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4期】2016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6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新皇民運動的再起與幻滅

共享經濟與金融科技

基督教右派公共參與的困境

從「氣候正義」邁向「能源民主」

激發鮮活的基督想像──推薦《想像與順服》

基督徒今生的聖召
秋山紅樹京都行
樹欲靜而風不止

打開天窗

心窗 / 秋山紅樹京都行

◆彭海瑩

這是第二次於秋天造訪京都,上一次遠在二十五年前,隨旅行團前往關西五日遊,跑了不少地方,在京都只看了最富盛名的金閣寺和清水寺。那時已被秋臨山水、楓紅層層的美景感動得泫然欲泣;如今能與南洲二人自由行,在京都小住七日,雖因體力有限,無法成為紅葉狩獵者,但也在觀賞公園、郊野、行道樹的綺麗變化之外,走訪了幾處賞楓名所,如夢似幻的絕美楓景至今仍縈繞腦際,久久揮之不去。

古都千年風華

西元794年,京都被桓武天皇定為首都(時名平安京),直到西元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長達千年之久,京都都是日本政治文化的中心。三面環山,東西有鴨川與桂川,風土宜人、景緻秀麗;城市格局設計仿照唐朝長安與東都洛陽,依地理位置分洛東、洛西、洛南、洛北、洛中,各具特色。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1537-1598)曾對都城進行大規模改造,經長期精心建設維護,至今仍維持當年完好樣貌;京都地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蹟多達十七處,無一不刻畫著歷史的痕跡與光彩。日本人一生必前往京都一至二回,視同朝聖,高中畢業旅行通常會安排京都之行;要想對日本文化、藝術、生活有較深的認識,京都是必遊之地。

川端康成(1899-1972)曾說:「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京都確是日本文學的原鄉,無數作家因此地靈感泉源,除了早期紫式部(973-1031)的《源氏物語》,其他如川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之一:《古都》、三島由紀夫(1925-1970))的《金閣寺》、古崎潤一郎(1886-1965)的《細雪》、井上靖(1907-1991)的《樓門》、夏目漱石(1867-1916)的《虞美人》以及渡邊淳一(1933-2014)的《京都物語》……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不但反映了京都共通與殊異的各樣面貌,也充滿了人性幽微的深度寫照。

天地有大美

年過六十,南洲病體漸癒,我們學會從繁忙的工作崗位上暫時退省, 看看上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奇妙作為 ,也學習觀察不同國家、地區的風俗民情。
我以為京都最美的是春秋兩季,我們何其有幸,2015年春曾親睹春城無處不飛花的繽紛境界,2016再訪京都,更體驗到無與倫比的秋日美景。正如藤原敏行(-907)的平安古歌:「白露時分,秋天的林葉染紅了山色。」

在日式建築改裝的旅店一夜好眠之後, 來到京都的第二天一早, 我們就前往洛西的「北野天滿宮」,品嘗賞楓的第一印象,由於此地楓紅尚未全然見頃(日文楓紅盛極之意),遊客較少,但也因此讓我們享受了一段相當寧謐、幽靜的時光;陽光明媚、天色湛藍,映照著山邊、溪旁、橋畔姿態優雅的楓樹,清麗的秋景已令人心懷舒暢,繼而在樹影斑駁的草棚竹椅上享受一份素樸甘美的茶席,我們的心更與自然之美一同律動。

第三天 ,抵達賞楓名所「東福寺」,甫上「臥雲橋」的第一眼,整個人就被震懾住了,層次豐富的紅葉自木製橋簷漫伸到對面的樓宇,微風徐來,但見楓紅如同一波波浪潮,溫婉旖旎地傳送至彼岸,時光彷彿凝結,人更陶然忘禨。不料之後在「通天橋」見到的另一片天地,更是高低有緻、枝繁葉茂、七彩絢麗、美得不可思議的人間仙境。

白日賞楓之美已堪稱極致,夜間處處精心設計的夜楓更令人眼界大開。我們在「永觀堂」體驗了兼具壯觀與細膩之美的日楓,晚上又去看了夜楓──燈光適度地打在樹木花草上,營造出一個迷離夢幻的世界。清澈的池水反映著池畔景物的倒影,波光瀲艷、綺麗非常。金黃色的銀杏落葉,把地面染成一片金黃;微風中、燈光下,有葉片緩緩飄下,在風中打一個轉兒,安閒慵懶地落在宛似翠綠絲毯的苔蘚上。比番美得疑幻似真的景緻,不由得讓人吟誦起日本詩人源信明(910-970)的徘句古歌:「雲月,山風吹動夜間的紅葉。」

