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6期】2015年7-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7-8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京都追櫻三日行

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

健保,賤保?── 關於公平正義的幾點想法

多元文化與文化資產

一堂生死學的實踐

地土應該週休幾日?

但願放下手中的劍


曠野反思多元文化與文化資產

◆李招瑩


現代的城市如果想像成一個共同體,象徵一個理想國,各種不同的年齡、性別、族群,大家都居住在同一個空間,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考量,如何共處?民主制度基本上是脆弱的,一個以弱者為中心的制度,期待各種不同的聲音表達,統整差異性,需要花很多時間,但在不同的族群、經濟背景,可以慢慢整合一種共同治理的模式。

在全球化結合資本主義的制式標準化下,將人的生活都以數據方式量化人的主體生命,民主制度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文化多樣性公約鼓勵多元的聲音,皆接納不同的想法但彼此之間有對話,慢慢地創造出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此部分的概念與聖經中的「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 25:40)相似,視整個世界族群為一整體,我們共享地球的資源,我們也對其他族群的生存有一定的責任,此為所謂的共同體概念,背後有一個世界一家的普遍哲學。

文化多樣性公約與尊重多元文化

2005年10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the UNESCO)第33屆大會通過「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簡稱為「文化多樣性公約」)。該公約之主要目標強調文化多樣性的可貴和重要性,並透過溝通以及合作,創造一個所有文化都能表達本身所具有之多樣性與創造性的環境,並使全人類都能因此受惠。

「文化多樣性公約」的通過,代表上述文化多樣性的原則已不只是學術界的觀點,而是國際社會共同認定的共識,不只是應遵守的倫理道德標準,亦具有國際法律的地位。尊重多樣性,就是尊重文化的異質性。

城市做為一個多族群的記憶──面對過去與未來

Dominique Poulot的著作《西方文化資產史》(Une histoire du patrimoine en Occident XVIIIe –XXIe siecle) 特別提到歷史、記憶、文化資產三者的關係,基本上文化資產是建構一個國家的認同,特別是在記憶的部分,如何「再現」知識,代表何種意識形態,文化資產呈現族群文化認同、城邦邊界的越界關係、歷史與古蹟,如何再現與建構族群的源起,國家意圖建構何種歷史記憶?何種共同體的符號?(Poulot , 2009 )記憶被視為一個建構的過程。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1877-1945)認為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的記憶是對過去的重建。

一般學者都認為歷史記憶由變遷構成,但也包含了選擇性,哈布瓦赫則試圖揭示現在的情勢是如何影響了人們對過去的歷史具有選擇性的感知。 在一個社會中有多少群體或機構,就有多少集體記憶。社會階級、家庭、公司、團體、軍隊、工會等,都擁有不同的集體記憶。台灣做為一個多族群文化的小島,如何以接納尊重的方式去呈現多元文化,共生在這個小島?台灣歷史中,多元的族群帶來不同的語言及生活風貌,不停地重新塑造臺灣文化的豐富面貌。相異文化的相遇激盪出精采的多樣及融合。

東部的族群融合與文化資產

東部四大族群各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保存許多日治時代因糖業的拓墾所發展出廠區的日式建築群,神社、林田山伐木廠及豐田移民村、客家煙樓等豐富文化資源,另外不同原住民部落發展豐富的各自部落樂舞、儀式及傳統建築,可透過文史研究清查文物的族群歷史、節慶活動、工藝美術、建築藝術文化意涵,進而保存與活化珍貴的族群歷史、文化與語言。

東台灣四大族群的記憶交融保存於日治時期的移民村、工廠,這些歷史記憶如何活化?已有社區營造基礎的社區,針對公私有歷史建物、開放空間、文化地景、歷史文物等閒置或逐漸遺忘之文化資源,透過行動式操作進行調查研究,並動員居民參與討論,擘畫願景,進而積極釐清地權、使用權,歷史展現方式、經營管理以及空間再利用方式等。

鳳林慢城案例──社區營造共同體

鳳林鎮103年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為國內唯一真正通過國際慢城認證的小鎮,一到鳳林便可感覺速度的緩慢,人與人之間非常的親切和諧,客家、外省榮民、原住民及閩南人和平相處並帶了濃濃的日本味。
鳳林鎮最早開發的地區在1861年於「六階鼻」處,當時稱這些地區叫「馬里勿」。接著是鳳信番社三、五戶聚落成型和鳳林山下「番仔田」的墾殖,同時漢人至山左翼山下及南平、平林、水車寮等地。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人賀田金山郎於1899年開發鳳林一、二、三村,即是現今大榮一、二村及北林三村。

現存的「校長夢工廠」是國內獨特的地方文化館,主要紀念鳳林的勤學及學風優良,擁有數十位校長,建築外觀為相當醒目的木造結構,原址在日據時期為「鳳林支廳長官舍」,也曾是鳳林國中第一屆校長張七郎的宿舍,但因久無人居,幾成廢墟;為傳承並紀念鳳林良好的學風,地方文史工作者向文建會申請地方文化館計畫,於民國 93年修繕,定名為「校長夢工廠」。希望鳳林子弟能繼續傳承教育的夢,實踐自己的夢想。積極建構校長的口述歷史及傳承,希望延續學風。

二戰後,菸草仍屬專賣,菸葉價格高且穩定,吸引許多農民相繼投入菸草栽種工作,其中又以大榮一村從事菸草栽種的比例最高。 西元1967年起為配合政府開發東部經濟政策,增加了新菸戶的許可,也使得菸草栽種面積開始大幅成長。

鳳林現存的菸樓形式多為大阪式菸樓建築,氣窗的位置是在本灶正上方,形式凸出,又稱塔樓、太子樓式天窗。因當時移民主要來自大阪,有的是紅磚牆黑屋頂,有的則全以黑色為基調,建築材料多以檜木、瓦片以及土埆磚砌造,土埆磚裡還混有稻梗、稻殼,見證鳳林的菸葉史與移民的關係。鳳林鎮公所爭取內政部營建署經費補助整修,大榮一村余家庄菸樓整理修復後重新朝向民宿、咖啡廳經營,庭園荷花池景觀與主人用心維護是最大特色。

林田神社建於1915年(大正四年),是當時日本移民村──林田村民的信仰中心,於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每一年的青年節,鳳林鎮的學生都必須到此處打掃。六O年代中日斷交,神社的遺跡因此被破壞殆盡。後來,由於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奔走與鎮公所協力推動,在101年底整理成為林田神社文化公園。去年整修完畢恢復神社原貌,柱子間仍可見移民日本家庭,右邊可見當時因政黨輪替,而將具有國族意識強烈的建築毀壞,去年修復古道重新接納歷史。

東部的建築文化資產代表台灣一個斷裂與壓縮的歷史,首先還原原先的面貌,可以看出混生、不同文化的並置,其中有國族政體的介入,也有不同族群的混合,在歷史的見證下,首先要學習饒恕的寬容,去閱讀考古般的一層層被壓縮的歷史,在建築空間也可看到多樣性的混合,層層疊疊、交織歷史。鳳林基本族群相處融洽,四大族群長久以來彼此共同生活,通婚的案例也非常多,如同聖經上所說接納弱者的差異性,同一社區大家都是共同體、一家人,也多了對弱勢團體的關懷。

文化資產保存與建構地方認同,文化資源的調查與地方文化館政策緊密結合,如何藉由文化資產整理,顯示地方的特殊小傳統,面對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統一化、量化、去個人性,建構地方歷史與認同特殊性,應是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作者現任教於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