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6期】2015年7-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7-8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京都追櫻三日行

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

健保,賤保?── 關於公平正義的幾點想法

多元文化與文化資產

一堂生死學的實踐

地土應該週休幾日?

但願放下手中的劍


 

曠野論壇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

◆蘇昱璇

過去幾個月中,美國接連發生數起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警民衝突事件,伴隨而來的聲援與抗議,凸顯出數百年來的種族偏見與仇恨仍然相當嚴重。6月17日,南卡羅萊納州富有歷史的以馬內利非裔衛理公會教堂爆發槍擊慘案,以擔任州參議員的牧師Clementa C. Pinckney為首,共有九名會友遇害。除總統歐巴馬於第一時間譴責暴力,美國政府亦降半旗表示舉國哀悼。
悲傷之中,令大家驚喜的一刻,是歐巴馬總統在追思致詞的結尾,突然唱起詩歌《奇異恩典》。
在網路上聽著歐巴馬動人的歌聲,想起上次聆聽黑人唱《奇異恩典》,是在非洲迦納。

黃金海岸古堡悲歌

前年夏天,因為參加研討會而有機會造訪迦納。這個非洲大陸上政治相對穩定的國家,有高達約70%的基督徒,路上的招牌都是〈好牧人水電行〉、〈耶穌賜生命餐廳〉等聖經名詞,遊覽車上播放伊甸園影片,經濟學研討會還有開幕禱告。

然而迦納更令人熟悉的,可能是其「黃金海岸」的舊名,來自迦納曾經大量出口黃金的歷史,也就是十五世紀開始,許多「基督教國家」入侵,先略奪黃金,後販賣奴隸到歐洲和美洲新大陸,迦納最主要的觀光景點──沿海古堡,就是過去殖民的遺跡以及運送黑奴的轉運站。

古堡中有一道「無回門」(The Door of No Return),意即黑奴從那扇門出去上船,從此就回不了家了。參觀時導覽先生請大家默哀一分鐘,並邀請大家齊唱《奇異恩典》──大家所熟知的《奇異恩典》,即來自約翰牛頓對於自己曾經參與販賣黑奴的反省;2007年的電影《奇異恩典》,還有張文亮老師所著的《兄弟相愛撼山河》都介紹基督徒政治家威伯福斯在英國推動終止販賣黑奴,在專業上實踐信仰的故事。然而,即使在威伯福斯的推動下,英國廢止了非洲的黑奴販賣,美國依然繼續奴役黑奴上百年,黑奴被解放以後,黑人在美國社會的角色至今仍然十分弔詭而不時出現衝突與緊張的情事。

耶魯大學經濟學與政治學家羅莫爾(John E. Roemer)認為,同質性較高的人群,面對相似的風險,較能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因此較容易接受社會福利機制;觀察北歐與二次戰後的歐洲都可以發現這樣的軌跡,今日美國這樣的大熔爐則較難推行社會福利。(註1)究竟,稱自己為基督徒的人,如何看待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政治立場及社經條件的「他者」?

大教會旁的所多瑪與蛾摩拉

回到迦納首都阿克拉市區,我因研究興趣的緣故,曾嘗試拜訪阿克拉最大的貧民區之一──O.F.。途經一間成立逾三十年的大型教會,主日崇拜人數高達七、八千人。

當我問起O.F.,接待我的J牧師起先不清楚我所指為何,經我提示應該就在教會後面,他才說很多人稱那區為「所多瑪、蛾摩拉」。問起牧師O.F.的人從事什麼工作,他說很多男人做金屬回收,女人幫人買菜(幫買菜的人提菜,這也是一種工作)……在我聽來這雖然不高貴,但也並無不道德,何以教會竟用這樣罪大惡極的形象來稱呼自己的鄰居?

