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8期】2012年7-8月出刊

本期目錄:
書中真有黃金屋?──林益世貪污事件的省思

華人教會齊來「做神學」

葡萄憤怒時

愛是永不止息──給「去國」的余杰夫婦的祝福

誰在操控媒體

林來瘋和堤博熱

台灣老人照護問題再思

 
 

誰來關心台灣老人照護問題再思

◆蔡銘偉


雖然我並不是專業社工人員,但短短兩個月的老人探訪經驗,讓我驚覺到台灣老人照護問題其實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簡單地說,台灣老人照護問題我歸納成「三苦」:老人苦、兒孫苦、外勞苦。

老人照護「三苦」

老人苦:許多老人除了看電視、發呆、睡覺之外沒有別的活動。特別是行動不便、失智、長期臥床的老人,更容易成為家庭的重擔,因此送往安養院似乎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是多數的安養院,既不能讓老人「安」,也不「養」老人,被送進安養院的老人往往身體機能衰退的更快。事實上許多老人為憂鬱症所苦,老人精神疾病可能比身體機能退化更嚴重。
兒孫苦:由於台灣近年來薪資不斷下降,甚至倒退到十三年前的水準,許多家庭為了要應付日常開銷,夫妻倆需要長期加班、兼差打工的情況比比皆是。然而把長輩送到安養院或者申請外勞都幾乎要耗去一個人的月薪。但是白天把長者關在房子裡,既擔心他無聊,更擔心發生意外。許多人是迫於無奈,含淚將長輩送往安養院。

外勞苦:把老人丟給外勞大概是台灣政府唯一的老人照護政策。但是當外勞以看護工名義進入台灣家庭之後,不只是單純地擔任老人照護工作,往往還要外加清潔、打掃、帶小孩、買菜(就像台灣某富人為母親申請的看護工,還要幫忙太太逛街時負責提戰利品)等工作,而那種外勞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照顧老人……的違法方式也已經是公開的祕密。無法忍受不公平的勞動條件而逃跑的外勞,也是政府頭痛的問題。

可預見的「災難」

當台灣在未來五年內,當年戰後嬰兒潮快速增加的人口開始退休,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再加上少子化的趨勢,可以預見屆時老人照護將會是一場「災難」。家屬無力照護,甚至是無人照護而被「丟包」的老人,可能會是常見的社會新聞。中南部許多偏遠鄉村,人口外移嚴重,老人基本上是自生自滅的狀態。有個偏遠的鎮,市中心沒有一家便利商店,街頭街尾卻開了兩家「老人嫁妝」店。

現實的問題是,因為老人照護經費龐大,是現階段財政短絀的國庫無力負擔的,以選票為導向的藍綠政府根本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即使內政部草擬的長期照護保險,早已被學者批評的體無完膚,根本不具可行性。

附負擔的贈與

也許我們當問,在這個趨勢之下,台灣教會的老年事工除了老人送餐、電話慰問、松年大學的形態之外,是否還有可再加強之處?我隨即想到一兩年前曾經在新聞上曇花一現的「附負擔的贈予」模式,似乎是教會可以思考的方向。簡單地說,就是老人將名下房產捐贈給某機構,而受贈機構必須負起照顧責任一直到其死亡為止,屆時,房產才會正式轉讓到受贈機構手中。

由於老人能夠繼續居住在原有房舍中,能夠實現在地老化的理想,不用因為要被迫搬離熟悉的環境,切斷原有的人際關係,會使得老人的生活品質提高。由於台灣自有住宅比例大約七成,因此可行性很高。然而,這個計畫的成功關鍵牽涉到專業的財務精算,以及社工專業規劃,決非單一堂會之力所能負擔。因此集合教會界合組一個非營利組織,應是可行的方向。

教會心態亟待改變

但是,最重要的是教會的心態問題。這幾年「得著年輕世代」之類的口號震天響,教會青年事工往往是牧師、長執首要的事工重點。特別是那種標榜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教會,常常被認為是成功教會的典範。相反地,高齡會友為主的教會,往往會被認定是衰退、不健康、不受祝福的教會。
我們常常會因為某些人被遺棄而感到震驚,然而卻對老人、精神疾病者、肢障者送進隔離式的處所「安養」不太有感覺。因為在我們的信仰意識中,年輕、成功、財富、健康才是「我群」,而老人、精神疾病、肢障甚至罹患重病者,都看成是教會肢體外需要被祝福、被醫治、被安慰的「他者」。

每個人遲早都會成為老人,及早面對並規劃老人照護相關事宜,應該是社會、教會和個人都必須認真思考且採取行動的課題。

(作者為高雄羅雅長老教會牧師,東南亞神學博士)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