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0期】2011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另一張空椅子──非洲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盧圖力
昂山素姬︰民主精神象徵人物
福音派社會關懷之神學與實踐

一寸春心紅到死 ──悼獨而不孤的行道者司徒華

平安,樂生院──樂生禱告會四年側記
我城之盼望
受難週素描 ──與受苦受難的耶穌同行數日
 
 

曠野藝文受難週素描 ──與受苦受難的耶穌同行數日

◆陳茂生

「受難週素描」是當代最受歡迎的美國教會音樂作曲家、詩詞家之一的Joseph M. Martin 二○○九年的傑作。它是作曲家得自古典神聖的藝術精品之靈感所譜出的感人清唱曲,專為耶穌榮顯進入耶路撒冷後,步向受苦受難的最後幾天的心路歷程,所創作出的一種「印象派」音樂。貼心感人的朗誦融合在令人難忘的合唱樂音之中,不但能將歌者及會眾帶進了耶穌基督在世上最後幾天的情境,更能帶給我們難得的心靈餵養及覺醒,使我們再次真心思考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而受難受死的深切意義。它更創造出一種「崇拜上帝」的虔誠時刻,使基督徒們在主耶穌的「受難週」與受苦受難的主耶穌同行數日,不僅獲得充沛的靈糧,更可能得到難忘的崇拜體驗。

Josep M. Martin是一九五九年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小天才。從小在教會環境中長大,擅長鋼琴的即興演奏。研究所(德州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演奏)畢業後,曾被母校約聘為「鋼琴教學法」之講師,同時也展開了他的鋼琴演奏生涯,足跡遍及全美國及中南美各國,頗受樂界肯定,獲獎無數。但是他在演奏旅行中卻常常思考著自己應如何才能在音樂上專心事奉基督耶穌。一九八八至八九年間,Martin在旅行演奏之中,常在演奏會之後獨處,並誠心禱告,祈求聖靈的引導,終於在一九八九年年底,確知了自己的「聖樂呼召」就是為教會的司琴及詩班作曲,從此專心投入教會音樂的創作行列。二十多年來已創作了超過一千首專為詩班獻詩的合唱曲,十三首聖誕節、受難週以及復活節的清唱曲 (註1) 。在司琴音樂方面,他深切關心教會司琴的培養,而與Mark Hayes(b.1953)及David Angerman(b.1955)合著了一本專為基督徒學生習琴的鋼琴進階教本「Keys For the Kingdom」(註2) 。

音樂與藝術的結合

大作曲家常由繪畫藝術獲得靈感而譜出精采感人的音樂,其中最著名的應是十九世紀俄國大作曲家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1839-1881)的「展覽會之畫」以及二十世紀義裔的美國作曲家梅諾悌(Gian Carlo Menotti,1911-2007)的獨幕歌劇「牧羊童與夜訪者」(註3) 。
Martin的這首「受難週素描」,就是清唱曲封面上的六幅藝術精品所激發而出的創作靈感,前面的五幅藝術精品,是十九世紀法國最負盛名的聖經版畫家(GustaveDore1832-1883)的偉大作品。而最後一幅則是家喻戶曉的米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最偉大雕刻作品知一「Pieta」。

Dor?在五歲時,就被視為繪畫神童,十五歲時,他的第一幅聖經故事版畫被出版,從此一生奉獻於聖經版畫之創作。他把聖經中最主要的新、舊約人物及事蹟,幾乎是一貫性地刻畫而出,以寫實派的風格,把生命注入了所有聖經事蹟之中,其深沉的基督信仰以及他自己對於基督之深入鑽研,在版畫中表露無遺。
第一幅作品,「耶穌的真像」,是Dore刻畫出充滿恩典及慈愛的救主耶穌之感人畫像,可能是當年福音書版畫當中的首頁畫像。馬丁以「呼召」的單純動機,帶領我們到「耶穌的真像」面前,享受祂恩典慈愛面容所發出的光輝,在主耶穌裡得著安息,這第一幅作品,也成為第二至第五幅作品中耶穌的「真像」。
第二幅作品,取自馬太福音第21章1-2節「主騎驢進耶路撒冷」,激發出了「看啊!錫安之王來啦!」的精彩音樂。Martin將畫中耶穌「從容」就義的鎮定以及百姓歡迎耶穌聲中的「神的應許」寫活了!合唱與伴奏相互呼應,特別到了結論段,欣喜卻含蓄的節奏群可真是神來之筆。
第三幅作品,Dore把馬太福音26章20-29節中,當耶穌告訴門徒們說,「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時,門徒甚憂愁一個一個的問祂說,「主啊!是我嗎?」,在這幅「最後晚餐」的版畫中活現了。而Martin的音樂,標題為「在一個樓房上」,以綿密的三連音,帶出了門徒們的困擾之心,然後卻以溫暖感人的齊唱,表現了耶穌設立聖餐的心境。音樂在以合唱唱出了「來吃這餅,這是我的身體,來喝這杯,這是我的血」達到了高潮。
第四幅「橄欖園中耶穌的禱告」,則是取自馬太福音26章36-46節,Dore刻畫出耶穌基督面對祂必須走的「苦路」之孤單,似乎,仍是對基督受難一知半解的門徒們,一點也無法了解耶穌基督的哀傷及內心的掙扎,Martin在此寫出了「客西馬尼園之情景」的音樂,一開始以齊唱,椎心似地一連串的四分音符的小調旋律,表現了耶穌極度心痛的狀況,然後以有力的和聲帶出了耶穌心中對父神的吶喊,「父啊!父啊!若是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第五幅「似將暈倒於十字架下的耶穌」,Dore並未直接取自聖經經節的記載所得之靈感。福音書之中,馬太27:32,馬可15:21及路加23:26都是記載了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的故事,而約翰19:17則是記載著「耶穌自己背了十字架出來……」並沒有任何經節述說了耶穌「暈倒」的細節。Dore心中的想像,可能是他真心與主同行的表現,Martin依此寫出了這首「悲哀的場面」,音樂幽戚而感人,特別是在描寫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極度痛苦的段落,相當震撼。

