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5期】2015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煦如冬陽、如歌行板的《見證》

挑戰與選擇:雨傘下的香港教會

微笑吧,太陽出來了──談憂鬱與自殺

如何省下核電廠?一個外行人的小研究

台灣早期宣教師群像

我們需要讓長者有善終的地方

營造高齡社會的地上天國:教會可以做甚麼努力?

伊甸愛心棧 溫暖在人間
打開天窗


 

曠野論壇挑戰與選擇:雨傘下的香港教會

◆邢福增

從「占中的靈」說起……

2015年4月1日,「靈淨香港運動」的臉書〈facebook〉專頁上刊載了一張題為「全城認罪.新天新地新中國」的活動海報,指「過去半年,香港虧缺了神的榮耀,社會被魔鬼撒旦撕裂……當中,最大的綑綁就是那惡者占中的靈的綑綁……導致占中的靈在香港的年輕一代中運行,破壞了神的旨意的運行……」。講員之一,包括香港教會界一位旗幟鮮明地「反佔中」的牧師,他主講的題目是「認識占中的靈」,而舉辦地點恰恰又是一所高調「反佔中」的教會。

短短一兩天,有關活動消息在臉書廣泛轉貼流傳,引起極大迴響。許多人不滿活動的內容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甚至向臉書管理方面舉報。同時,有人發現,海報左上角印有「海報張貼日期:2015年4月1日」的小字。換言之,這完全是愚人節的「惡搞」。最後,專頁因收到眾多投訴而被查封。

愚人節的「惡搞」何竟會引起如斯關注與迴響?為何那麼多人竟未細心看見海報內容的錯謬及矛盾(如刻意使用簡體字「占」),便因個別「反佔中」的「圖像」而作出強烈反應?雖然這只是愚人節的一場鬧劇,但卻側面反映出自去年九月底爆發的「雨傘運動」以來,香港教會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九二八後的香港

持續了七十九天的佔領運動(旺角、金鐘、銅鑼灣三個佔領區的清場日不一),為華人社會民主抗爭史揭開歷史新頁,成為最持久的公民抗命運動。早於「九二八」前,香港社會因「佔中三子」發起的「和平佔中運動」,業已對公民抗命及普選等課題,展開激烈討論。到「九二八」的87枚催淚彈,喚醒了更多香港人。特區當局的處理,以及警方對和平請願者的連串手法,不僅無法緩解矛盾,反倒挑起及激化更大的對立 。

儘管社會對「佔領」有不同的看法,但無法否認的是,九二八後,香港已進入抗爭的新世代。進入「後佔領」,不同形式的抗爭此起後落。隨著政改諮詢提交立法會表決,社會各陣營間的對立勢將再來一次比併。同時,抗爭併發的本土意識,也令中港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與其將雨傘運動約化為世代之爭、港獨萌芽,或是外國勢力陰謀論,倒不如將之視為港人對香港前途路向與定位的嚴肅再思。三十年前(1984),中英兩國草簽香港前途協議,後來香港社會雖經歷「六四」屠城的震憾,但仍期盼九七回歸後,能憑藉香港的獨特性促進中國的開放與進步。但自2003年「七一」後,中央全面調整對港政策,加強對香港事務的管控與干預。同時,中港融合雖在表面上舒緩本地經濟危機,但卻又伏下民間深層次矛盾的端倪。及至梁振英上台,以擴大爭鬥作鞏固一己權力的手段,社會的分化及矛盾全面惡化。梁的鬥爭式管治,挑起民間更大的反抗,反過來成為他鞏固權力的憑藉,將一切斥為威脅國家安全的敵對勢力。由於威權政權在本質上對權力及權威的執著,中央擔心香港的局面會構成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決定貫徹「全面管治」。近年來,港人切身感受到「兩制一國化」、「意識形態大陸化」、「西環治港常規化」、「治港治子左派化」的威脅。(註1)人大「八三一」落閘,徹底粉碎了「民主回歸」論述僅餘的一點遐想。昔日希望改變中國的夢想徹底破滅,如何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不被蠶食,變得愈來愈迫切。

迎向回歸二十年(2017),回首香港人走過的路,雨傘運動無疑逼使港人嚴肅面對香港前景的問題。2047年(「五十年不變」的期限)的香港,將會如何?三十年前,中英兩國代表決定及界定了香港的前路。今天,不少香港人覺得有重奪對自身命運主導的必要。中英兩國所選擇香港要走的道路,所定義的香港社會,已經證實跟現實產生許多矛盾。雨傘運動所喚醒的,是香港人必須面對未來,去選擇及定義香港要怎樣發展、香港要如何生活下去。當然,兩傘運動也無情地揭示,港人對香港的未來,不要說民主的步伐,原來還在許多方面有著不同的理解。香港社會及教會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註2)

後佔領的香港教會,何去何從?

