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7期】2015年9-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9-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終戰七十年的信仰省思

勢不可當的大數據

不可能的任務── 教宗方濟的環保諍言

低IQ世代的基督徒

以大衛之石迎戰生態困境

從〈恩友中心〉事工看台灣貧民問題
溫柔生產──謙卑中看見神之領域的美麗

打開天窗


曠野論壇不可能的任務── 教宗方濟的環保諍言

◆ 張力揚

今 年(2015)六月十八日教宗方濟(Pope Francis)發布了他對環境問題的教諭 (encyclical letter on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除了是對天主教會內部發行,也是給每個人的公開信。

教宗這封「家書」是針對全球污染與暖化問題提出呼籲,早為許多宗教人士、環保團體、新聞媒體及政界人士所期待。由於教宗的高人氣與知名度,關心暖化的環保與科研人員 相信,教宗的言論會比任何政客或科研人員更有影響力。教宗自己也表示,他希望這封信函,能夠引起每個人不論任何宗教背景都關注環境問題,因為上帝的「創造」 已受到極大傷害,教廷期望這封信能影響今年底聯合國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遷高峰會,能推動各國政府採取行動,停止暖化的趨勢。

發展再生能源的急迫性

教宗的家書中有以下幾項重點:
1.全球暖化是事實。雖然教宗方濟的談話是著重在神學與道德層面,但從內容可看出,他接受現有的科學證據,相信人為因素是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要盡快停止使用石化原料。他呼籲各國應當加速發展「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並認為燃燒石化原料是「邪惡」(evil)的行為。
3. 暖化衝擊窮人最嚴重。那些富有的國家盡情搜刮資源累積財富,是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髒手,可是受害最大者卻是貧窮國家的人,他們的資源被搶奪,暖化更使他們遭受乾旱,農產品銳減,大批民眾陷入飢餓狀態,導致他們必須遷徙,引發整個區域的不安。

4.整體社會需要全面的革新。「用了就扔」(throw away) 的消費文化是ㄧ種罪惡,富裕的生活只是造成資源浪費;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就極力開發,一再破壞生態。

5. 以科技為導向的經濟,是造成環境災難與社會問題的主因之一。廿世紀以來,科技的衝擊改善了部分人群的生活,卻製造出更多傷害,這肇因於人類欠缺自我控制力,以致濫用科技,成為暴力。

6. 已開發的富裕國家要負起責任。教宗方濟認為由於富國自私利己的行為,造成過去20年來,國際社會沒有採取一致行動,積極限制CO2及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使得氣候異常狀況更為嚴峻。

在這封信中教宗對目前工業化國家所推動的 "Carbon Credits" (可以花錢買碳排放許可)大不以為然,因為這只是用錢來掩飾自己碳排放的事實,對實際減碳、減緩暖化趨勢毫無助益。教廷希望今年底召開的高峰會,能不重蹈往年的覆轍,只是簽署一紙毫無意義的聲明。

環境問題對窮人的衝擊

撰稿期間,教宗曾請教了在科學、經濟、神學、社會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專業工作者,也參考 了許多文獻,所以,陳述的內容與當前因為消費享受的生活型態及石化燃料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社會與環境問題極為切合。這份184頁文稿(英文)的特殊點,並非是對環境與氣候變遷問題的闡述,沒錯,教宗很確切地的指出了問題,也剖析了問題的根源,但重要的是他清楚地告訴大家,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糾葛,都與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脫不了關連。許多跨國大企業與政府,為利益、為滿足部分投機者無止境的慾望,大肆搜刮,不只傷害生態環境,更剝削了窮人,踐踏了人的尊嚴。

來自南美洲阿根廷貧窮區域的教宗,多年來就在窮人當中生活,深刻體會到財大氣粗的政商集團是如何蔑視社會裡的窮苦人,財富與權利讓富者強者瞎了心眼,為了劫取資源,破壞了基層人民與自然生物的生存環境。今年7月初,教宗首度返回拉丁美洲,在9天行程中,他刻意訪問3個極為貧窮的國家:厄瓜多爾、巴拉圭和玻利維亞,在這幾個地方,他接近窮困大眾,為亞瑪遜雨林中的原住民發聲請命,呼籲政府與財團要尊重雨林區的生命,不要繼續迫害人權與砍伐森林。

教宗的坦率直言是令人佩服的,但要人們輕看物質享受,要政府減緩開發,要財閥少見利忘義,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他的這封長信,像是一陣旋風,颳著每一個人,肯定讓人不舒服,多數人未必能接受他的觀點,事實上,已有一些批評聲音出現。有人認為他管的太多,有些人根本不接受全球暖化說;有些大財團與專長經貿投資炒股開發的群體,對他嗤之以鼻;有些政商集團認為他是癡人說夢,依然在生態瀕危區域大肆開挖;另外一些人,建議他還是管好教會裡的事要緊。試問,各國領袖們有誰會因著這份呼籲,敢於採取斷然政策?錯綜複雜的政商關係,個人與政黨的權與利,誰能輕易放棄?企業領導人誰不想方設法讓股票漲漲漲,好滿足投資人的慾望,誰不使勁地鼓勵+刺激+誘惑,好使廣大群眾多多消費?社會不同群體裡的每個人,也是為私利操勞,為享受而消費,因此捲在社會+政治+經濟的大醬缸裡,哪有能力去思想怎麼改變醬的味道,或是打破這個臭缸,重新來過?

