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5期】2015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煦如冬陽、如歌行板的《見證》

挑戰與選擇:雨傘下的香港教會

微笑吧,太陽出來了──談憂鬱與自殺

如何省下核電廠?一個外行人的小研究

台灣早期宣教師群像

我們需要讓長者有善終的地方

營造高齡社會的地上天國:教會可以做甚麼努力?

伊甸愛心棧 溫暖在人間
打開天窗

誰來關心/ 伊甸愛心棧 溫暖在人間

◆吳秀英

 

緣起──送愛到台東的感召

前台北東門教會盧俊義牧師,也是台北和信癌症醫院關懷宗教師,曾在台東地區牧會十多年,長期關心與了解台東居民癌症死亡率高居全台之首,乃因當地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經常必需遠赴外地就醫,容易延誤治療,甚而無力負擔交通與住宿費用被迫放棄;因此發起「送愛到台東」募款活動,感召一位劉姓醫師與曾姓、謝姓兩位護理師響應,前往台東獻身諮詢及在地篩選治療,讓病患能就近先以台東基督教醫院為基地和窗口,建置連線的病歷同步系統,再北送至台北和信醫院,協助台東患者享有較快速便捷的醫療服務;雖然北上和信就醫進行化療、放療、開刀、複診,必須勞心勞力、曠日廢時,所需交通與住宿費用更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此舉對於癌症死亡率高居全台之首的台東患者而言,仍然有如久旱甘霖、絕地逢生!

筆者曾為癌友家屬,深感病友與陪伴家屬舟車勞頓的辛苦,又身為盧牧師查經班的學員,在聖經教導中,看見「你現在有力量幫助鄰人,就不要叫她等到明天」(箴言3:27);經與外子商量後,決定響應此項送愛到台東的行動,於2013年9月起提供位於淡大附近的2間套房,修繕為無障礙設施後,再與派駐台東和信護理師聯繫合作,成為免費安置遠道病友與家屬暫宿的中途之家;也感謝許多親朋好友與網友捐助寢具等物資,共襄義舉。此淡水中途之家一年來大約接待了約50人次的台東癌友住宿,足見偏鄉病友的需求殷切,為擴大合作醫院與地區,經與伊甸基金會研議、統籌專業管理,首先整併台北市南海路郭伯伯之家共同命名為「伊甸愛心棧淡水棧」與「伊甸愛心棧南海路郭伯伯之家」,後續更將籌備「高雄市鹽埕伊甸愛心棧」加入服務行列。

台灣「以房養老」首例

回顧2004年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伊甸)與時年72歲的重度肢障者郭老先生(以下簡稱郭伯伯)達成共識,採行一種民法稱為「附負擔捐贈」的捐屋模式,開啟台灣「以房養老」的首例:郭伯伯沒有結婚也無子女,屬於「房產富、現金窮」的高齡重殘獨居老人,雙方同意到法院公證簽立「附負擔捐贈」合約,言明由郭伯伯先捐贈部分房地產權且預立遺囑。郭伯伯過世後再遺贈其他房屋產權,甚至限制身後房屋的利用方式,相對的要求伊甸在郭伯伯生前每月給付年金,同時履行獨居關懷、安養照顧及後事安排等義務。

當時郭伯伯因雙眼白內障視力較差且年事已高,由伊甸代為申請外籍看護協助生活照顧,又因身體不適,轉送私立養護機構協助照護,待身體狀態好轉後,伊甸再協助遷回原住宅,請外籍看護照顧,以圓郭伯伯在地、在宅老化的心願;直至2012年初身體不適送醫,2個月後因為器官衰竭過世。伊甸依「附負擔捐贈」契約的規定,協助親友們完成郭伯伯海葬於淡水外海的後事,接續其「附負擔捐贈」後續的產權移轉事務,進而實踐郭伯伯的遺願:「希望這房子能夠幫助其他需要的弱勢者」。

「伊甸愛心棧」正式設立

2014年初,伊甸首先著手將前述「以房養老」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郭伯伯之家,修繕為無障礙空間,繼而參酌麥當勞叔叔之家和前述淡水中途之家,規劃提供給偏遠地區社經弱勢病患,北上就醫需短期住宿者及陪伴就醫需要的愛心棧服務,以利實現郭伯伯遺願。

同年9月舉行落成感恩禮拜之後,緊接著舉辦伊甸愛心棧記者會對外公告開放申請,截至今年三月底止,半年中來自金門、蘭嶼、台東、雲林等地區的病友,已有30多人次入住,諮詢或申請待進住者尚有多人。如同伊甸基金會創辦人劉俠女士的精神「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許伊甸愛心棧溫暖在人間。

愛心棧故事何其多

1.孩子的意外假期
漫漫的暑假,女兒需上暑期輔導以備隔年聯考,先生上班外,還要照顧甫完成手術的婆婆調養身體,就讀國小的兒子也留在家裡當小幫手,自立自強的婦癌媽媽獨自北上做放射線治療,雖已是第四次進住愛心棧,卻不同過往的化療,只要兩三天的療程即可回家;此次整個暑假的療程,每天往返於醫院與愛心棧之間,病痛之餘,想家又自憐:未盡為人媳、為人母之責,孤寂思鄉抗癌,七夕情人節時曾想放棄治療返家,直至暑期尾聲,遂請女兒結束暑輔後,帶著小兒子北上,母子女同住一星期,一起陪媽媽治療後 (一天只要20分鐘),媽媽可帶著兒女遊淡水、訪古蹟、逛博物館等豐富行程;讓孩子們也擁有一個意外的旅遊假期!

