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6期】2012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二二八關懷工作中鮮為人知的勇者──萬日無悔(《曠野》二十五年記實之一)

在批判的距離底下跟政府/政權打交道

為什麼劉曉波對中共那麼溫柔?

你所說的,你明白嗎?

一位遊民之死與中產階級的救贖

從帕托卡到哈維爾:捷克的異見倫理學

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曠野反思你所說的,你明白嗎?

◆潘秋郎


基督教強調聖經是上帝的話,是信仰的權威以及生活的準繩,然而,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有些信徒在言談之間若不引用一、二節聖經經文,似乎就心虛理虧,論據不足。教會不免需要言說聖經,然而,許多聖經詞彙竟成了教會內的流行術語,此現象所隱含的意義值得推究。本文想要探討的,是這些術語的使用方式及其影響。

教會術語的使用方式及其影響

在基督教圈子裡,往往可以聽見類似以下的對話:「我們要認真追求屬靈的生命」、「你這樣作不屬靈,那樣才比較屬靈」云云。「屬靈」這字眼在口語中似乎被用來當作衡量行為是否合乎道德的準則,或是基督徒在教會中身分高低的量尺,然而,「屬靈的」(spiritual)這個聖經詞彙在不同上下文中有極為豐富的涵義,有時指稱「屬於聖靈的」(of the Holy Spirit),強調聖靈主動性的恩典作為,譬如:「屬靈的恩賜」;有時用來指某種特定觀念是否「合乎基督教的信念與價值觀」。許多聖經神學辭典指出,「屬靈的」這個詞彙在不同上下文指涉六、七種不同觀念,而聖經作者小心地區別這些差異,精確地使用這個詞彙。

另一個常聽見的詞彙是「釋放」。釋放的原意是指將某人(或牛馬)從某一種政治的、法律的、社會的、生理的、或物理性的奴役狀態中解除,聖經作者引申這個詞彙的意義來描述救恩,謂之「從罪中得釋放」,是以隱喻的手法,將罪描繪成重擔或網羅(物理性的)、權勢(政治性的)、或龐大債務(法律性的)。也就是說,這些用法隱含一種「信仰的類比」,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指涉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然而,「綑綁」與「釋放」連用時,在新約時代卻是個慣用的片語,當年猶太拉比們用以表達律法上的義務:凡律法禁止的,是謂綑綁,而律法准許的,是謂釋放。因此當彼得信仰告白後,耶穌「綑綁與釋放」的談論應該在這樣的脈絡下理解,意味著教會受命從事福音宣講時,他們所做的決定具有天國的法律效力,教會按福音所接納/拒絕的信徒,天上就承認/拒絕;教會好比是耶穌在世間的全權代表,凡教會依授權範圍所簽署的文件,文件持有人就得依據這份文件在天國的海關入境天國。在彌賽亞的新時代裡,教會竟被授權至此,這是何等的榮耀!

切勿含混地使用教會術語

筆者同意人人都有重新定義詞彙,甚至自創新詞的權利,尤其基督徒還處在天堂的這一邊時,更需要將借用來的(世俗)語言詞彙的意義轉化,使這些語言詞彙能為福音服務。從新約聖經的用字如「道」(logos)、「奧祕」(mystery)、「教會」(ecclesia)可以發現,使徒們用字精準,在聖化這些詞彙方面作了極佳示範。然而,上文所舉的例子裡,當代許多台灣基督徒不求精確,含混著使用這些借自聖經的詞彙。這樣做會產生幾個不良影響:
首先,此作法忽略了符號的意義之多層性而使聖經語意曖昧不明。詞彙與其他類型象徵符號相似,其意義是多重的,在不同的情境/文脈中表達不同意義,例如在聖經中,「鴿子」曾用來表達馴良,也曾用來表示愚蠢,在耶穌受洗時則是聖靈的象徵。吾人應不至於誤會鴿子落在耶穌身上,是表示耶穌受洗之後變得愚昧,所以自此之後一心一意上十字架尋短。另外,「十字架」原是指二塊木頭交叉成的架子,這是最表面的意義。因羅馬人曾以此木架作死刑工具,因而十字架在羅馬時代象徵悲慘的死亡,然而因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成全贖罪,十字架在基督教裡不只是苦難的代名詞,還可以用來指涉耶穌的救恩,甚至是將來復活的盼望。然而,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歷史上某些時刻十字架甚至成了基督教帝國的政治圖騰。那麼,當台灣的基督徒提到「十字架」時,到底是指木架子、死刑、受難、救贖、復活的榮耀或基督教帝國,其中的哪一種意義?

