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5期】2013年9-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9-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島國如此多難,引無數人民盡傷感──從洪仲丘等一連串事件談起

呼喚公義的伴奏──〈你敢有聽咱的歌〉的填詞創作歷程

按真理有所為、有所不為──「洪仲丘」事件的省思

與馬總統談核安的一封信

當新教宗遇見了窮人方濟

兩岸三地「天國心」與「信仰情」序

宗教統戰與木馬屠城

 


曠野論壇按真理有所為、有所不為──「洪仲丘」事件的省思

◆謝娜敏

洪仲丘在軍中退伍前夕,因遭虐操而身亡。雖然政府及國防部積極處理,但欲蓋彌彰。七月初事發至今,民怨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日益延燒。不但燒掉了兩位國防部長,八月四日在「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的號召下,超過二十萬人的集結,迫使政府政策急轉彎,做出修正軍事審判法,將承平時期軍法全面回歸司法審判的回應。至於洪家與民眾所關心的真相,雖然恐怕隨著事情的牽扯、人事的更迭、時間的逝去,會越來越模糊、越難追究;然而,卻是不能不追究的。

不平、不安、不信任

這次追究真相的需要與動力,不只是來自為洪家所發生的事感到不平所發的正義之心而已,更是來自舉國上下因此事件對身家性命安危所產生的不安而起。如果無法真正釐清真相,瞭解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分析出造成如此不幸的各個環節,就很難防患於未然。在這權力系統中,難保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不會成為下一個洪仲丘,自己的家庭不會成為下一個洪家,如此要不焦慮也難!這樣舉國的焦慮,不是用「一連串的意外與湊巧」可以撫平,甚至只會更激化大眾的焦慮不安,對國軍、司法、國家更無法信任而已。

報紙頭條刊登的涉案者相片,個個英挺瀟灑,甚至面帶微笑;親友們強調他們的孝順、善良、體貼,讓人難以將他們跟凌虐致死聯想在一起。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有一個他們屬下的人死了,而且是多重器官衰竭致死。孝順、善良的人,也會致別人於死地?這有違人們習慣的想法,叫人認知失調。雖然洪案要還原全部的真相,的確不是易事,但是或許透過一些有關人在群體當中行為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多一點思想的可能性。

社會影響研究中的服從 (obedience)課題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的行為表現並不像人格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那麼穩定一致,人在不同情境的行為反應是會不同的,所以只追究個人特性,常無法預測個體的行為。因此,要比較準確地預測個體的行為,必須同時考慮情境因素。而情境因素,除了物理的情境之外,人際的情境因素更對個體的行為反應常有關鍵性的影響。當一個人受到周圍的影響而產生觀念或行為的改變,稱之為社會影響(李美枝,民83)。社會影響的研究中,比較有助於我們瞭解洪仲丘事件的,應屬服從(obedience)的研究。

二次大戰後,世界所面對的不只是被砲火所摧殘的斷壁殘垣,更是人類相殘赤裸裸的事實。這些人無法想像,自己所做的事,迫使人無法再戴著玫瑰色的眼鏡看自己,因而開啟了探索自我真相之路。一九六○年代,以色列在耶路撒冷開始審訊德國納粹頭號劊子手阿爾道夫•艾瑞克曼(Aldof Erichmann)不久,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y Milgram就進行系列服從權威的實驗,為要回答如下的問題:「大屠殺中的艾瑞克曼和他的共犯會不會只是服從命令而已?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共犯嗎?」

Stanly Milgram服從權威的研究

Milgram(1974)服從權威的實驗設計是由三個人組成,一個是實驗者(權威角色),一個是擔任「老師」角色的受試者(遵從實驗者的命令);一個是擔任「學生」角色(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回饋,學習語詞配對記憶的作業)的實驗者同謀。受試者被告知他們參與的是一個記憶與學習實驗。「老師」在另一個房間,透過單面鏡觀看「學生」學習狀況,並給予電擊作為回饋。如果學生答案錯誤,「老師」就要按鈕施予電擊,電擊強度每格15伏特逐次升高,從15伏特至450伏特。按鈕上標有「輕」、「強」、「非常強」、「極強」、「極度危險」等標籤。其實電流並未真正通到「學生」身上。

如果擔任「老師」的受試者遵從實驗者的指令,在按75、90、105伏特按鈕時,會聽到「學生」的唉哼。到120伏特時,聽見「學生」大叫痛。150伏特時,「學生」哭喊:「讓我離開這裡,我不要再做實驗,我拒絕繼續下去!」270伏特時,「學生」的抗議聲變成痛苦的尖叫,繼續要求離開。300-315伏特,尖叫說拒絕再做任何回答。330伏特之後,「學生」就不再有任何聲響。洪仲丘在關禁閉時,若能自由發聲,相信這也是他被操時的心聲寫照。

