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0期】2017年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6年出刊
本期目錄:

曾經,全世界沒人知我在何處──李明哲「被失蹤」事件小感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二二八平安運動何時達陣?

傳承「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鼓勵青年人接受裝備

王貞文生平(1965-2017)

打開天窗

編按:自1987年《曠野》創刊31年來,本社最傑出的健筆之一王貞文老師,於5月10日傍晚,結束了抗癌四年的辛苦旅程,微笑而安然地回到主耶穌懷中了,誠為《曠野》重大損失,特此為記。

曠野人物王貞文生平(1965-2017)

◆王昭文 撰

 

王貞文1965年9月29日生於淡水,是王逸石和郭惠卿頭胎雙生兒較晚出生的那個。手足有姊昭文,妹竹君、芳舟。三歲之前生活於淡江中學校園內,當時父母任教於該校。這個小家庭當時安居於古老的「真樓」(現在的淡江中學校史館)。之後隨父母遷回故鄉嘉義市,在嘉義成長,就讀曙光幼稚園、崇文國小、大業國中、嘉義女中。

貞文小時候就極富同情心和正義感,不喜歡競爭,很有責任心,會體貼父母、友愛姊妹。父母給了充分的愛,自由發展的環境。她從小喜愛繪畫,也練了幾年鋼琴,沒有發展成專業藝術工作者,卻是一輩子的興趣。在母親鼓勵下,小學時代就曾寫文章和詩投稿,高中時代擔任《嘉女青年》編輯,大學時代擔任《葡萄園》主編,和文字工作一直很有緣。

父母重視基督教信仰教育,在家有一起讀經、禱告的時間,並鼓勵孩子勤上主日學,國中開始參加青年團契、聖歌隊。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貞文受到信仰前輩的教導帶領、同伴的啟發,青少年時期參與教會內自由探問、自主學習的讀書會和查經班,又透過主日學、聖歌隊、團契,學到聖詩和當時流行的基督教歌曲,接觸信仰文化的多種風貌,建立既理性嚴正,又感性自由的心靈世界。

1983年高中畢業,考上東海大學歷史系。除認真學習系上的課程之外,廣泛吸收知識,參與學校內的團契、聖樂團、《葡萄園》雜誌等。在大學時期開始學習德文,胡昌智老師鼓勵她留學德國繼續學習歷史學,但貞文從國中起就想修習神學。198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台南神學院,1990年獲得道學碩士。當時神學院畢業的女生不像男生一樣可以直接由總會傳道委員會分派,必須自己找工作,有工作才有傳道師資格。貞文獲得新竹中會接納為新竹中會大專中心工作者,但因為經費不足,必須兼任香山教會傳道。在新竹兩年,貞文用心帶領梅竹長青團契、元培醫專團契,也花很多心力在香山教會,特別關心剛剛從台東移民到此的阿美族人,另外也受邀到台灣神學院教授文學方面的課程。

1992年夏天,懷抱單純的研究熱情,貞文啟程前往德國,在完成歌德學院的語文課程後,進入畢勒費(Bielefeld)的伯特利神學院(Kirchliche Hochschule Bethel)。該神學院隸屬於一個19世紀末開始發展的新教社會福利社區,至今仍服務許多身障、精障人士。貞文決定以Bethel的歷史為研究對象,展開漫長的研究工作,也在生活中體會Bethel的實況。留學初期獲得普世教協(WCC)獎學金,回國前一、兩年得到台南神學院的師資培育獎學金。有好幾年她每個月從畢勒費到科隆,帶領科隆的華人團契。她用心陪伴這個小群體,在這團體的講章後來集結出版成《橋上來回》(臺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繼續牧養更多人。在畢勒費,她邀請台灣留學生組查經班,也曾參與歐洲台灣協會等旅歐台灣人的社團。她和德國關心普世運動的教會人士建立很好的友誼,以德文寫作的散文、詩作也得好評。在留學期間,應三民書局的邀請,寫了一本通俗的基督教史入門書:《信仰的長河——歐洲宗教溯源》。

