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5期】2015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煦如冬陽、如歌行板的《見證》

挑戰與選擇:雨傘下的香港教會

微笑吧,太陽出來了──談憂鬱與自殺

如何省下核電廠?一個外行人的小研究

台灣早期宣教師群像

我們需要讓長者有善終的地方

營造高齡社會的地上天國:教會可以做甚麼努力?

伊甸愛心棧 溫暖在人間
打開天窗

誰來關心/ 營造高齡社會的地上天國:教會可以做甚麼努力?

◆周恬弘

成為高齡社會的燈塔:教會的使命

高齡化某種程度上代表一個社會的文明與成就,不過也帶來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挑戰。從現有統計分析和預估的趨勢來看,台灣高齡化的進展以及整個社會的準備之間的巨大落差實在讓人非常擔憂、甚至悲觀。由於台灣急速的人口老化以及少子化,帶動劇烈的人口結構改變,將直接衝擊台灣的社會與經濟安全,引發出失能/失智長者照顧的需求和照顧人力不足危機、弱勢長者被邊緣化、青壯年沉重負擔的困境。不過基督教會兩千多年來所處的時代與環境,總是艱鉅多於平順,教會的一個重要使命是成為世界的燈,為社會帶來盼望與祝福。教會應該承接新使命,在高齡社會中努力營造合神心意的地上天國,讓高齡的社會迎接上帝的祝福與曙光。

成為社區長者的身心靈健康維護者

要減輕高齡化對社會長期照顧所產生的沉重負擔,就必須盡力去維護長者的健康與活力,讓年長者用適合自己體力的方式繼續服務和貢獻社會,這是高齡社會最理想的境界。已經接近超高齡社會的芬蘭近年來推動一項劃時代的老人保健政策,目標是「只有臨終前兩個星期,才會躺到床上過日子」。對於長者來說,這表示一生的歲月幾乎都能自主、尊嚴的生活,不需要依賴別人,更不會受到殘疾的束縛,甚至保有能力繼續造福社會與別人,使生命發揮更大的價值。

台灣的教會基本上遍布在社會各角落,並且有基本的空間,可以成為社區長者的保健與活動中心,並在社區中扮演身心靈健康的使者。花蓮市的美崙長老教會和博愛浸信會都成立協會推動銀髮族日托與關懷的事工,讓教會和社區的長輩定期聚會活動、學習和成長,並培養其積極、活躍的生活型態與自我保健的能力,使長者們彼此服事與扶持,透過講座與分享,心靈獲得激勵。台灣各縣市有許多基督教社會福利機構和教會醫院在提供老人送餐、居家護理或照顧、日托、電話問安、在宅守護連線、長照巴士等綜合性的服務,教會可以和這些機構或醫院合作,走入社區去關懷各角落較弱勢和需要的長者。就如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所說的「長期照顧的不僅是老人,而是家庭」,當教會能夠去關懷或服務一位長輩,其實是在幫助一個家庭。期待藉由社區中長輩的關懷服務,教會能與更多家庭互動,成為他們的扶持與祝福。

教會應鼓勵信徒生養眾多

台灣地小人稠,人口是應該適度減少。可是因為過去推展家庭計畫太過成功,以及社會經濟的變遷與個人主義的普及,導致生育率下降得太過迅速。中研院董安琪副研究員指出,考量人口與經濟條件,台灣最適生育率應是平均每位生育年齡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數在1.43到2.15之間,台灣目前的生育率卻只有1.1左右,每位婦女應該至少再多生育0.5個子女。

聖經中多處提到「生養眾多」是來自上帝的賜福。創世記1:28:「上帝賜福給他們,說:『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控制大地。』」創世記12:2記載,上帝對亞伯蘭說:「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這樣,人要因你蒙福。」詩篇127:3:「兒女是上主所賞賜;子孫是他賜給我們的福分。」對今天台灣的處境來說,這些經文有特別的意涵,提醒我們教會應該鼓勵信徒生養,使社會與眾人蒙福。從現實面來看,教會與福音的事工推動也需要足夠的神國工人,鼓勵信徒多生育是教會自然增長的一種策略,否則教會也將和社會一起邁入老化。當然,教會要鼓勵信徒多多生養,也需要有支持信徒生養與教養責任的整體策略與配套,各教派組織或跨教派形成聯合事工,透過教會的力量分擔個別家庭生養兒女的負擔,並提供完善的幼兒托顧、教育系統或環境,為社會培養優良的人才,在各領域成為福音的媒介。