其次,這用法忽略了這些詞彙的隱喻性質,會阻塞信仰類比的想像空間,導致信仰貧瘠而自閉,因我們如何思考,會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Who we are is how we think)。試想一下, 我們如何能描述一個這個世界不存在且在經驗之外的奧祕事物呢?人又怎麼能夠談論上帝呢?隱喻語言 (metaphoric language)提供了神學的可能性。

聖經本身其實充滿了各類比喻性的語言,例如:上帝是磐石、上帝是盾牌等等,何以如此?看看啟示錄的作者如何描述「新天新地」的榮耀,就可知其困境:什麼樣的金子純淨到一個地步,是透明的?人世間不存在。從人類的生活經驗來說,金子不會是透明的,透明的就不是金子。聖經作者不得不使用相互牴觸的說法,無非是要指引讀者去想像一個超越想像的實體。當聖經說「上帝是磐石」,能讓讀者同時明白上帝是人生的穩固根基,也都明白上帝並不真的是一塊大石頭。

所以,隱喻能創造指向性(directional)的想像空間。(嚴格說來,一切解經都帶著想像,差別在於此等想像是否指向福音信仰。)所有隱喻一起思考時,便能激發讀者創造出一個合乎聖經的想像,而建立符合福音信仰的世界觀,使我們在還未面對面見到上帝時,能意會上帝與人之間的真相。信仰的類比的建立必須借助隱喻語言的力量。

解釋聖經抑或霸凌聖經?

更嚴重的是,這樣做有偷渡意義之嫌。在一般情況下,用字不精準所導致的觀念混淆,會影響人際溝通。這種情況每天都在發生,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也會再三確認語意,所以用字不精準其實不算嚴重問題。然而,在一個推崇聖經權威的群體中,所混淆的是從聖經借用的詞彙時,後果就可能相當嚴重,因為言說者申述自己的主張時極可能自認是在「引用」聖經,所以是有權威的,卻不自覺其借用方式事實上是將聖經所無的意義偷渡到經文中。

一再「引用」聖經的結果,其實是偷渡意義進某節聖經,再從此節偷渡到另一節經文,長此以往,一個原本僅是個人意見的觀念,在偷渡過程中就變成了權威性的基督教教訓。這不是解釋經文(exegesis),而是霸凌聖經(eisgesis)。如果言說者在該信仰群體中的地位是所謂的「權威的他者」,掌握了不容質疑的話語權,那問題就更嚴重了。

行文至此,筆者不禁要反問:「我們不是常常說錯話嗎?難道使用聖經詞彙不夠謹慎,後果就會這麼嚴重嗎?」希望不會。然而,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由於聖經語言在基督教圈子裡的獨特性,誤用的後果實難以想像,何況我們還必須誠實面對一個殘酷的真相:「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我們對於自己所說的,恐怕所知亦有限。感謝上帝常保守我們免於因無知而犯大錯,然而,上帝的恩典不應成為懶惰的藉口,我們需要學習用語盡量精確,仔細區分詞彙與觀念,尤其是借用聖經語言的時候,也需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所說的,你明白嗎?」

(作者為門諾會牧師、美國三一神學院宣教博士,現任教於台灣中北部神學院)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