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7期】2014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人生何處不青山

曼德拉的信仰和宗教觀

國家暴力與公民抗命

清貧教會的挑戰──從新教宗方濟談起

我們從教宗方濟身上有何學習

扔石頭與扔鞋

老孟一述

打開天窗
 



 

曠野人物我們從教宗方濟身上有何學習

◆胡志偉

上任只有九個多月的天主教教宗方濟,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二○一三年風雲人物,可謂實至名歸,他的當選,贏得全球媒體的稱許。

二○一三《時代》風雲人物

作為一位福音信仰的牧者,撰文書寫要從天主教教宗身上有所學習,筆者承認不是易事。畢竟我們高舉福音信仰,不滿昔日教廷的偏差而分離抗議出來,怎能向一位與我們分道揚鑣的領袖學習?筆者認為人人皆可為學習對象,毋須介懷對方的信仰與背景;別異宗教或政治領袖,不一定其為人與主張皆須樣樣認同,方能學習。只有心胸狹窄的基督徒,一聽到天主教或異教就視之為仇敵的,才不屑向對方學習。

不少教會領袖對世俗媒體存有戒心,甚至認為外界媒體刻意醜化教會及其領袖;不同媒體有其背後意識形態與市場定位,從來不會對教會友善,或有些不太友善。美國《時代》雜誌亦是。教宗作為年度風雲人物的,這回只是第三次,教宗約翰二十三世在一九六二年當選是首位;教宗保祿二世在一九九四年當選則是第二位。

信耶穌得鑽石?

取得世俗媒體的肯定,並非教會領袖追求「名氣」的目標;然而把教內媒體與世俗媒體作一比較,可能我們的媒體更是不濟,我們追捧「名牧」或「名氣信徒」的標準更不及外界。
當我們以教會增長或「成功特會」,或更甚如郭美江牧師「信耶穌得鑽石」的偏差教導,作為招徠時,世俗評價卻是教會領袖是否真正關懷弱小,批判制度化不義,並以身作則,履行信仰價值?

三樣事值得我師

筆者從教宗方濟身上,看到有三方面值得華人教會領袖學習:

1.社會的看護者
有些教會領袖對牧養有偏差而狹窄的理解,認為自己好好服事堂會內的信眾便足夠,堂外未信人士只有「傳福音」的特定關係。教宗方濟向我們示範,牧養就是作受造世界的「看護者」。他於二○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就職彌撒的講道,就以耶穌的父親約瑟表明看護者的使命。
教宗方濟明言:「看護者的聖召不僅關乎基督徒,它還關乎整個人性幅度,它關係到所有人。我們應看護所有受造物及它的美麗,就如我們在創世記裡所讀到的,也像亞西西聖方濟告訴我們那樣。尊重上主的一切受造物和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環境,意味著看護別人,關心所有人,用愛去關心每一個人,尤其是孩子、老人和那些最弱小的人;事實上,他們卻往往處於我們心靈的邊緣地帶。」

當教牧放棄了社會「看護者」的責任,我們對受造世界的一切不再「尊重、信任、看護」,自然是「人心就會變硬」。教宗方濟了解罪性「破壞和扭曲男人及女人的面貌」,他「請求所有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中負有責任的人,以及一切有善意的男女,作受造物的看護者,因為上主的計畫就彰顯在受造物之中。作他人和環境的看護者,不允許我們讓那些死亡和毀滅的咀咒,橫行在我們的世界。」

教牧要作鄰舍的看護者,同樣要守護個人內心,不容「仇恨、貪欲、驕傲」等讓我們的生命變得骯髒。教宗方濟就任後,《時代》雜誌讚揚他有別於過往教宗,生活樸實,拒絕排場與特權,不穿名貴的紅鞋,拒絕乘坐教宗專用賓士房車。他坐言起行,改用老舊的福特汽車,選擇居於旅舍而捨棄教廷宮殿,活出一位平民化的教宗,因而配稱為「人民的教宗」。

有些教會領袖以為作社會的看護者,只個人化地參與在扶貧、救災、捐獻與慰問等行動中,不少也做得不錯。然而,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教宗方濟,他明白社會罪惡,不是個別地做善事便能處理,他不畏強權,高調地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貪婪,指斥制度化的罪惡。他譴責目前經濟體系建立在不公義基礎上,基於市場「暴政」,其中金融投機佔據最高地位。
當教宗方濟選擇與窮人在一起,他擁抱貧困人士與患病者,他贏得了社會的好評;當教會領袖選擇與有權有勢者為友,對社會不義噤若寒蟬,不敢冒犯,在別人心裡評價可想而知 !

