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4期】2015年3-4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3-4年出刊
本期目錄:

尊嚴與身分認同

國破山河可安在?

基督徒是一群「敵佔區」給上帝發秘密電報的人

網路就能改變世界?

政府:生態完整性的受託者

在蕭泰然的音樂裡走過的歲月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打開天窗
 


曠野論壇網路就能改變世界?

◆管中祥


夜裡,在村子的四圍,河水已悄悄高漲,以致圍籬浸水更深,枯萎的草莖也當互動式網路科技發展以來,新世代的「電子民主」總是讓人充滿想像,也讓在「一人一票」的數人頭政治之外,找到民主政治新的可能。

電子民主的時代來臨了?

所謂的「電子民主」一般包括了幾個面向。最簡單的就是網路成了新的媒體公告系統,在傳統大眾媒體之外,作為小眾與分眾的資訊發佈平台,不過,這種想法只是把網際網路當作另一種公佈欄,應有的能動性被完全忽視;其次,電子民主可以促成透明政府,公開資訊,政府也可以透過設立論壇,相互溝通、彼此對話,分析海量資訊了解民意,當然,還可以直接投票。除此之外,網路媒體最讓人驚豔的地方在於,網路也是個「去中心」的世界,沒有大老,人人都是老大,在網路世界裡可以有較大的言論空間。

透過網路動員社會,挑戰權威,進而改革社會,是許多人對方於網路世界的重要的想像,因為即使以黨國為主的威權政體不如過去的強控制力,但國家和資本的共謀的力量卻從未消散,甚至更甚以往。特別是主流大眾傳媒與金融資本的關係日益密切,報導日益趨向瑣碎化與片斷化,對於受壓迫群體甚少關注,在公共事務的監督上也日漸無能的情況下。越來越多人轉而期待網路能發揮作用,一舉改變世界。

的確,這幾年重大的社會變革有時和網路脫離不了干係,不論是源自中東的茉莉花革命,或者台灣的太陽花運動,網際網路在過程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即使連網路受到高度管制的中國,仍有不少有識博客或異議人士紛紛透過互聯網、手機、境外平台科技進行訊息傳佈、串連、圍觀,成功的進行幾次社會動員,曾經造成中國政府相當壓力。

不可忽略網路科技與政商權力之間的關係

網路技術使用簡便、容易操作,進入門檻比較低,某種程度的去中心化與相對隱匿特質也讓社會動員容易。然而,這樣的認定其實過於科技樂觀主義,忽略了網路科技與政商權力之間必然的鬥爭與辯証關係。

例如,中國政府為了圍堵網路所造成的政治挑戰,2014年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由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國安會主席和國家主席集於一身的習近平擔任組長。這不僅是國家最高元首首次擔任信息安全機構的領導者,同時也讓習近平緊握政治、軍事、通訊、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

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信辦)」發佈「即時通信工具十條規定」,展開對國外即時通訊軟體管制,限制可發佈政治新聞的帳戶類型,並且要求具影響力的公眾帳戶實名註冊,包括Line、Talkbox都在管制名單。而在香港「雨傘運動」時期,頗受歡迎的照相與圖片分享軟體Instagram就遭到中國屏蔽,接著,香港《蘋果日報》及香港獨立媒體等多家支持佔中的主流或獨立媒體,不斷受到網軍攻擊。沒多久,BBC英文網也被屏蔽。到了年底,功能強大的谷歌(Google)電郵也遭到全面封鎖。換句說,中國政府對網路控制不會罷休,他一方面利用網路發展經濟與娛樂,但言論與政治的打壓卻從不手軟,過去強逼雅虎交出異議者的郵件,現在則是自己的網路自己建,幾幾乎要全面阻絕境外的反華(反中共)甚至是不反華勢力。

當然,中國仍是高度控制的威權政體,即使日益走向資本主義,國家權力仍然伸入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相對於民主國家中,網路能發揮社會改革的作用與可能當然相對大些,但即使如此,恐怕也無法忽視一場社會運動複雜的角色與動態關係,而過度將網路動員樂觀化,也忽略社會運動是由諸多複雜的因素所構成。網路的確帶來世界的改變,但真正改變的原因真的只是網路?

洪仲丘事件中的網路動員力量

就以近兩年最受人關注、動員最多人參與的「洪仲丘事件」來說。即將退伍的大兵洪仲丘,在退役前幾天疑似遭到「虐死」的訊息傳來,不只社會嘩然,也引發25萬人身穿白衣在洪仲丘告別式前一天齊聚凱道,送仲丘最後一程。人們不只因為洪仲丘枉死而哀悼,更是對迂腐的國防部及軍中人權屢遭踐踏,表達最大的憤怒!