香港教會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又豈能獨善其身?雨傘運動期間,基督徒群體也呈現「黃」、「藍」對立,甚至出現雙方陣營內因不滿教會(或教會領袖)立場而離開、轉換教會的情況。許多教牧擔心政見之爭會進一步撕裂教會,諱疾忌醫,企圖以「中立」來迴避問題。但這種逃避心態,對那些深受時代牽動,並渴求積極地面對時機、反省信仰的信徒而言,無疑是椽木求魚。回顧歷史,上帝往往在大時代中發出召喚,正如「六四」後,不少信徒無疑承受極大的衝擊與震憾,卻仍主動地反省信仰與時代的關係,「艱苦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立志為中國獻身。同樣,雨傘運動也在在挑戰香港的信徒(特別是青年一代),識別上主在這時代中的「時機」(kairos),守衛我城,關鍵是教會如何在時代中作見證,為時代守望。

與此同時,佔領期間到後佔領,「復和」一下子成為不少基督教人士倡導醫治「撕裂」的靈丹妙藥,令人擔心這是否陷入「為復和而復和」的虛偽。如果對促成撕裂的根本原因也有南轅北轍的理解,沒有對症下藥,所謂的「復和」云云,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的幌子而已。

如何作「後佔領」的牧養,在在成為教牧的關注。問題是,到底所謂的「牧養」具體是指向甚麼?筆者以為,這涉及了不同的重點:
一、靈性層面:如何在多元及對立的社會(及教會)中自處?信仰能否及如何抵禦強權政治的壓力?

二、身分層面:基督徒如何看待「天國子民」與「社會公民」的身分?「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身分認同?
三、公共層面: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是甚麼?教會在動盪社會中的責任何在?如何教導信徒關心社會及政治議題?

上述三個層面的課題,其實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意思是,靈性、身分與公共責任的探索及反省,根本是此時此地香港基督徒切身的掙扎與探索。教會是選擇袖手旁觀,置信徒於時代中,自行尋索?還是願意與信徒同行,一起面對,共同反省?

時代的挑戰,生命的選擇

無論如何,近年香港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面對香港社會各種矛盾及危機,面對許多「不好」或「壞」的改變,事實上,這城市也正面對生命的選擇。社會有著不同及對立的意見(包括基督徒之間),佔領運動進一步凸顯出不同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教人無法迴避。但在各種不同意見,甚至對立背後,其實是在問:到底這個城市往哪個方向走?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是甚麼?我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繁榮穩定、和諧作為意識形態,會將社會帶上怎樣的路?為了繁榮穩定而默許社會不公義,還是面對更深層次的矛盾,為公義平等而奮鬥?是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以此作為發展最大(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還是看重保育社區的價值?政府的責任,是將所有不同意見和諧及滅聲,還是珍惜及尊重不同意見的表達?是以敵我矛盾來對待異己,還是尋求對不同政見者的尊重及包容?以激化矛盾作為管治手段的政府,對撕裂社會難道沒有責任?

一位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對雨傘運動作出極客觀持平的觀察:

香港正進行典範轉移,這不僅是抗爭模式轉變,更是新一種的價值觀建立。抗爭者強調富裕的社會背後應該有公平與正義,認為自由與法治之外,不能讓民主缺席。這樣的典範轉移,不能純粹以世代之爭來解讀,而是整體香港社會在激烈震盪下,過往非主流價值觀強烈衝擊主流意識形態,從嘗試相互易位到重新凝聚共識的過程。

這樣的過程意義非凡,民主的追求並非一朝一夕,目標也不是僅有特首普選……香港正藉由這場驚人的運動,使不同立場與背景的人,發表不同的看法,這樣的百花齊放,雖然針鋒相對,讓人激動與灰心,但這種互相了解的過程,不僅是認識自己的最好機會,更是建構自身主體的必經之道。
當我們決定要爭取民主,自己當家作主時,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到底是誰。
因此,沒有誰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是我們應該怎樣解讀各種不同的經歷,並且走向共同面對的未來。這樣的民主之路,台灣已經在路上,香港也正在展開。雖然,現實中的阻礙重重,但也正因如此,價值才顯得可貴。(註3)

在這個危急紛亂的社會中,教會持守甚麼價值觀?自我身分的建構及認同又如何?如何對待不同的價值觀與立場?我想起昔日摩西對以色列民的召喚:「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已經將生與死、祝福與詛咒,擺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三十:19和修版)今天,香港的基督徒及教會,在這個充滿危機、矛盾及對立的社會中,到底對香港的未來,可以提出怎樣的遠象及願景?我們是為香港的新生而奮鬥,還是對其死亡默不作聲?

註釋:

1.程翔:〈香港普選,任重道遠〉,《明報》,2013年12月18日「觀點版」。
2.邢福增:〈撕裂中的教會,仍然相信……〉,羅民威編:《舉傘待天明:佔領運動基督徒文集》(香港:時代論壇、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德慧文化,2015),頁62至72。
3.陳奕廷:《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台北:水牛文化事業,2015),頁18至19。
(作者為香港中大崇基神學院院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