2.種釋迦的老農夫婦
純樸古意的老農夫妻,一輩子與果樹為伴,或許不知不覺中因農藥而傷身,歷經開刀與化療後,接續有三星期的放射線療程;第一次到台北住宿,因不會搭乘捷運,花了不少計程車費,經過志工的引導陪伴,不只會在複雜的台北車站火車轉乘捷運,甚至會幫隔壁房的新病友帶路,介紹周遭環境,一起前往小吃店用餐,扮演著稱職的臨時接待者,並且互相打氣與分享過來人經驗,滿滿的成就感掛在兩老黝黑的臉上!

3.雙胞胎哥倆好
來自離島的雙胞胎兩兄弟,一為罹癌,一為骨髓捐贈者,也就同為病友,已歷經多次療程,每次北上就醫皆暫住麥當勞叔叔之家,如今已滿18歲,失去再進住資格,正愁何處可落腳之際,透過醫院社工師的轉介,成為南海路郭伯伯之家的第一對住客;又因有電動床的設備,讓兩兄弟雖都是病友,卻可行動自如地上下床,在異鄉自在地治病,讓遠方家人放心;複診後又各奔不同大學就讀,愛心棧反倒成為兄弟團聚的中途之家。

4.跑馬拉松的好漢
妻子放下工作與幼兒,陪著夫婿北上就醫,帶著超大的行李箱,準備50天的奮戰,化療期間虛弱艱苦,放療更使味覺失去功能,食不知味,難以下嚥,勉強進食補體力,想子想家難度日;遂請岳母攜幼北上探望,多借住另一間愛心棧;當爸爸前往醫院治療時,阿嬤陪著孫子留在社區兒童遊樂室玩耍,周末時全家三代再一起歡樂出遊,短住一周後岳母帶子返鄉,以互慰思念親情;之後一年多來,這位愛家的年輕爸爸已多次複診往返住宿愛心棧,一次比一次硬朗健壯,離開紙廠換了工作,改變作息,慢慢地竟成了馬拉松賽跑的好漢,恢復原住民的英雄本色。

5.幸福全家輪陪伴
整整四週的療程,每週分別由不同女兒與媳婦輪值陪伴,週末返鄉團聚同時交接,周間尚安排踏青參訪,彷彿刻意安排的親子之旅,更是子女陪著老母的抗癌之旅,最後一週乃輪到老爸北上相伴,打理行李準備返家,作為美滿幸福的句點。當筆者前往送行並點交時,赫然發現棧房已打掃乾淨,寢具洗烘完畢,裝疊收納整齊,並從家中帶來數套寢具,以供後來者使用,讓「揪甘心」的愛流動在愛心棧!

6.望穿遙迢就醫路
豪爽的達悟族媽媽,帶著核廢料的侵害,卻沒有台灣島民的道歉;來到北台灣就醫,從檢驗、確診、開刀、化療、放療與複診,前後歷經半年,從暑假到過年,從夏天到冬天,多次在本島與離島間來來回回,搭船轉車或轉機,常常延誤治療,或因颱風船班停駛,或因觀光客搶了車位與機位,徒呼無奈!雖常無人陪伴,因先生需趁著旺季做餐飲生意,兩位女兒就學中且路途遙遠,車資負擔沉重,不克前來陪伴,好在天性樂觀,常常自得其樂,還津津樂道說在離島沒有第四台可看節目,而在愛心棧觀賞了許多影片,豐富了她的獨居療程的日子!也呼籲有更多陪伴志工加入愛心棧的行列。

7.修女的奇蹟之旅
走出捷運站,一眼就認出我所要接待的修女姊妹們,在寒風中顯得單薄,與東台灣的熾熱有著強烈的對比;家鄉的醫療院所告知修女腹部有十多公分的腫瘤,是已割除腫瘤轉移的新腫瘤,且再度排程開刀手術,另外接受護理諮詢師的建議,拖著沉重的行李北上,面對未知的確診之旅;臨行前塗抹教友饋贈的聖水於患部,一邊殷切地禱告著,一邊惦記著教養院人手不足,身心障礙院童乏人照料。來到陌生的都會型醫院,戰戰兢兢接受整個下午的多項檢測,醫師卻找不到新腫瘤,暫告一段落後,帶至愛心棧夜宿,隔天再做舊腫瘤的複診,同樣找不到橫行的痕跡;放下原本打算抗戰一段時日的包袱,買好回程的車票,還多了半天的空檔,能與隔壁房的病友互道關懷,方知在家鄉乃居於同一條街上卻不曾相識,卻在他鄉比鄰而居,相約日後回鄉再相見,快樂地走完一趟腫瘤消失的奇蹟之旅!

天使在人間

「你們要常有手足相愛之情,要接待異鄉人到你們家裡。曾經有人這樣做,竟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13:1~2)
記得看過一本書:在德國有位米其林二星大廚,他放棄高薪並投身安寧病房,為臨終病人奉獻此生最想念的一餐!希望能用一生的美味,陪伴癌症患者到最後。這是一個發生在德國的真實故事,也拍成紀錄片,爾後改編寫成書《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在歐洲引發熱烈迴響,已譯成十幾種語言版本。深深地被感動著,期盼或許有更多的愛心房東與陪伴志工一起來接待天使,我們雖無法替生命多添一些日子,卻能賦予日子多一點生命的色彩!

(作者為退休高中教師)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