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9期】2014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島嶼天色漸漸光,人人心底太陽花

兩岸環境前瞻

思考趙鏞基醜聞與教會的回應

心靈重建的工程師

舊約奇女子

未竟的踏尋

新聞自由與教會何干?

 
 

書評書介 / 未竟的踏尋
──《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側記

◆吳易叡


旨在介紹以台灣近現代民主發展歷程相關景點的《自由背包客》,在書店的架上雖然被歸類為「生活旅遊類」,但其實從前置工作開始,加上田野歷程、譯寫時間為時超過一年。以輕鬆的口吻出發,目的其實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群。圖文並茂地全書介紹四十處台灣各地的地點,穿插美食和休憩指南,乍看下是一本輕鬆的旅行書,蜿蜒的路線底下卻是沉重的當代史。

行銷民主經驗

在台港共七個場次的分享會上,作者吳易蓁說,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其實是個「圓的旅途」。從大學時代參與的各種集會,到陸續走訪的各地,每位途中遇見的前輩,不論是政治受難者、運動者或是志工,在路上總是義不容辭地指點迷津。每次到訪一處,便會出現另一處。在綠島的燕子洞,易蓁終於從同一角度,看見歐陽文寫生的圖像,看見蔡瑞月翩然起舞的舞台。(編按:以上兩位均是曾在綠島坐監的政治犯)

這本書的靈感,部分來自來台灣觀摩總統直選的香港觀選團。於是不出所料,在香港序言書室和香港大學的兩場座談,反應都相當熱絡。有趣的是,聽眾裡的中國留學生,急切地想透過自由行認識台灣。為現實條件所逼,香港人想聽我們對於「移民台灣」的意見。台灣留學生則也終於可以藉由這本方便的指南,和同學們行銷家鄉的民主經驗。

以漫遊者方式品味台灣

事實上,透過這本小書所想要引介的,是一種源自於十九世紀法式文人的「漫遊者(flaneur)」觀覽方式。這樣的漫遊,需要時間。帶著書,可以孤獨行走,可以結伴上路,不按觀光局出版的地圖,不去主流旅遊書裡吹捧的夜市,不隨旅行團湊熱鬧(badaud),藉此培養出能夠連結歷史與現實的社會觀察家,在戰前戰後、殖民以及威權政府積極打造的異托邦地景之中,看出人怎麼流動,怎麼抵抗被宰制的空間,如何追求自由。這樣的台灣,和原本只能透過綜藝節目認識台灣的陸生或港生心裡所想的,南轅北轍。

將二代台美人帶回家鄉

書的另一半是英文。原本譯寫的目的是為了讓完全不瞭解台灣的人能夠迅速進入主題脈絡,卻意外吸引了兩個讀者群。我把樣書寄給了北美洲台灣同鄉會的友人,回響極大。除了想把《自由背包客》當成伴手禮之外,這本書成了只讀得懂英語的台美人第二代認識家鄉的教材。而在筆者任教的新加坡,一黨專政的政府開始面臨治理危機,公民社會生成的空間就算小,也不乏對民主制度有著高度興趣的讀者。

當然,許多書中登載的地點不盡精準,比如林茂生博士被捕的地點,就早在都市重劃時完全消失,必須仰賴事件關係人的記憶才能重新描繪出正確的地景。另外,書裡所介紹的西本願寺,是否就是嚴刑逼供拷打政治犯的保安處,在不同政治犯的回憶或日記裡皆有所出入,足以見證記憶是個充滿爭辯的場域,在一個人受到凌遲時,往往容易讓人出現譫妄症以至於失去方向。

後太陽花運動的地景

四十章節,其實仍無法容納台灣對於民主自由追求,漫長而顛躓的歷史。作者和讀者對於無法收錄的景點同樣扼腕。有意思的是,《自由背包客》出版不到半年,台灣的政治社會現況進入了完全不同的局面。太陽花以及後續的公民運動重新改造了台灣的人文地景。《自由背包客》會不會有續篇,要如何寫,地圖如何畫,有待你我一塊上路。

(作者為本書譯寫者,現任教於新加坡大學)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