聖方濟的神貧精神

為了鼓舞一般大眾能採取行動,在這封信裡,教宗方濟好幾次引用十三世紀亞西西聖徒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 的名言及詩歌如,Sister Mother Earth, The Canticle of Creation (原來稱為 The Canticle of Brother Sun),呼籲教友與非教友們能學習方濟的單純心思與生活。他特別強調聖方濟對上帝所造萬物,不論是生物還是非生物,都視之為「姊妹兄弟」,他對浮雲、飛鶯、草木、蟲魚、星辰、流水都充滿感情與愛心,稱母親大地為姊妹,稱太陽為可敬的兄長,他與飛鳥一起禮讚造物主,他以寬恕憐憫之心馴服了兇猛的野狼。由於聖方濟這樣的大愛,他從不為了自己的好處,去強取並傷害身外之物,更不會損人來利己;相反的,他卻散盡自己的財物,去接濟有需要的貧窮人,自己沿門托缽, 不以為恥,卻喜樂平安,他深刻體會到造物主的心意,就是要有靈的人類能存感恩謙柔之心,領受祝福,與人與物和睦共享福分。

教宗方濟指出,現代人正是因為太看重自己,把萬物當做只是提供自我享樂、可隨意丟棄的垃圾,完全不尊重別人與身外之物,所以才導致今天環境與生態破壞、氣候變遷與貧富不均的問題。根本解決之道在於人類能勇敢面對眼前「不可能的任務」,並具體地採取行動前,必須要有像聖方濟那種「萬物皆手足」的信念,建立起生態感情,這樣才可能有一徹底的大翻轉(有關聖方濟的創作,請參考拙著《當新教宗遇見聖方濟》一書(雅歌出版,2014))。

安息與分享的約定

教宗還花了相當的篇幅,闡述聖經中上帝創造的奇妙作為,祂賜予人類特殊的靈命,更授予人管理全地的特權;同時祂也頒佈誡命,其中之一就是「守安息」,當作祂與人之間立約的見證。不只人每七天要安息一日,僕役、牲畜與地土也一樣要守聖安息(地是每七年休息一年,筆者曾在《曠野》196期刊登一文:〈地土應該週休幾日〉,討論了這一為人忽略的觀念)。

安息代表著人敬重造物主及一切受造物,為了彼此間能維持良性互動關係,人願意自我設限,不是漫無止境、日復一日地剝削。這對現代 人來說真不容易,因為我們的信念是「拼命賺取,盡情享受」,卻沒有任何「安息」。
在聖經裡,除了「安息」這個超凡奇妙的智慧外,造物主還有另一個特殊的約定,祂要人類能注意到「鄰舍的需要」,不該把一切都歸自己所有,而是要長期有計劃地照顧社區裡的弱勢者,包括孤兒、寡婦與寄居者等(也可能是 homeless 街友,或是貧病者),讓人人能彼此分享上帝的祝福。造物主要求財主富戶在收割土產時,不要把田邊及彎角處的農產一掃而空、吃乾抹淨,要有憐憫心懷,留下一些給弱勢家庭,聖經裡「路得」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除此之外,祂還要眾民能每三年拿出收成的一部分放在城門口,供有需要的人取用。想想看,造物主為什麼要人這麼做?祂難道不知道人的貪慾?祂知道,祂知道就算有節制規範,人還是囤積自肥,看看放任的資本主義者與層出不窮的貪官與奸商,就明白了,但是祂沒有放棄希望。

彼此扶持,攜手合作

廣大群眾能怎麼做,來扭轉當下的環境與社會災難?教宗方濟在這封家書裡提出幾點實際的作法:
1. 公開透明,增進溝通,讓大家都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共同找出可行的辦法。國與國、社區居民、人民與政府、機構與機構、政府與企業、雇主與員工、家庭成員之間都要坦然面對。
2.要明白我們需要彼此扶持,攜手合作,才能克服這挑戰性極高的難題。
3.唯有藉著教育讓人們了解真相,明白我們的生活對外在環境與其他人的影響,才能建立簡樸習性。
4. 盡量增加回收,不要用了就扔;減少浪費,關心弱勢;吃多少,做多少,不要亂扔。
5. 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減少石化燃料的消耗,多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
6. 節約能資源,省電省水(近年加州乾旱嚴峻,但這半年多來州領導同志的省水宣導,已產生效果,而達到節約25%的目標,可見大家只要有決心,就能共渡難關)。

筆者家種了幾株薰衣草,夏季花兒盛開,引來不少蜜蜂。幾年下來,這幾棵草漸漸變成矮樹叢了,有點礙事,想把它們處理一下。拿著工具來到樹前,卻下不了手, 看著大批蜜蜂在花叢裡飛進飛出,好不忙碌。那麼多年了,我們就像朋友、家人一樣親切熟悉,砍掉這幾叢草,沒了香花,也讓好朋友丟了飯碗,更少了好多生趣,而且本地產的蜂蜜與 bee pollen (蜂花粉),就少了一個來源。兩三年前,蜂群大量消失,據研判是受到農藥與化學品污染影響,小院裡也看不見它們的蹤影,十分寂寥,現在好不容易又現身了, 怎可把這生態鏈給毀了?於是把週邊的亂叢修理一下,沒妨礙飛友們的工作,大家相安快樂。

這讓我想起先曾祖父上個世紀初寫的一幅魏碑體對聯「不除庭草留生意,愛賞蜂飛識化機」(略改兩字),這聯豈不是頗有後現代的生態思維?我似乎看到一位書家,手握一管,長袍飄逸,在小院裡與花草蟲魚對話,共體造物者無限的創意與美善。我想教宗方濟與聖徒方濟希望我們能培養出的意境,就是對聯所隱諭的,要體會造物者慈悲心懷,愛惜生命;要關懷鄰舍,尤其是窮困者,多多分享,常存感恩。唯獨如此,不可能的才會變成可能,地球也還能存點綠意,未來的人也才有盼望。

(作者為旅美資深環保學者)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