2004年應台南神學院黃伯和院長之邀,返台到台南神學院任教。主要教授基督教史、教理史、台灣教會史,以及禮拜學。前院長駱維道牧師邀請貞文成為儲備師資時,特別請貞文在禮拜學上多做一些鑽研努力,她也用心準備。回到母校任職,除了教學、研究工作,更扛起禮拜組的責任,每天的早禱、禮拜三的大禮拜、節期的禮拜及各種紀念禮拜,她都用心擘畫。她把神學院的整體生活當成一場大禮拜,盡心盡力維持團體的美善,不斷把人帶回到上主面前。2005年5月12日在台南神學院封立牧師。

貞文也關心女性神學。她長期參與AWRC( 亞洲婦女資源中心Asian Women Resource's center)的事工,在《照上帝的形象》( In Gods Image)刊物上發表論文,為該機構的出版品提供畫作作為封面。2007年傾力在台南神學院舉辦AWRC神學工作坊「在權力與培力之間掙扎的生命史 」,與亞洲各國女性神學工作者有很好的交流。

貞文一直寫作不輟,要感謝《曠野》雜誌的蘇南洲社長給予發表園地,並不斷鼓勵。貞文面向基督教圈的散文集、小說集,有一大半是由雅歌出版社出版,包括和王昭文合編的《潘霍華的心靈世界》,散文集《海邊的粿葉樹》、《求道手記》、《櫸樹裡的基督》,小說集《當第一道光突破暗夜》,生病之後所寫的文章輯成兩本書:《沐光行旅》、《微聲盼望》。

透過文學創作,她努力與更廣大的社會對話。1999年在詩人李敏勇邀請下,為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寫了一本小書《控訴與紀念》。1998年在作家宋澤萊鼓勵下開始以台語創作,加入「台灣新本土社」,近年也參加過台灣筆會和《台文戰線》雜誌。 台文小說集《天使》2006年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台文詩集《檸檬蜜茶》2015年由島鄉台文工作室出版。她的台文創作獨具一格,已有數篇論文和學位論文加以討論。

她的畫作原只是自我療癒之用,具濃厚個人風格,表現豐富的女性生命歷程和基督教信仰內涵。她的文集多採用自己的畫作為封面和插圖,這些圖也經常給朋友、學生拿去利用,如台南神學院的禮拜程序單的封面等等。近年她的畫也得到一些展出的機會,2015年羅頌恩為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策劃了展覽:「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一個台灣基督教藝術的嘗試」,貞文的作品也在其中。

2013年8月因呼吸困難而就醫,竟發現是卵巢癌第四期。經歷手術、化療,暫時搶救回來,但她自己和家人已經準備心面對終局。這幾年間,只要恢復到一定程度,貞文就想回到教學崗位。化療、養病的日子,繼續熱烈吸收新知、享受藝術,也沒有停止關懷大社會和身邊的人。她是《臺灣教會公報》「時事論壇」專欄作者之一,敏銳的筆持續關懷時政。因緣際會,她也特別關心一群無法被教會接納、但始終熱心求道的基督徒,花很多時間陪伴他們。最後幾年雖有病苦,卻在精神上十分喜樂,書寫、演講表達出對生命的豁達、對上主的愛與信心,感動許多人。2017年5月10日, 她微笑走完最後一程。虛弱臥床前臉書最後的貼文她寫道:「我的氣息微弱,但我仍能用心讚美主。」

●蘇南洲5/12留言臉書:失魂了兩天,今晚我到懷恩堂聽布拉姆斯的安魂曲,聽到第二樂章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第三樂章 Herr, lehre doch mich (主啊,教我知曉我身之終) 及第六樂章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之城),念貞文34年的對遇。

●彭海瑩5/12留言臉書:貞文,你在耶穌懷中一定好得無比,但真是捨不得你這麼快就走了。還記得前年秋天同遊台南,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