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7期】2014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人生何處不青山

曼德拉的信仰和宗教觀

國家暴力與公民抗命

清貧教會的挑戰──從新教宗方濟談起

我們從教宗方濟身上有何學習

扔石頭與扔鞋

老孟一述

打開天窗
 


 

曠野論壇曼德拉的信仰和宗教觀

◆彭順強

曼德拉:「若沒有教會……我永不可能今天站在這裡!」
隨著曼德拉(1918-2013)的逝世,他給一般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南非的第一位民選總統,他是南非之父,為人民的民主坐了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牢。他推翻了獨裁的種族隔離政制統治。但他的基督教信仰和宗教觀,卻是鮮為人知!本文嘗試向讀者介紹這位舉世稱頌的南非總統的個人信仰,和他對宗教群體在建立南非時之貢獻的肯定,及對宗教共融的呼籲。

一、宗教建立了曼德拉

1.曼德拉成為基督徒經過
曼德拉原名為Rolihlahla,字面意為「拉著樹枝」,但白話卻意為「製造麻煩的人」。他的英文名字Nelson是在首天到教會學校上課時由老師給予的。他於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八日在Mvezo出世。自他的父親被罷免其酋長職位後,母親便帶他往Qunn村去。村裡有個名為amaMfengu的部族。曼德拉的父親結交了兩個這族的兄弟:Greoge和Ben Mbekela,他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基督徒。他們向曼德拉的父親傳福音,但他卻婉拒了。不過,曼德拉的母親卻接受而成為基督徒。曼德拉也因著這兩兄弟而受洗加入循道會(Methodist),並被送到此會的學校去讀書,那時他只有七歲。

基督教對曼德拉的影響是藉著馬勇勞牧師(Rev. Matyolo)而來。這位牧師在曼德拉所住的Mqhekezweni是十分受歡迎的。這位牧師的講道有非洲的泛神論味道,並強調主是智慧和全能的,但又是一位報應的神,祂懲罰一切作惡的人。在過往,宗教對於曼德拉只是一種禮儀而已,並無任何意義,他只因母親而參與在其中。不過在Mqhekezweni,宗教卻成為曼德拉的生活基礎。他跟著馬勇勞牧師和師母每星期到教會。曼德拉見證這牧師如何在當地影響每一個人的生命。

當曼德拉上班時,一位約同時進入職場的白人同事Nat Bregman向他推銷共產黨的哲學,但曼德拉卻因他的基督教信仰而拒絕了,他解釋說:「我可算是一個宗教型的人,故此共產黨對宗教的厭惡,便使我抗拒了。」此外,當於九○年老朋友Ahmed Kathrada問及他是否曾放棄他的基督教信仰時,曼德拉堅決地否定說:「我說這絕對是不正確的,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我的基督教信仰!」

2. 教會建立曼德拉的生命
曼德拉肯定循道教會(Methodist Church)對他有莫大的影響:「循道教會在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是一點兒也沒有誇大的!」他又指出Reverend William Shaw的Chain of Mission Stations塑造了當時居民和此時領袖們的思想和性格。並且,教會宣教士的「學術和道德教導是不容忽視的。任何受惠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已銘記心中的頂級教學質素和屬靈價值觀。」

3. 因宗教信仰而倡議人權
南非大主教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杜圖(Archbishop Desmond Tutu)認為,曼德拉對於平等、民主及人權的熱誠,主要都是因著聖經主張每一個人都是由神的形像而造成的影響。這都與外在特性或處境(如:種族、膚色或社會階層)無關。並且,曼德拉之所以反對不公義、種族主義及壓制,其實不單單只因著政治和意識形態,而更重要是因著深厚的宗教因素。

4. 相信人有善性
基督教使曼德拉相信因為人是照神的形像而被造的,故此人是有善性的。他剖白他因著堅信人性中有善,故此能夠在受逼迫時,仍能堅持下去:「我常常明白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憐憫和慷慨,並沒有生來就會因著別人的膚色或背景便憎恨他們的人。人們可以被教導去愛,因為在人的內心,愛要比與之相反的恨,更能自然地產生。就算是在獄中最為殘忍的日子,當我的同志和我被推到極限之際,我還能夠從一名獄卒身上,目睹一絲人性。縱使這只維持了一秒,但卻已經足夠使我重新肯定人性中的美善,並使我能夠堅持下去。人性中善的火焰或許會被隱藏起來,但卻永不會被熄滅!」
5. 利他主義
曼德拉學習到一位領袖是為所帶領的人而存在,而並非是要自我膨脹。杜圖以聖經的詞彙來形容曼德拉為一個「好牧人」:「以聖經的詞彙來說,他(曼德拉)是那好牧人,他願意為所牧養的羊群而捨命。他曾說過,他願意為他們而死,現在,他也願意代表人民作敗家子(按:為人民耗盡所有)。」曼德拉私人拿出巨大的捐款去興建學校和診所,尤其在貧窮的鄉下地區當中。杜圖稱讚說:「他(曼德拉)像不能停止自己,他總是常喜歡為他人而付出。」

