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4期】2015年3-4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3-4年出刊
本期目錄:

尊嚴與身分認同

國破山河可安在?

基督徒是一群「敵佔區」給上帝發秘密電報的人

網路就能改變世界?

政府:生態完整性的受託者

在蕭泰然的音樂裡走過的歲月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打開天窗
 

號角/尊嚴與身分認同
──從二二八平安運動與雨傘運動談我們留給下一代怎樣的社會

◆蘇南洲

「後雨傘運動」的港人民心

沒有人會想到人大落閘封殺香港特首真普選的決定,會引發香港上萬甚至數十萬住民上街佔領街道,展開為時連續79天的「雨傘運動」,力爭真普選。
為何一項選舉方式的取向落差,會引發向來以「法治」精神為傲的港人廣泛地搏命抗爭,甚至不惜以身試法?
追根究柢,這不是港人與中方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50年不變的解讀差異,而是深挖到港人最基本的尊嚴與身分認同問題。港人的未來應該由誰來決定?港人的意願應不應受尊重?這是尊嚴(dignity)的問題;香港人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中國人抑或只是香港人?這是個多選多的身分認同(identity)問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並非一定是鐵打不變的,往往也會隨著形勢及各方互動關係而有所消長。

雨傘運動雖是告一段落,但這些翻起的問題不是清場就能清去的,如何才能找到解決的出路?從隔岸觀察香港這場運動,不禁令我回想起25年前發起的「二二八平安運動」,本文嘗試以一些基本的分析作基礎,作為港台兩地相互借鏡的參考。

台灣的二二八平安運動經驗

二二八事件發生在1947年的台灣,據推估約有兩萬人非意外死亡,事件一直不了了之,受害者家屬長期含屈莫白40年。 我經過3年的實況參與和詳加觀察、分析之後,決定開展一場政治/社會/宗教等綜合性運動──二二八平安運動。

先是1990年12月發起「二二八平安禮拜」,隨後以「黃絲帶、黃玫瑰」為標記,展開一連串宗教、藝術、文化、音樂、舞蹈、美展、空飄氣球、送艾草、河祭思親等各式紀念活動,並發行《二二八關懷月刊》,同時組成民間「建碑」、「賠償」、「真相」推動委員會,以幾乎每個月、配合節期思親的方式,推出一波又一波、不同型態的活動。背後的思維是,一則鼓勵二二八家屬出面認同自己隱藏多年的身分;二則始終保持主場優勢(home advantage),邀請朝野各界參與,並同步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懷;再則以各式活動,不斷吸納各方資源,積累各種動能(momentum),一再突破長期黨政軍特聯手的防堵陣線。

二二八平安運動所用的手法屬於一種「柔性抗衡」(soft encounter),以與執政者維持「良性互動」(good interaction)的方式,導引執政者做出二二八家屬多年求之不得的結果,最後在保全二二八家屬的尊嚴與國民黨政府顏面的雙贏局面下,有了如今台灣各地多處的二二八紀念館(碑)、賠償、回復名譽狀及各種二二八口述歷史的出版。

港台兩地相互借鏡之處

以二二八平安運動作為政治/社會/宗教等綜合性運動的開展為例,有些基本的分析,或可作為港台兩地相互借鏡的參考:
1.港台兩地都是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這種社會首要顧及的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人們才會靠過來並付出關心,而「血肉長城」的戰法絕不會是他們的選項。這次香港雨傘運動誠然可歌可泣,令人感動,但若「愛與非暴力」的行動一旦可能變成「愛與被暴力」,一旦上街的年輕學生可能隨時變成被暴力騎劫的人質,這時中產階層的父母恐怕難再繼續支持其為理想奮鬥的子女,或許是這場雨傘運動不得不暫先偃兵息鼓的原因之一。

2.顧及當政者的起碼顏面。當政者大權在握,黨政軍特甚至黑道都一把抓,但多少還要點臉皮,才方便維持人五人六的人樣。若是真正撕破臉,是誰耍得出狠,是誰吃虧倒霉,這是不用猜也知道的事。除非有人只想當成仁的烈士,否則何須如此?

3.需知關鍵的開門鑰匙放在強者的口袋裡。弱者的火力不夠,不足以仰攻;只能智取,不能強取。大部分公部門的人都習於等因奉此,不但缺乏同理心,也缺乏想像力和創意,這正是民間的機會。只要弱者諳於「以小搏大」、「以弱擊強」之道,多推出有創意的活動,能夠不戰而屈敵之兵,實乃上策。

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猶記得1994年有幸與司徒華先生在九龍喝兩人咖啡,席間曾問:「九七移交問題,干係著百來年六百萬港人及其後人的前途,為何只有中、英兩方,港人卻缺席了?」司徒先生默然以對。

「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時代不同了,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太干涉子女的婚姻交友,因為這是他們的未來,不是父母的未來。「雨傘運動」之後,香港「民主回歸」一派恐怕不再,代之而起的是「本土」一派。
上一代很辛苦,但所求所想的也差不多都得到了,倒是留下高房價、高失業與低所得的社會環境給下一代;很快地,我們就要將這個社會交到下一代手上,也應該將他們的未來交由他們來決定,讓他們有自己的身分認同,過合乎他們尊嚴的日子。香港加油!台灣加油!願天佑吾土吾民。

(本文與香港《突破書誌》36期同步刊登)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