第六幅藝術精品,是文藝復興時期集雕刻大師、畫家、建築家及詩人於一身的米蓋朗基羅最偉大雕刻作品之一「Pieta」。米氏以單純的一個義大利「Pieta」為標題,卻道盡了他對聖母瑪利亞的「虔敬,喪子之慟」的深入詮釋。「Pieta」一字,其實很少人將之譯為其他語文,因為它不但包含了一種人對於神的虔敬感,也涵蓋了傷慟至極之情。這座大理石的雕刻精品,原是當年被派駐於羅馬的法國紅衣主教,Jean de Billberes 委託米氏為他創作的葬禮紀念雕像,卻因作品太過出名,而於十八世紀時被羅馬教廷移置於聖彼得大教堂,成為朝聖者、崇拜者及世界各國觀光客必定瞻仰的聖像。米氏的創作,將被釘死於十字架上耶穌的身軀被聖母瑪利亞擁抱於胸前的悲憫情境,在聖母瑪利亞那哀慟欲絕的時刻,卻透露出了虔敬而堅定的慈母的心境。在文藝復興時期,米氏這大作是特殊而創新的,它不但擁有文藝復興時期之風格,更已為深具自然主義的優雅古典派「雕」出了靈感。它曾是2005年榮獲了美國John Ness Beck基金會作曲大獎的作品(註4) 。音樂一開始就把這首清唱曲的「基調」(註5) 以單純卻豐富的和聲帶出。小提琴的「哀怨」而如嘆息的助奏,叫人心痛。全曲以瑪利亞初為人母所吟唱的「搖籃曲」為開始,到了她擁抱著耶穌受釘之後的軀體所唱出的「安魂曲」,從最深沉的喜悅唱到了刻骨銘心的悲慟,竟都是要將耶穌「搖」到安睡、安息之境。這是整首清唱曲的最高潮,歌者及參與崇拜的信徒們,定會感動至深,銘刻於心。

註釋:
1. Martin先生最著名的清唱曲應是「冬天的玫瑰」,「主若晨星」,最新的作品則是「奇妙的季節」,「奧妙與尊榮」以及這首感人至深的「受難週素描」。台北匯恩聖樂中心,皆已出版了中文及台語之譯本,且附有原文之CD。
2. 這是一本訓練教會司琴者(鋼琴)之優良教材,聖詩的彈奏,司琴者的態度都在逐步教導中達成,美國Shawnee Press出版(www.shawreepress.com)
3. 參考陳茂生著《天籟傳真情」──音樂大師的心靈世界》,雅歌出版社,2005年
4. John Ness Beck(1930-1987)是美國20世紀極負盛名的教會音樂作曲家。他曾擔任大學之音樂理論教授,也主持過音樂出版社,他創立了John Ness Beck音樂基金會,以紀念美國二十世紀的大作曲家Randol Thompson(1899-1984)及Joseph Clokey(1890-1960)對於教會音樂的創作貢獻。基金會每年舉辦教會音樂作曲比賽,鼓舞美國人創作教會音樂與合唱作品。
5. 這首清唱曲的「基調」取自一首法國頌歌之曲調,叫「皮喀地」(Picardy),它與聖詩「世間眾人皆著恬靜」(台語聖詩43首),「凡有血氣」(頌主新歌95)是聖詩詩詞與曲調的絕配,教導信徒們基督「道成肉身」的真理,以及基督降生的莊嚴性及救贖的重要性。它那莊嚴肅穆的曲調,成為本清唱曲的「基調」,顯然激出了靈感的火花。◆

(作者為台神教會音樂系榮退教授,現任美國中華音樂崇拜學院及加州聖工研究所特任教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