2.教會的改革者
教宗方濟背負歷史悠久與體制龐大的天主教會,會眾佔全球化人口百分之十七,領導職責不輕。近年來,天主教教會面對醜聞不斷,要求改革的呼聲不絕,教宗方濟卻能從容地向公眾展示領導實力。他選擇不把己身限制於建制之內,走近群眾;他呼籲教會「走到街上而受傷、憂傷和骯髒,而不要故步自封,只顧本身安危而不健康。」
教宗方濟帶領教會「走出安舒的殿堂,去到街上」,正是近十年來歐美教會倡導「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 的關注與方向。教會的本質由使命界定,當教會只為本身的利益與發展,而不斷運作,教會反而失掉其影響力。內向型堂會只是建造華麗的大教堂,卻失掉了「道成肉身」與人同在的使命。

「自閉」式教會領袖躲在名銜、職位、權力與組織背後,感到安全,信奉「蕭規曹隨」,過去這樣做,現在這樣做,將來也是這樣做。不少教牧常劃地為牢,自我限制可以發揮的領導力。教宗方濟則表明教牧可「破格」、可「走出去」!

《時代》雜誌主編吉布斯(Nancy Gibbs)讚揚方濟出任教宗短短九個月,已改變了梵蒂岡教廷風氣,要求教廷履行「醫治的使命」,而非作「教義的警察」,一改世人對權力鬥爭與性醜聞的負面成見。教宗方濟不迴避當今具爭議性的課題,如貧富不均、公平公義、透明度、現代化、全球化、女性角色、同性婚姻、墮胎等。

教宗方濟面對這些課題,並未改變教會原有教導,仍持守傳統信仰價值,他改變的是態度,這正是教會領袖要學習的。當我們面對同志運動衝擊,或「多元成家」的挑戰,多表現的是「道德的警察」,要在「文化戰爭」中運用一切人力、物力打壓對方。教宗方濟不曾放棄教會原有立場,然而他表現寬容、慈悲對待墮胎婦女、避孕和同性戀人士,並非譴責定罪的態度。

方濟未選為教宗前, 二○一○年時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站在天主教會立場,反對阿根廷同性婚姻合法化,先後發言譴責阿根廷政府。二○一三年七月,教宗方濟訪問巴西,被問到同性戀問題時,他回答:「如果有人是同性戀,而能懷善心追尋上帝,我有何資格論斷?」二○一三年九月十九日,方濟再度表示,教會要寬容慈悲對待墮胎婦女、避孕和同性戀人士;方濟認為同性戀群體應受到有尊嚴的對待,這得到輿論的高度評價。華人教會曾否有尊嚴地看待同性戀群體?值得我們反思。

方濟嘗試帶領教會走出陳舊的框架,以「行動語言」向世人展示關愛。教會要理解社會不需要教會只有「道德的警察」一面,還需要有「醫師」與「助人者」等不同角色。教會的失敗在於我們淪為只有與對方誓不兩立的角色。同志不是我們的敵人,魔鬼才是;在我們要展示反對同性婚姻的力量時,同樣表明對同性戀人士的接納與關愛,是我們必須學好的功課。

3.喜樂的傳道者
方濟於二○一三年十一月發表了長兩百二十四頁的勸諭《福音的喜樂》,作為教會改革的「願景宣言」,指出「我想在這裡表達的,是具有綱領性意義和重要的影響」。他期望教會成為:「更以傳道為本、更慈悲為懷,以及更有勇氣去改變」。
首先,教宗方濟有意開展以喜樂為特徵的傳福音新階段。教會要以恢復福音原始的清新為起點,進行有創意和大膽的更新;改革後的教會應是一個開放、殷勤及仁慈的教會。

教宗方濟號召教會要「敞開大門」。教會是仁慈而非判罪的地方,福音的宣講必須具有積極性質:關懷、尊重、同情、耐心。方濟更提出,「讓教會成為先知性的聲音,能夠大膽說話,也能逆流而上。」方濟不忘幽默感,他形容:「傳道者絕不能看起來像一個剛從葬禮回來的人!」

教會領袖不能自閉

教宗在勸諭中強調教會以窮人為選擇對象,指出忘記窮人的基督徒團體注定會瓦解。教宗於二○一三年十二月聖誕日講道,提及耶穌降臨時,謙遜的牧羊人是最先見到聖嬰的一群人,「因為他們是來自社會底層的邊緣人」。我們要思考教會裡的貧窮信徒在哪裡 ? 如果教會中產化而失掉了窮人,我們在傳一個甚麼樣的福音 ?

教會領袖不要自閉,局限於小圈子的局部思考與看法,更重要的是走出堂會,不畏艱難,不受制於環境與傳統,才能喜樂地把福音帶到世界去 ! 教宗方濟在新勸諭《福音的喜樂》說到:「當我們逃避、隱藏、拒絕分享,停止給予,並讓自己困守在舒適當中,我們不會活得更好。這樣的生活無異於慢性自殺。」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