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2期】2017年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8年出刊
本期目錄:

引導對手走上上主喜悅的路

主權移交20年以來的香港教會

為什麼病人要吃南瓜? ——認識低血鎂

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之後 2

梵谷的繁花天地

打開天窗



 


我見我思
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之後 2

2017年5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四十位師生,在邢福增院長領隊下,來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自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上午由館長及兩位副館長導引下,觀賞影片、導覽常設展與主題展,並與陳儀深董事座談,下午由蘇南洲社長、彭海瑩總編、林淑芬教授及曾慶豹教授分享「二二八平安運動」之信念與行動、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對國家暴力的哲思及國家力量介入台灣教會的史實評介,會後全體師生再赴二二八和平公園參觀二二八紀念碑。

該院師生心得第二部分如下:

●在參觀二二八紀念館當天,有講者提出「今天的香港,就是明天的台灣」這說法。這應該是比喻到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逐漸被內地政府的政策影響,令其失去昔日的自主性,「一國兩制」的諾言彷彿已煙消雲散。若他日台灣與內地統一的話,可能也會出現香港今天同樣的遭遇。筆者認為這說法,可能只是出於台灣對統獨問題的憂慮所形成的,但在可見的將來,可讓台灣願意與大陸統一的客觀條件都不易存在。相對於這將來的事,反過來在當下的處境中,筆者認為「昔日台灣的二二八,彷彿就是香港的九二八」這句話,或許更能反映我們的現況。

香港崇基神道碩一 Tim Chung

●一位積極推動二二八平安運動的基督徒——蘇南洲先生分享他的經驗。他於1990年起推動台灣的各個教會聯合舉行二二八平安禮拜,運動推行至1995年時,當時的總統李登輝正式就二二八事件向全國人民道歉。他強調自己推動的是柔性抗衡策略、是以家屬為主體而非政治抗爭、建基於基督信仰群體而遠離警民對立的水碼陣。對於二二八的死難者和家屬而言,他們的福音就是二二八的傷口得到痊癒和重新得到平安。我認為二二八平安運動,就是一個基督徒發現社會中二二八家屬需要得到平安、得治療的需要,並且以溫柔和敬畏的心向政府、向社會人士為受難者和受難家屬爭取權益的典範。那麼,基督徒如何面對逼迫呢?從二二八平安運動中,我認為合一是一個出路。當台灣解除戒嚴後,蘇南洲先生聯合台灣基督宗教教會包括天主教,於1990年開始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紀念、回顧活動。最終,成功地為二二八事件爭取了總統代表政府道歉,以及隨後的賠償和立碑等事宜。合一,似乎是唯一應對逼迫的方法,香港的教會能否也能做到這種的合一呢?

香港崇基神道碩二 梁文俊

●尊敬的蘇南洲社長:十分感謝你在5月13日接待本院師生,並且向我們講解「二二八平安運動」。經過當天的參觀、聆聽和思考,我有一點的反思跟大家分享。「二二八事件」及四十多年的威權統治令台灣人活在長久的傷痛和恐懼之中。 對於怎樣幫助「二二八事件」的受難家屬,大抵上可分為「剛性」的「平反運動」和「柔性」的「平安運動」。當提到「平反」,那當然是以抗爭的方式向當權者表達訴求,還受難者公道和他們的清白,替他們申冤。不過當中也會夾雜其他政治目的和意圖,亦容易造成族群分化(例如: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對立)。至於「平安運動」則基本上是源自基督信仰,以受難者家屬為主體,關注他們在事件中承受失去至親之痛、背上污名等(例如:可能被冠上奸偽、共匪等惡名)。我想「平安運動」並非為加害者掩飾其過錯,盲目要求受難家屬寬恕得罪他們的人。「平安運動」以「禮拜」作為其中一個焦點的表達方式是十分有意思的。因為在禮拜之中,每一個人也要先在上主面前真誠悔罪,藉著聖道使人知道上主的旨意,最終使人與上主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得以修和。當然這不會只靠一次禮拜便能達成目的。相信這會是漫長的過程,讓傷口慢慢的癒合。祈求聖靈的安慰幫助台灣人民走出傷痛,面對真相,尋求真正的復和!

香港崇基神學院院牧 王家輝

●二二八,令我沉靜了,失語於茫茫的淚海中。「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看到一幕幕的歷史,我沉默了﹗看到一張張的面貌,我沉寂了﹗ 聽到一個個的故事,我沉重了﹗流下一串串的淚水,凝聚成大海,在歷史長河中湧流。湧進到人的心間,湧進到每寸土地。滋養著人的心靈,延續著無限的渴想,呼喊著無盡的旅程。沉浸在淚海中,躍動在淚海中,前行在淚海中。「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香港崇基神道碩四 黃瑞欣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