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2期】2011年7-8月出刊

本期目錄:
必也一殺乎?—— Obama與Osama間之和平與正義課題
當賓拉登被擊殺的那日
香港教會對六四事件的三條道路

塑化劑國度的夢魘

《影子大地》與痛苦的奧祕
林布蘭.浪子回頭.盧雲
《深河》:一個關於復活的故事
 
 



 

筆的見証《影子大地》與痛苦的奧祕

◆郭惠卿

路益師(C.S.Lewis)是和《魔戒》的作者托爾金齊名的大作家。他的著作等身,而他所寫的奇幻故事《納尼亞傳奇》,甚至比《魔戒》更早成名,五十幾年來一直都是受歡迎的暢銷書。他不僅是一位學者、文學家,兼牛津、劍橋兩大學的教授,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基督教的護教者。他自幼才華出眾、智慧過人,識見與學問在當日劍橋和牛津兩校學術圈中,亦殊少出其右者。他受到托爾金(天主教徒)和一些基督徒朋友的影響,在天父大愛的熱力中,不斷改變,成為「向懷疑者傳福音的使徒」。

感人至深的暮年姻緣

《影子大地》(Shadow Lands)是根據路益師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拍成的電影,描寫他晚年和一位美國女詩人喬伊(Joy Davidman Gresham)結婚的故事。路益師本來並沒有打算要結婚。他和喬伊原本只是筆友,因文學和信仰而結為心靈的知友。後來路益師因同情這位猶太裔的美國筆友的遭遇,在她離了婚帶著孩子到英國定居之後,為幫她取得英國的居留權,才技術性地和她公證結婚(公證時連結婚戒指都沒有)。那時路益師56歲,喬伊才37歲。結婚之後,一住倫敦、一住牛津,根本有名無實。兩年後有一天,喬伊忽然跌倒,送醫檢查,發現已經是癌症末期。路益師這時才醒覺到他早已深深愛上喬伊,便在病床邊向她求婚,而且正式在病床邊舉行基督教的婚禮。婚禮過後,本來已被宣佈要準備後事的喬伊,竟奇蹟似地一天好過一天,她拄著枴杖站了起來。病情緩解之後,路益師把她接回牛津的家。路益師照顧她和她兒子,直到喬伊病歿,並繼續收養她的兒子。喬伊病情緩解後的兩三年間,他們度過鶼鰈情深的恩愛歲月。喬伊從初識路益師至其病歿,實際上歷經了八年的時間,但電影情節卻把故事濃縮在一九五二、一九五三這兩年間,使劇情更為緊湊感人。

片中除了真正展現牛津大學馬格達倫學院(Magdalen College)的實景之外,飾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和黛博拉溫姬,他們的表演實在精彩。記得片中喬伊對路益師第一次朗讀她自己的詩作時,一方面是緊張,一方面是羞澀興奮,兩人均流露出一種拘謹木訥的神情,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對含蓄刻板的中年男女正要跌入愛河之前的亢奮情緒。
還有醫院那一幕最令人難忘:路益師獲知喬伊病倒的消息,到病房去看顧她時,她說,他沒有必要為她如此費神,因為他們並非真正的夫妻,他沒有這個義務;路益師表示既然只是「技術性」的結婚,那他自然只好「技術性」地來看顧她,他不來,誰來呢?多麼真摯的情感!幽默詼諧中真情流露無遺。喬伊明知自己命在旦夕,但由於這股真情,更激勵了她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讓她坦然接受死亡的挑戰,毫無懼色地走上人生歸途,回到上帝的懷抱。

影片開始不久,當女主角受邀初訪男主角家時,見到牆壁上有一幅畫,畫的是威爾斯希麗費雪附近的黃金谷,後來當喬伊病情緩解後,很少出外旅遊的路益師,特地帶著喬伊前去希麗費雪尋找畫中美景。那真是一趟快樂之旅。不過喬伊卻不願無視於癌症隨時可能復發的事實,就在他們躲雨時,特別交代路益師:「將來的痛苦中有現在的快樂,這是交換。」後來當喬伊癌症復發,不得不要求路益師得放她走。撇下她至愛的丈夫之後,路益師雖悲慟逾恆,至少在憂傷中記住:「現在的痛苦有當時的快樂!」電影至此落幕,留下路益師和喬伊的小兒子相依為命的身影。