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朝詩人杜牧(803-852)詠楓的名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京都之秋更是五彩斑爛,滿城變色的樹葉,最重要的當然是楓樹,但其他如金黃的銀杏、等待明春開花的山櫻,還有櫸木、七葉樹、白樺、落羽松、栓皮櫟、紫薇……,也都是使天地變成調色盤的元素。

日本禪師良寬(1758-1831)有詩云:「清澈裡與外,紅葉滿長天。」日本楓葉總稱Momiji,除了森林中野生及國外移入的品種,還加上多年來育種栽培的新種,現有品相多達上百種,色彩繁複,歎為觀止。有豔紅、深紅、緋紅、赭紅、粉紅、鵝黃、金黃、橙橘、青綠、嫩綠、湖綠、淺紫、深紫……甚至還有乳白或綠葉鑲紅邊的;園林中各色葉片並陳,遠望猶如印象派的傑作,渾然天成,燦爛奪目。讓人想起〈西風的話〉(廖叔輔詞/黃自曲)中的「花少不愁沒有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

楓樹的品名也意境幽遠、美不勝收,如:山外錦、琴之系、劍舞、紫清姬、五色琴姬、紅小袖、紅千鳥、朱華羽衣……有的品種同一株上竟可長出不同顏色的葉片。葉形與北美楓樹寬如手掌大異其趣,多為小葉、細葉,葉上有三裂、五裂、七裂、多裂,顯得秀氣多姿;日本人在園林藝術上的細心、用心、慧心,由此可見一斑。

一沙一世界

走在滿山、滿園色澤豐富的日本園林之中,另一個相映成趣的是枯山水。由白色細沙碎石鋪地,配上稜角崢嶸的岩塊,可能再加上青綠的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就構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充滿禪趣的日本枯山水庭園。在京都不少古剎、名宅中都有所謂的方丈庭園,占地不大,沒有水景,卻是氣象萬千。水以沙石表現,山以石塊代替;有人認為這樣的設計理念來自禪宗,展現的是禪道的境界「總萬法於一心,無盡而盡,盡又無盡」;也有人認為是參考了中國的山水畫。

坐在寺院長廊的屋簷下,靜心凝望面前看似簡單,實則蘊意深遠的枯山水庭園,在安靜默想之中,可能覺得眼前景物如雲、似海、如波濤起伏、如溪流蜿蜒……天地之大盡在此方丈之中;內心盈滿心柔念靜、歲月靜好的感喟。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誠哉斯言。

精心雕琢卻不著痕跡
  
京都之美,美在雖是精心雕琢,卻往往不著痕跡;秋訪京都,所見不論是清淨幽邃的古剎,抑或風華絕代的園林,都展現出獨特的日本美學,既保有古老的傳統風格,又觸及現代人的內心深處。
賞楓的過程中,讓我們深受感動的,是到處遊人如織,但大體上多安靜禮讓、少聞喧嘩;園林中無人抽菸,也無焚香繚繞,空氣清爽雅淡,可以放懷深深呼吸。

京都巷弄中也是家家戶戶整潔有序,路面一塵不染。每逢問路,當地人必詳細指引,甚至親身帶路;加上公共交通便捷、路標明顯,難怪能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

上主在季節嬗遞中創造奇蹟

「上主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人心裡,然而上主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三章11節)不論出身何種背景,信奉哪種宗教,在面對上主於季節更替之中賜予的大自然之美,應該都會存著赤子之心,由衷生發讚歎與感恩。

被當代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之著名英國文豪路益師(C. S. Lewis, 1898-1963)曾指出:「大自然是反映上主存在的指標和象徵……正因為大自然本身不是神,他們才成為彰顯神性的華美象徵。創造論使大自然顯得處處瀰漫著神的存在,一切受造之物都生機蓬勃地為神效命。」(參《詩篇擷思》第8章,曾珍珍譯,〈雅歌出版社〉)。

日本民族巧妙掌握了上主在四季嬗遞中創造的奇蹟,匠心獨運地展現出動人的賞楓美學,讓我們在感動之餘,不禁深深祈願:但盼敬畏、珍愛大自然的日本民族,能早日參透天地間至大的奧秘,認識真神——一切美善的創造、維護者與唯一的源頭——得享永生之福。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