的讀下去,像春蠶吐絲一樣,在上帝的話語中尋求最大的安慰,我們怕他太勞累,想到近年他最愛在《明報》「三言堂」的專欄中,用故事來寄喻,我趨前為他講了「第四個博士」的故事。
問華叔︰「可記得耶穌降生時,有多少個博士去朝拜?」
他記得是︰「三個」
我說︰「不只三個,還有第四個,不過他與大夥兒失散,迷路走到印度,卻見到哪兒的人受貧窮、疾病、階級歧視之苦,就留下來服務他們,卅三年後,他想到告老回鄉,更希望一圓未了心願,重尋舊路,朝拜已長大成人的新生王,輾轉走到耶路撒冷,始知哪個稱自猶太人的王今日正要受刑,博士趕至各各他山,拜倒在十字架前向耶穌致歉,但耶穌卻以溫柔的慈聲對他說︰「其實三十多年前你已找到我,這些日子來,我一直與你同在,你所做的,正是我要你做的事。」
「華叔,你就是第四個博士,耶穌一直與你同在。」
他在淚光中點頭明白!
每年聖誕,華叔都會以蒼勁的書法引古人詩句作為賀咭,親寫上下款,致送各方友好,其中猶愛清代名士詩人龔自珍的詩句,並用集句形成,在不同詩中擷取,合成上下句,今亦仿華叔所愛,集龔自珍詩句,並擬下款以輓這位誠實的行道者。
「一寸春心紅到死,萬縷神恩眷此生」。◆

(作者為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