25萬人上街抗議,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非因政黨動員、非「政治」議題而走上街頭的最多人數;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民粹政治,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是種傷害,但大部分的民眾及媒體仍極為肯定這是一場成功的公民運動。

大眾媒體24小時的大量播送與廉價正義,雖然未能讓民眾更了解事實的真相及相關制度的陳腐與變革,但至少讓觀眾知道悲劇的發生,同時暴露了官僚體系的腐敗,並激發民眾的同理與憤怒。
在台灣,絕大多數的男性都得服兵役,現在的軍隊管教雖不像過去那樣嚴格,但「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仍然是部隊訓練的準則,也是退役軍人難以抹滅的記憶。對於當過兵的人來說,「洪仲丘」並不是特例,在他們短暫的軍旅生涯中,這樣的悲劇時有所聞或就在身邊。於是,對洪仲丘遭遇的不捨以及對軍隊管教的不滿交雜而生,進而悲憤地走上街頭控訴不義。

即使不曾當過兵的人也很清楚軍隊的管理邏輯,洪仲丘的死並不讓人意外。雖然他們未必親身經歷軍旅,但他們的孩子、男友、手足、朋友,也許正在當兵或即將入伍,軍隊的「恐怖」形象,讓人產生恐懼,他們憂心自己的親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洪仲丘」,於是,因為焦慮及恐懼,憤而走上街頭,希望為親友的軍中生活爭取安全之地。

憤怒、悲傷與恐懼是人們上街的重要因素,情感是人們願意起身抗議的重要動力,「洪仲丘事件」不僅挑起了人們的悲傷情緒,更讓積壓在心中已久的憤怒與恐懼找到了宣洩的出口,終於化成行動,起身抗議。
當然,之所以能有這麼多人上街,還得歸功於國防部及軍檢系統的荒謬演出。「洪仲丘事件」像是個俗濫的八點檔連續劇,不斷高潮迭起,讓人罵聲連連。諸多證據的憑空消失,諸多說詞的前後不一,用謊言圓謊言不斷試探人民容忍的底限。而軍事檢察的辯護律師,有違中立原則。當然,幾乎不進入狀況的馬英九總統,其進退失據的言行更是讓人傻眼,各式官僚的劇情比「本土劇」精采百倍,將人民的憤怒堆砌到最高點。

網際網路在社會運動的角色的確越來越顯著,但也經常被過度神話。但這並不是說,互聯網在此次「白衫軍」的行動中完全沒有作用,至少整個行動的串連與發起是源自網路,更在此次事件行動組織內部討論及資訊擴散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荒謬的官僚系統、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社會大眾對軍中悲劇的同理與恐懼,恐怕更是讓25萬人憤而上街的關鍵因素。

太陽花運動中的網路動員力量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太陽花運動」,反服貿的聲音早就響起,反對者不知舉辦過多少次座談會、記者會表達憤怒之聲。但「張慶忠的30秒」,就如同國防部的荒謬行徑令人髮指,觸怒了國人對中國政策憂心,關切程序正義的年輕人衝進立院,透過網路的直播與臉書動員,一瞬間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正義的駭客也立即架起了更完整的網路系統,不但解決網路流量壅塞的窘態,也讓資訊可以快速溝通與傳佈。

與此同時,主流媒體幾乎卯足全力報導這場運動,無論支持或反對,事件本身的衝擊與精采,對商業媒體來說就已是筆好生意。除了少數具敵意或不同立場的媒體,大多數傳媒傾向支持或描述性的報導,甚至加入直播的行列,雖然報導焦點甚少放在服貿本身的討論,但卻成功地引起更多人關注。
不容否認,這場運動的展開,網路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如同「洪仲丘事件」一樣,議題及其中人物的荒謬,以及主流媒體的同聲「贊聲」亦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然而,台灣社會這幾年來對於馬團隊及中國政府的不信任更是不容忽略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能夠發起強大動員及持續力量的,是來自各方專業與勢力的社運團體及學生組織,他們長期關注社會與彼此合作,才能撐起這場數十萬人參與的社會運動。

理解人民的思想與脈動才是改變社會的重要基石

這並不是說,網路力量無法改變世界,相反的是,網路在許多時候的確能起關鍵作用,但通常也只是其中的力量之一。更重要的是,不論社會的進步或動員社會需要有更扎實的社會基礎,包括對政經權力的細緻研究與直接挑戰、理解人民的思想與脈動、對於真理的對話與堅持,以及平日的組織謀合與演練,都是改變社會的重要,甚至是首要基石!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