扮演「老師」的受試者,少數人會猶豫是否要繼續做,但實驗者僅說「請繼續」,「這個實驗要求你繼續進行」,「你絕對有必要繼續進行」,「你沒有其他選擇,你要繼續進行」,如果經過四次的「鼓勵」,「老師」若仍想停止,實驗者就會讓他們停止實驗。有些受試者在對學生施予135伏特時,就會對實驗目的產生疑問,他們若問學生是否會有永久性的生理傷害,擔任「老師」的受試者若有提問,實驗者會回答:「儘管電擊是痛苦,但不會有永久性傷害,請繼續!」若「老師」說他的「學生」看起來很想停止,實驗者就說:「不管學生喜不喜歡,你必須繼續,直到他所有配對學習都正確為止,請繼續。」或「沒有反應就算錯誤答案,請繼續。」不知上述的說詞,是否也是軍隊或組織機構中,當權者要求下屬對基層進行不當管教與訓練時,遇到質疑時的習慣說詞。

Milgram想要知道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你若是擔任「老師」,你會進行到什麼程度?在實際進行實驗之前,Milgram將實驗過程描述給一百一十位精神科醫師、大學生及中產階級的成人知道,詢問他們會在何時停止服從實驗者的指令,這三組人,所有的人的回答都是大約135伏特時就不再服從實驗者,沒有人會預期自己會超過300伏特。若問他們對他人的估計,沒有人預期有人會持續進行到450伏特的程度。

但當Milgram 真正找四十位二十至五十歲不同職業的男性進行實驗,有二十六人(65%)進行到按下450伏特的電擊,甚至順從實驗者的指令,多兩次的嘗試,直到實驗者喊停為止。而這個百分比,在不同的地方對不同群體的人重複實驗時,變動不大。意味著在權威的指令下,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在可能致人於死地之下,仍會服從這種毀滅性的指令。

另一位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Philip Zimbardo 曾問過Milgram,寫下鮮為人知的按語:「沒有一位拒絕施加最後電擊的參與者,主張這種實驗本身需要被中止,也沒有一個人不經實驗者同意離座到隔壁房去探視受害者的健康狀態。」
Milgram的實證研究結果,頗令人震撼。原來,人裡面潛伏著阿爾道夫•艾瑞克曼的機率大過三分之二!原來,順從的美德,到一個地步,也會成為傷人的工具。如果進入只是一個實驗的常人,有三分之二都會如此,更何況賦予正式權柄的組織,像軍隊或教會?
如果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權威者的指示下,可對素不相識的人,以學習之名進行如此傷害性的對待,更何況是對洪仲丘心懷不滿的長官們。

美國的部隊訓練士兵不服從不當、不法的命令

因此美國的部隊會訓練(train)士兵不服從(disobey)不適當、不合法的命令 (Myer, 2005)。如果像美國這樣比我們還個人主義的國家,都會特地訓練士兵不服從不當的命令,更何況是我們以服從為天職的華人社會和教會。
服從對大多數人是不需要教導與訓練的,聽命與服從身邊立即的團體是比較不費力,所以人容易跟隨。而不服從才是需要加以訓練的,因為要克服領導與團體的不當影響,是有相當的難度與複雜度,也是比較吃力的工作,除非有不同於團體與領導的看見、信仰的支持,以及相當的自信及勇氣,一般人除非特別訓練與教育,否則是不易做到的。

正確的判斷先於服從,方能贏得勝利

數十年前曾聽學長講過一件當兵時的秘辛:在國共對戰時,有次演習遇到颱風,但指揮官仍下令進行,水鴨子一艘下海就翻覆一艘,那次棺材從北部買到南部都買不夠,後來那位指揮官受到軍法審判。

要贏得最後的勝利,正確的判斷應該要先於服從。服從不會使團隊成就事情,而是要先有正確的判斷、決策與作法,再加上服從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則服從錯誤的判斷與決策,只是讓團隊跟著領導陪葬,白白犧牲。對下屬個人、團體,甚至領導本身都極為不利。我想美國軍方是有這樣的看見,才會對士兵有不服從不當命令的訓練。

上位者要敏於自己的權限,要自我約束,要願意接受監督

讓下屬有不服從不當命令的可能性,也是在當權者允許之下才有可能。Milgram實驗給我們的提醒是,領導普羅大眾並不難,後者多半會跟隨,甚至跟隨到傷人的地步。在上位者需要敏銳於自己的權限,不但自我約束,也願意接受他人的監督與約束。若能接受自己不是上帝,也有做不當判斷與決策的時候,認識在正常狀態下,下屬的異議或不遵從,實屬非常的舉動,而樂意善加瞭解,定能避免掉許多領導的不幸。

誰會是下一個陳毅勳?Milgram的實驗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這個只是讓我們更具體看見聖經早已宣告的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殺人的潛力,只要與團體中周圍人的惡相呼應,共謀傷人的事就呼之欲出了。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上帝的救贖,救我們脫離個人毀滅的傾向,救我們脫離滲進組織,化為無形、周圍人的惡結構性的影響。也願經過基督救贖之工的基督徒,因著對人潛藏的罪性深刻的認識,從一味服從的捆鎖中得到釋放,能夠抵擋世俗隨從的潮流,有所從有所不從。因為能夠按真理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真自由,而這是神在主耶穌基督裡對凡是遵行祂旨意之人的應許。

參考資料:
1.李美枝(民83)。服從,《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406-413頁。
2.Milgram, S. (1974). Obedience to Authority. NY: Harper & Row.
3.Myers, D. G. (2007). 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s, Social Psychology, p.215-227.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現任教於中原大學)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