永不對太陽失去信心

為什麼片名叫「影子大地」呢?很多人看了這部片子之後都在問。原來這主題隱藏在路益師對一位打算要休學的學生的談話裡。他引用某一首詩說:
「太陽永遠在那一邊,
在路上圈出弧形,
我常在陰影的這邊,
但永不對太陽失去信心。」

我認為這才是貫串本片的主軸。片中路益師多次受邀演講,他所講的多半是《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書中的話。他說:「我不確定上帝要人快樂,祂要人去愛與被愛;祂要人長大。小時候玩具使我們快樂,而小房間是我們的世界,但祂要我們走出去,被痛苦帶出去。」他又說:「我們是頑石,不經雕琢不能成器。上帝要雕鑿我們,祂雕鑿得如此深痛,每一刀都讓我們痛苦,直到終至完美。」「痛苦是工具,是上帝的擴音器,用來喚醒世上的人。」這些都是路益師以基督徒的身分所發表的論文及講道稿中的內容。雖然他身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對《痛苦的奧秘》下過很大的功夫加以研究,但是當他失去愛妻之後,悲慟使他亂了方寸。

更令他寢食難安的是,他自己無法控制悲慟。真正面對痛苦,無法像講道那麼輕鬆。《影子大地》的影片對他喪妻之後的哀慟,著墨不多。但我們從路益師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卿傾如晤》 (A Grief Observed)(雅歌出版中譯本,或可譯為「正視悲傷」),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喬伊死後,路益師的悲痛心情,甚至可以聽到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哀號。他毫不隱瞞地透視悲慟,以及悲慟在他身上的作為。曾有一段時間,他對上帝愛與善良的本質產生懷疑。他幾乎要相信上帝是殺人不眨眼的虐待狂。就像影片中路益師竟大聲吶喊:「我們不過是上帝活體解剖的白老鼠!」

然而當痛苦逐漸減退,他開始分辨清楚,原來是痛苦在驅動他的思想,而非思想主導著痛苦。於是他將它形諸筆墨,從中他了解到悲慟其實不是一種狀態,反而比較像是一個過程。從始至終,它分為不同的階段。他記錄下每一階段的心理與信仰的轉折和挑戰,在這悲慟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一股更新的信心和醫治隨之而來。

撰寫《卿傾如晤》的過程,帶給路益師極大的醫治。根據路益師的繼子道格拉斯(Douglas Gresham)的說法,「他寫此書就像寫日記一般,起初根本沒有打算出版。他撰寫的目的,只是想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記錄下來,藉以分析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每次遭遇悲慟的壓力時,他總是形諸筆墨。」後來是他的朋友格林(Roger Lancelyn Greene)勸他說:「你應該出版這本書,它會給許許多多人帶來幫助。」於是《卿傾如晤》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了,不過卻以克勒克(N. W. Clerk)的署名出版。因他的目的只是想分享自己在婚姻和悲慟中的心得,以期讀者能得到幫助。他並不希望讀者聯想到他個人。等到一九六三年路益師死後,出版商恢復使用路益師真名重新出版《卿傾如晤》一書,立刻成為暢銷書,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成為許多情感和靈性上受創者的慰藉。

走出「影子大地」

聖經中《約伯記》是「痛苦文學」的代表,但約伯那麼悽慘的遭遇並非一般人可能遭遇到的。聖經學者認為約伯其實是以色列人的表徵,這是以色列人被擄,重返耶路撒冷,已悔改回歸上帝的律法,卻仍受苦時,所發出的「天問」,是採戲劇方式表現的智慧文學。最後以「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謙卑順服做為「天問」的解答。受苦的基督徒也許可以拿約伯那「比海沙更重」的痛苦來和自己的痛苦做個比較,而得到安慰,但是平凡如我,面對真正的悲痛時,真能像約伯那麼堅忍,除了咒詛自己的生日,「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之外,絕不恨天怨地嗎?恐怕辦不到吧!我想我只可能像路益師那樣「正視悲傷」,一步步走出「影子大地」。請記住路益師說:
「 上帝藉著我們的歡愉
向我們低語;
通過我們的良心
向我們說話;
但祂藉著我們的痛苦
向人們大聲呼喊;
痛苦是祂喚醒
昏睡世界的大號筒。」
──《痛苦的奧秘》
朋友,你身處「影子大地」嗎?切望你永不對太陽失去信心!

(作者為嘉義女中退休教師)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