教會應成為外來移民的家

如果台灣的低生育率和少子化趨勢無法扭轉,勢必走向鼓勵外來移民,來補充所需要的工作人口。即使傳統上對移民政策有嚴格限制的日本,在面對高齡化與勞動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也開始鬆綁移民政策,吸納國外專業人才和照護人力。

台灣目前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國際勞工和外籍配偶,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國外移民來到這塊土地上打拼與生活,因此如何開創出一個多元族群共居共榮的文化與制度,會是另一個重大的課題。教會可以做的,便是率先開放自己,主動關心外籍移民朋友在台灣的工作與生活,協助他們解決困難;並邀請他們來到教會,讓教會成為他們旅居異地時心靈的家。在成為他們的朋友與外地家人的過程中,對其原本宗教信仰與文化價值的認識與尊重是需要的,必要時教會也要為在台灣生活與貢獻的外籍朋友發聲,建構合理的制度,保障他們的權益,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營造一個新而和諧的生命共同體。

教會應努力促進世代公平

高齡社會無法閃避一個非常嚴肅的議題,就是世代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的失衡。由於年長者人口所佔比例愈來愈高,政治與政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造成國家的資源運用會過度往年長者傾斜,而相對忽略掉青壯年與兒童的權益。比如現在國內軍公教退休年齡過早,退休金又過於優惠,導致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與巨大的負債,由現在及將來青壯年工作人口承擔,若不加以改革,勢必壓垮未來的世代。

若用2011年全民健保的醫療資源來看,65歲以上長者佔總投保人數的10.8%,此族群所用的醫療費用卻高達33.2%。當然健保的實施目的就在於集合全民的力量,去分擔老弱者的病痛風險與就醫需要,不過若再進一步去了解,老年人10 年來人口數成長近三成,健保看病費用卻大幅成長88%;其中80歲以上長者的健保費用10 年來更成長了兩倍,增加約364億元,同期間80 歲以上男性多活 0.6 歲,80 歲女性多活 1.3 歲。如果這些增加出來的壽命大多仍然是處在疾病纏身,缺乏生命品質的狀態下,對於健保、家人、醫療、整個社會都是福利的損失。

基督教信仰清楚告訴我們,生命來自上帝,不是在人的掌控中;個人生命不是自我的存在,乃是在社會群體中,積極發揮對別人的益處。當社會趨向將資源過度導向年長者時,教會應該挺身而出,呼籲大眾一起追求及建立世代公平的制度,在教會內外宣導降低無效醫療與長照資源的浪費,提倡保健、安寧照護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與家人討論及表明在自己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時,選擇安寧緩和醫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及不施行維生醫療,避免毫無品質可言的生命對社會與下一代所造成的負擔。

教會應為社會結緣,成為祝福

在《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這本書的最後一章,NHK特別採訪小組認為他們不能只是揭開無緣社會的現狀,還需要告訴社會如何建立新的緣分,讓人重新連結。因此,他們特別報導了一個位於和歌山縣白濱海岸的非營利組織,這個團體不單從事海岸自殺防治的巡視以及給予自殺者庇護,還進行一項非常獨特的業務,那就是「幫助自殺者重新找回與社會的聯結,重建他們與工作和朋友之間的聯繫,協助他們自立」。這個團體是由藤數雍一牧師創辦的事工,他們將多位企圖自殺的朋友(都為中年孤獨的男士) 勸回安置在生活家屋,一起過規律和彼此服事的生活,成為一家人,參與教會的活動,互相扶持,重拾對生命的肯定感,然後幫助他們安排工作機會,重新展開新人生。這間教會的服事對我們的啟發是,當一個社會固有的人際連結網絡逐漸瓦解時,教會應該做為更重要的社緣管道,讓社會的邊緣人透過教會找到與社會的結緣,更重要的,是尋獲與上帝的生命聯結。在可預見高齡化將出現愈來愈多被邊緣化長者和中年人的情況下,教會的使命與重要性與日俱增。

結論

台灣已進入快速高齡化的階段,長期照顧與勞動力減少的壓力與問題將一一浮現。雖然相較於政府和社會大眾,有不少教會醫院、基督教社福機構和教會是較早關注此問題,並著手服務提供或因應的團體,不過未來教會面臨的相關責任和使命將更為加重。期盼本文能夠帶給各教派總會、教會團體和個別教會對高齡化的挑戰更直接的體認,進而激發教會在各種相關議題和層次上展開更積極的事工與合作,讓高齡的台灣社會因教會蒙受上帝的救贖與恩典。

(作者為花蓮門諾醫院副院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