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4期】2013年7-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7-8年出刊
本期目錄:

拒作追逐俗流的迷羊

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

尋常日子的不尋常意──2013 核災烙印

我看電影「人神之間」

尋找生命裡的神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 我與《矛尾》的故事

「菲」銀行,還我公道—— 我家戶頭遭盜提記

 


人與自然尋常日子的不尋常意外──2013 核災烙印

◆ 張力揚

楔子
Maco是個活潑喜樂、剛入小學的孩子,每天盼著到學校跟他的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他家在小城郊區,沒風雪的日子,總是跟同學們一起走路上學,一路上有說有笑的好不快樂。路途中,總會瞥見遠處有幾個高大、形狀奇怪又會冒煙的水泥「巨塔」,他很好奇,可是同學們沒人知道那是啥玩意兒。他問過爸爸,只曉得那些像他故事書裡的「神秘古堡」,是跟家裡用的電燈有關。

Maco的家庭過得還可以,日子在歡笑中過去,在學校他也適應得很好。春天來到了,他很高興可以看到青草與牛群,這晚睡覺時,他還想著明天要跟同學們放學後怎麼玩呢。那想到,半夜他聽到轟隆隆的響聲,睡夢中被大人搖醒,見到父母親驚惶地拿著幾個袋子,拉著他與啼哭不止的妹妹,急忙跑?家門。Maco非常驚嚇,一直問發生什麼事,但大人們沒空回答,他發現鄰居們也都緊張地往外跑。夜暗中他不安的張望著,希望能碰到一兩個同學,可是除了大人的呼喊聲與孩子的哭叫聲,他只見到遠處往「神秘古堡」的方向,有紅光映在夜空。Maco心慌的要命,他沒帶上心愛的玩具,書包也全忘在家裡,身上還穿著睡衣,天亮後該怎麼辦?這時他號啕大哭起來。

4月26日的不尋常

這是一個尋常日子,歷史上沒什麼了不起的人物是在4月26日出生或嚥氣,全球沒有那一國在這一天建國,也沒那一個國王這一天登基。或許在中國近代史上這一天有些特殊:孫中山先生於100年前的這一天宣示討伐袁世凱竊國;對美國而言,在上世紀60及70年代裡這一天有點不同,不知何故有好幾次都選在這天進行核彈試爆(有時是替英法試爆)。除了這幾件事,4月26日只不過是月曆365個方格中的一個小格罷了。

誰知,這個不特別起眼的格子,竟在1986年,因著一起意外,而烙印進歷史。這事故在我們居住的這顆藍星上留下難以消滅的痕跡,這幾近「永恆」不蛻的傷痕是什麼?人類史上最糟的核電廠爆炸、核輻射擴散事故在這一天發生了,前蘇聯車諾比(Chernobyl)核電廠(近 Pripyat),因測試不當、機件故障與人為失誤,使冷卻水循環系統不能正常運作,引發爆炸、燃燒,導致輻射物大量外溢,核反應爐燃料棒因此熔解(meltdown)。其影響所及在核電廠周圍30公里內,後來被標定為禁區,不宜人居,Pripyat更形同鬼城.
根據聯合國輻射科學委員會(UNSCEAR)自1988至2011多年的追蹤調查報告,這起大災難造成社會、環境與人們生理及心理上極大損害。在往後十餘年內,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病例大增(有2000到6000個案),也有其他病變陸續出現,其影響必須持續追蹤 。此核災更使得二十餘萬人無家可歸、失業、生活大亂,必須遷往他地,更得承受他人嫌惡的壓力。

2013年5月,南加州大學(USC)全球健康計畫與國際綠十字組織(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聯合發表了一項科研報告,是針對車諾比核災難所造成的後遺症,進行三年的實地訪查、社區會議與相關文獻的剖析。他們發現在受車諾比核災難影響的區域,有超過一千萬人在生理與心理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遠多於最初的二十萬人,受污染地區也不只限於半徑30公里內的緊鄰地土,而是向北超過500公里範疇都受衝擊,大約是15萬平方公里面積(編註:台灣南北近400公里,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這些人明顯地比其他地區的人更焦慮、抑鬱與憂鬱,且有自殺傾向,他們之中有很多罹患心臟與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另外有相當多的人就業不易,也很難受到正常的醫療照顧,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常被貼上無形的標籤。

3月11日發生的事

南加大與綠十字組織同時也將他們的研究延伸到日本核災的後續處置。日本核災是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同樣是日曆上的尋常日子,卻因著相似的意外而鑄入歷史),因為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 使得福島(Fukushima )第一核電站冷卻水循環系統當機,備用發電機也遭海水損壞,只能緊急用海水冷卻,這不僅造成大量海水受放射性物質污染,也沒發生多大冷卻功效,導致輻射物大量排?,也使核燃料棒 (含 UO2 氧化鈾或 PuO2氧化鈽)因溫度升高而熔化(註1),成為極難處理的爛攤子,與車諾比核電廠的慘況相似。
2013年4月,國際核能機構(IAEA)曾針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意外後續處理進行檢視,該機構發現情況比兩年前略微穩定,但東京電力公司在行政管理與污染管控上依然有許多疏失,該公司既墨守成規、掩蓋真相,又拒絕外來建議。IAEA發現,由於福島第一核電站建築結構下,一直不斷地湧出地下水(約為每分鐘300公升,相當於每天40萬公升),這些水接觸到反應爐週遭而受到輻射污染,該公司一直知道此一實情,卻決定不建擋水牆,而任憑地下水持續湧流受到污染。該公司本想將這麼大量的輻射水排入海中,卻怕引起公憤與譴責,現在只好每天不停地興建大型儲水槽,每一個可儲存大約100個正式泳池的水量(一個正規泳池約有二百萬公升水容積),到底要建多少個?沒人有數。這些水要如何處理?也沒定案。於此同時,工人們還得確保冷卻水循環操作正常,因為已熔化的反應爐燃料棒,還需繼續散熱,否則又將有另一災難發生。