6. 饒恕和復和
杜圖稱讚曼德拉的寬容程度與日俱增。他嘗試從別人的觀點去看事物,並因而願意作出讓步和妥協。他甚至願意接受不同的觀點,到一個接近成為他缺點的地步。

要使南非從一個壓制的國家轉變成一個民主的國家而不流血,絕對是一件艱難無比的事情。曼德拉拒絕除掉舊日的白人獨裁總統雖惹人爭議,但確實為過渡期帶來平安。故此杜圖讚揚曼德拉說:「恩惠的是,因著這人(曼德拉)──現在廣泛地被認為是最傑出的國家元首和世界領導人,被尊崇為饒恕及復和的標誌──我們免了一場大浩劫。他給予我們堅固的基礎,這基礎就是寬大和慷慨,並饒恕與復和;這領袖是利他而並非自我膨脹的自私自利;是在被推倒之前自願退下來;他看重宗教自由和良知,尊重所有信仰,並肯定正直和坦誠,及尊重每一個人天賦的尊嚴。」

曼德拉在行動上顯出他是一個樂於饒恕的人。他邀請他的白人前監獄長在其總統就職禮上作尊貴的嘉賓。他邀請Dr. Percy Yutar到總統府午膳(他是在Rivonia Trial的檢控官,他要求將曼德拉判處死刑,但曼德拉最終被判終身監禁)。曼德拉又探訪種族隔離政制的代表人和設計者Dr. Verwoerd的遺孀,因為她不能到總統府去。

二、宗教建立了南非

曼德拉感謝宗教群體在多方面建立南非:「南非的宗教群體,不單只是一個屬靈上和道德上的力量。它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機構,為人民整體的發展和好處帶來建設。」

1.宗教推動平等和去種族主義
曼德拉認為平等和無種族主義等觀念,其源頭和指引是來自各宗教的教導:「它們(各宗教)都在引導著人類的解放運動。它們幫助我們看到所要針對的是制度,而非某一個種族。它們為在黑暗日子中鬥爭的人提供了道德力量以追求復和。我們的宗教團體能夠這樣做到,因為它在這鬥爭中扮演著一個積極的部分。」

曼德拉指出宗教群體所意識到的社會責任,表現於它努力為南非拔出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政策這禍根。曼德拉欣賞宗教群體就算是在面對迫害和甚至死亡時,也敢於挑戰暴君。他又指出,在非洲國民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的成立和演進上,宗教群體也扮演著一個核心的角色。

2. 社會的重建和發展
曼德拉強調宗教群體在南非重建和發展上的角色。他認為它們一方面能夠為南非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對於貧窮的人),在另一方面,它們的先知性聲音能推動新民主國家的道德質素,這是指人權的應用和在經濟的誠實上而言。曼德拉認為無論是個別的宗教群體,或是宗教間的運動,都能是南非的力量源頭。

3. 教會為南非黑人提供教育
曼德拉明言他的一代是「宗教教育的成果」。他指出在他的年代,南非政府只照顧白人的需要,但其實當時他們只佔人口的百份之十五。政府並不看重黑人的教育。宗教機構(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買地、建學校、裝備學校、雇用老師。曼德拉甚至說:「若沒有宗教機構,我今天便永不能站在這裡!」杜圖也指出:「他(曼德拉)如我們很多的政治領袖一樣,是受惠於教會,教會學校和學院為黑人提供了有質素的教育。」

4. 教會提供醫療服務
曼德拉意識到南非大部分人民的醫療服務(尤其是鄉下地區),其實都是由教會醫院和診所提供的。其中委身的基督徒醫生和護士都盡心盡力地為有需要的人服務。曼德拉對他們的付出感謝不已!

三、推動宗教共融

曼德拉力求使南非的不同宗教能夠共融。他對所有南非的宗教都表現出他的尊敬。例如,當他於一九九四年五月九日被國會選為第一任民選總統後,他當週的星期五到清真寺去,然後在翌日到會堂去,並在星期日出席一個大型的跨宗派崇拜。在他五月十日的就職禮上,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及基督教神職人員,都為他獻上禱告。這都是為要彰顯宗教上的包容性。

曼德拉肯定多元的好處:「多元(diversity)可以是共同力量的源頭,它能夠深化我們對於人類整體的共同性。」他又認為:「若我們對身邊的人失去了信任……就等於對神和生命之目的失去信任了。」曼德拉相信所有人類都有與生俱來的群體的善和自私的惡。因此,我們便有責任去增強自己的善,如此方能以善勝惡。曼德拉鼓勵道:「我們並不是被動和不幸的靈魂,要等待由天而降的嗎哪或災難。我們都在塑造社會上有自己的角色。」

結語

基督教不單只曾給曼德拉受教育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給予他一套對個人道德和社會公義的價值觀。這使他在個人處於困苦和迫害之際,仍能堅持下去;並且,在國民受壓制時,也能為公義挺身而出,捨身取義。

曼德拉也曾親身經歷並見證:宗教團體無論對個人和整個南非都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和實際上的建立。這對於今天基督教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作,實在是有很重要的鼓勵和提醒:真正的福音應當是全人的,不單只在於拯救靈魂,也當對於當地的民生甚至政治,都能帶來正面的影響,但這當然就是意味著他們要付出的不單只是金錢上的支持,也可能涉及受迫害和甚至犧牲性命。
基督教使曼德拉看到人性的善與惡,這使他有包容、饒恕及復和的胸襟。這也實在十分值得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及人與人之間好好學習,免得矛盾使世界滅亡。筆者認為,曼德拉留給世人最大的貢獻和提醒,就是要每個人都作「和平之子」,使國與國及人與人之間能復和及共融!

(本文得允轉載自香港《時代論壇》,註釋從略。作者為中國宣道神學院靈修科講師,期刊《靈深一席談》主編。著有靈修神學書籍多種)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