問起教會跟O.F.有何互動,J牧師表示教會人很多,若有人來自那裡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教會沒有針對那個地區的外展或宣教事工。
離開前我問J牧師能不能從他的辦公室窗戶拍照遠眺O.F.,他還很好心地特別帶我到教會另一棟大樓的頂樓去照相,當相機鏡頭照向窗外的O.F.,鏡頭的另一端反照著這間大型教會──J牧師從自己的窗戶就看得到他的羊,可惜的是,在他眼裡,這些羊已經被妖魔化成「所多瑪、蛾摩拉」,裡面的人太麻煩、跟自己太不一樣,所以教會的外展或宣教事工都先不碰他們。
另一個鄰近的貧民區NGO工作人員曾告訴我,驅趕貧民區住民有安全問題,我乍聽之下以為是指貧民區裡犯罪問題特別嚴重,工作人員立刻澄清,他是指強力驅趕引起住民反抗時會影響安危,並附帶說明,不管是不是貧民區都可能有犯罪問題,貧民區不代表犯罪問題比較嚴重。

短暫停留迦納的我,無法確知誰的觀點比較接近現實,只想起聖經中無感越過傷者的祭司與利未人,以及動了慈心、貼近傷者、纏裹療傷的好撒瑪利亞人。(註2)

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

將時空拉回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倒退至1991年,北京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盧剛,在愛荷華大學校園向六名師生開槍後飲彈自盡,震驚國際,一方面引起關於中國教育弊端的討論,另一方面亦凸顯亞裔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諸多困境。

在槍擊事件後的第三天,受害人之一白人副校長安妮(T. Anne Cleary)的家人發表了一封給槍手家人的公開信:「我們剛剛經歷了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悲痛……在我們傷痛地緬懷安妮的時刻,我們的思緒和祈禱一起飛向你們──盧剛的家人,因為你們也在經歷同樣的震驚與哀哭……安妮信仰愛與寬恕,我們想要對你們說,在這艱難的時刻,我們的禱告和愛與你們同在……」
安妮來自宣教士家庭,生於中國,對待中國留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安妮的遇害震驚了許多愛她的中國留學生,透過這樣以寬恕勝過復仇的話語,安妮與家人的信仰更加震撼了中國留學生的心,許多人因此真實遇見上帝,包括日後成為重要華人福音機構《海外校園》總幹事的華欣牧師。(註3)
二十多年後,類似的角色改由不同膚色的人群擔綱。面對相似的巨大痛楚,以馬內利教堂罹難者的家屬與肢體極力釋出和平的信息,甚至對於槍手展現極大的寬容,令人心疼也為之動容。

面對個體行為失控造成的傷害,當個體受害者選擇以放手寬恕代替緊握仇恨,福音的大能無疑展現;許多當事人周圍的人群,因此轉向在和平之子裡面活著的主。這樣的見證固然好得無比,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許多時候悲劇並非由個體造成,而是來自集體的壓迫或噤聲。當教會作為一個集體,是以等量的愛心面對他者,還是以教會動員來強化壓迫或鞏固噤聲,是教會領袖需要敏銳留心,信徒個體亦須明辨的。

既有基督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並藉這十字架,使人與神和好,而能更進一步使罪人彼此和好,基督的信徒應該是最沒有「他者」概念的群體。然而歷世歷代,罪人們仍然因著種族、背景、宗派、教義、律法等各樣原因,選擇性地集結,然後築起一道道藩籬區隔自己與他者。然而耶穌自己的生命便是拆毀藩籬,走進既有的他者當中,活出屬天的奇異恩典,使他者不再是外人,而是同蒙恩典的家人。

在以馬內利教堂槍擊事件追思演講的最後,歐巴馬逐一唸出罹難者的名字,說這些人找到了那奇異恩典,他們現在將這奇異恩典傳給了我們,願我們活出配得這寶貴禮物的相稱生命。
二十幾年前的美國白人對華人槍手活出恩典,今日的美國黑人對白人槍手活出恩典。也許我們仍然無可避免地活在一個充滿「他者」的世界,但願我們的思想與行為不在於將他者推離我們更遠,而是活出這奇異恩典,吸引他者靠近我們、靠近上帝。

註釋:
 
1. 參John E. Roemer, 2012, “Ideology, Social Etho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Journal of Ethics, 16(3), p.273-303。
2.以上非洲相關內容改寫自《新使者》雜誌144期《經濟領域中的愛與正義》,2014年10月,台北。
3.參華欣,〈愛城故事──盧剛事件親歷者的敘述〉。

(作者現任教於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