日本的建築結構與工程品質,在大地震中通過了嚴峻的考驗,這是值得推崇與學習的。但即便是像日本這樣的國際模範生,在遇到天災與人為疏失所帶來的災難時,卻表現得荒腔走板,尤其是在核能操作與意外管控上,更是令人傻眼。

核電的疑懼

3月11 日福島第一核電站與4月26 日車諾比核電廠的意外,造成輻射擴散與核燃料棒熔解的爛攤子,是給全世界使用核能發電國家的嚴重警告,這兩起核災使人們對核能電廠安全極不信任,因為人無法預知意外何時發生,也無法完全避免人為疏失(註2),一旦發生事故,其衝擊難以想像,影響是既痛苦又長遠的。

試問:在我們居住的環境裡,有多少工業園區、電廠是靠近地震帶、是在低窪地區、是在海岸水邊?在設計上,它們安全嗎?他們可有妥善的應變方案? 311與426這兩次大核災提醒我們:人雖自以為聰明,仰靠科技,追求財富,卻要付出多大代價?而在預估環境風險時,人為何那麼缺乏遠見?災難發生時,應變又是多混亂?日本如此,其他國家呢?

2013年5月20日,一個超級龍捲風(tornado)襲擊了美國中部Oklahoma City近郊,造成24人死亡,其中有8名是在校的學童,狂風使得好多住宅、兩所學校、醫院受到嚴重損害。雖然,住在美國中部的人都經歷過龍捲風,可誰都難預測它的路徑與風速多強?人對上天的能力真是了解的太有限了,大地一動,海水一沖,狂風一起,就顯露出人的脆弱。

現今大氣中CO2含量已飆升到400 PPM (美國NOAA,May 9, 2013),這肯定會使氣候變化詭異難測,人們豈不該減低對石化燃料的依賴?但在意外難防、天災難測,又有前車之鑑、核災貽害久遠的情形下,興建核電廠絕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更何況核電廢料又該如何處置?也許還應該問:我們為何需要用那麼多的電?

後記:Maco是虛擬小孩,故事依文獻報導編撰,有幾分真實性。

註釋:
1. 要命的冷卻水── 一個核電廠使用很多燃料棒,核燃料棒是將鈾或鈽氧化物包裹在陶瓷金屬內形成。數十枝燃料棒形成一組一組的燃料版,一個核反應器可能有數百組燃料版,都懸掛在反應器中,但為了控制溫度,它們必須浸在冷卻水內,水必須一直循環不停,這是為什麼核電廠都有巨型冷卻塔的原因。

若說核燃料棒是反應器的心臟,水就是懸環不息的血液。現在,水無法循環,血就無法更新,心臟會「壞死」。糟糕的是:靜止的水會被燃料棒不斷釋出的熱給蒸發, 甚至水蒸氣都因高熱而分解成氫氣與氧氣,氫氣極易引起爆炸,爆炸就可能損壞建築物與反應器本身,也因此釋出放射物進入大氣。沒有冷卻水的燃料棒,更會因本身的熱而熔化或焚燒,因此釋出許多核分裂 (nuclear fission) 產生的放射物質,若反應器與週邊裝置因地震或爆炸破裂,固液態混合的熔解燃料就進入土壤與地下水,危害形成多介質擴散,最終可凝成一大塊具高輻射性金屬(含鈾或鈽的混合放射性金屬,半衰期甚長,與地球的年齡接近),這就更難處理,而遺害萬年。

2. 百密二疏 ── 筆者曾詢問從事結構工程設計專家的看法,他指出若是美國西岸大城遇上像日本這樣的大地震,可能不少建築結構承當不起劇烈又長時間的搖晃,因為設計時假設的地震強度,只是七至八級。

雖然日本的結構工程做得不錯,但對於海水的威力卻低估了。日本沿海地區都建有「擋海牆」,過去曾發生過海嘯( tsunami )沖過沿海高牆的情形,但也發揮了一定的阻絕功效。可是311的情形更嚴重,擋海牆只有數秒鐘的功效。造成核電廠冷卻水系統失效,主要因為停電加上海水沖壞了備用發電機(diesel generator),所以無法啟動。為什麼對地震與海嘯有多年經驗的日本人,會將備用發電機組放在核電廠低處?百密一疏,就造成難以收拾的核災害。

另一疏忽是:GE 公司設計的沸水式核反應器包括多層保護設計,對防範輻射外洩有良好的控管,使用後的燃料棒多數存放在反應器上層週邊的冷卻水槽中,經過3到10年,漸漸釋出的熱減低了,就可裝入乾式儲存匣,載運到臨時核廢料儲存場去。但若因為冷卻水無法循環,廢燃料棒會在水槽中「死灰」復燃,開始因熱產生核分裂連鎖反應 (nuclear fission chain reaction)。這衍生出另一大問題,因為廢燃料組成複雜,含有許多原來核分裂的衍生物,主要是介於原子量 90 – 140 間的元素,尤其以鍶(cesium) 與碘(iodine) 的放射性同位素為最多,它們釋出放射線強度與半衰期都與原來的鈾燃料不同,傷害力可能更大。有誰想到,這樣「合理的」廢燃料棒儲存方式,竟也成為災難的一部份? 這豈不又是一工程上的疏失。

(作者為旅美學人,曾任柏克萊勞倫斯實驗室環境工程師,華美環保協會會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