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3期】2017年9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9年出刊
本期目錄:

民主政治的美麗與哀愁

屬靈巨嬰之迷思

與貞文在〈曠野〉、〈雅歌〉相遇

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之後3

打開天窗


心窗
與貞文在〈曠野〉、〈雅歌〉相遇

◆彭海瑩

我常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擔任編輯的緣故,經常是貞文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三十年來,每次看到貞文用心完成的佳作,不論是抒情、寫景、影評、人物介紹、思潮分析、信仰反思……,都發自肺腑、深刻豐富,讓我在共鳴之餘,彷彿隨著她走了一趟心靈之旅,或感慨或雀躍,或低迴不已,或開了一扇新窗。

早慧的文學心靈

初識貞文,是她大一寒假。東海畢業,曾任〈葡萄園雜誌〉社長的南洲,一直心繫這塊他曾辛勤耕耘的基督教文字園地,盼望接棒的學弟妹能讓這個園子更加豐碩美麗、結實纍纍,於是在台北家中開設了一個小型的編輯寫作營,由當時在華神延伸制「基督教文字工作」任教的南洲和我,分享帶領一些編、寫、譯的課程。歷史系的貞文由於家住嘉義,營會期間就暫住我們家,從此貞文乃至她們全家,便與〈曠野〉、與我們夫婦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情誼。

小小編寫營每天都有作業,我們看了貞文的作品都十分讚賞;十八歲的她,不但筆端常帶感情、生動流暢,而且表達出超乎她年齡的觀點和見解;她也愛畫畫,圖文並茂的作業讓我們愛不釋手。後來從貞文父親王逸石長老的文章中,才知父親出身編採科系,母親是國文老師的她,還不識字,就已會模仿父母,開始自己「造字」來「寫稿子」了,寫作真是貞文與生俱來的本能。

與〈曠野〉一同成長

1987年5月,貞文的第一篇文章《二戰時日本帝國的良心—— 矢內原忠雄》在〈曠野〉第三期刊出,往後30年創作不斷,成為〈曠野〉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92年,〈雅歌〉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海邊的棵葉樹》,當時她已先後自東海和台南神學院畢業,在新竹香山的海邊小教會服事;這本處女作雖被她自謙為「一個『求道』的小學徒成長的過程」,但就其選擇寫作素材的寬廣、描繪人間百態的細膩、探索內在自我的敏銳……而言,實在已具大家風範,那年她才27歲。

1993年貞文遠赴德國深造,除了研修神學,也用靈敏的感官全方位地體驗基督教文明影響深遠的歐洲,並且持續以筆敘述她在異鄉的真實故事。〈曠野〉成了她重要的心靈分享園地,1997年出版的《求道手記》豐盈地承載了她旅德期間心的震撼與靈的感動。

兼具神學、文化、文學內涵

2004年,貞文由德返台,在台南神學院執教,旅歐十載,她的眼界更寬廣、思想更深沉,寫出的作品也自然更耐人尋味。許多〈曠野〉的讀者都十分喜愛她的文章,像張文亮教授、科技專家曾繼雄、牧師陳義仁、作家宋澤萊……等人,都給予極高的評價;〈曠野〉的文編、美編也都成了貞文的粉絲,一致公認她是當今台灣基督教女性作家中兼具神學、文化深度又有文學內涵的代表性人物。

「在滾滾濁世的苦難中,看到那清潔的、慈仁的、閃耀的靈性之光。」這是2005年〈雅歌〉為貞文出版的《櫸樹裡的基督》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她以神學人的深邃視野,洞見上帝在人間的作為,也以女性作家的獨特細膩,與眾多不凡的心靈相遇。同時出版的另一本《當第一道光突破暗夜》是貞文的第一本小說集,15篇動人心弦的小說,以勇氣、憐憫凝視人間,也用生命、靈魂書寫世情。

在曠野中沐光朝聖

貞文重病的消息震驚了我們,不到50歲的她,2013年8月竟然被宣判罹癌末期,嚴重腹水、噁心、嘔吐以及手術、化療過程中的種種不適,一般人往往難以承受,但每當我們前去探望,貞文總是微笑著,溫柔平和地不發一句怨言;三年多的療程中,她的病情起起伏伏,剛穩定不久,癌細胞又復發;在奔波於醫院之際,她仍寫作、畫畫不輟,也經常應邀講道、作見證,後來還回南神開課。在「病痛與新生命」一文中,她寫著:「上帝以慈仁待我,讓這個病痛的休養期,成為家人團聚、修補裂創、建立新團契的時期,也成為潛入內心世界,感受活水湧流,看見生命樹的時刻。我在病中創作著,在重新體認的自由中畫著畫,與基督對話。」貞文實在是活出了信仰,活出了她自己所書寫的信念。

2016年,〈雅歌〉再度為貞文出版了兩本書,正是她返台十年在〈曠野〉發表的心血結晶:《沐光行旅》以及病後的心聲、禱文:《微聲盼望》。

《沐光行旅》是貞文的朝聖之旅,她在自序中寫著:「在天地之間,我為客旅。我在暫時的世界行走,盼望那永存的。在呼嘯的風中,在乾枯的大地上,遠望一個個走在我前面的朝聖者,我努力捕捉他們的面貌,記錄他們的生命,追蹤他們與命運的掙扎,傾聽他們吐露的信息,感受他們的盼望。」

這些信息,也許是一位詩人所吟唱的幽思,一位音樂家寫出的熱情樂曲,也許是投身政治與宗教改革的志士之堅定信念。這些盼望,也許是一位飄洋過海的宣教士盡其一生所見證的信仰,也許是一群被壓迫的人民以愛以行動指出的盼望,或是在暴力摧殘下,仍堅持湧流的豐富之愛。

這些「朝聖者」的故事在貞文的生命中飛舞著,他們承受光、反映光,像小小的螢火蟲在黑暗中飛舞。他們讓貞文保持著對光的記憶,提醒貞文上帝的存在,讓貞文即使走過暗夜,也能帶著對黎明的信心,以堅定的腳步繼續前行。

來自天上的安慰

5月10日,貞文安息主懷;雖然知道她離世時面帶笑容,但我們心中實在捨不得她走;想起她在世時我們曾多次同遊的往事──陽明山的擎天崗、汐止的食養古道、台南的楊逵紀念館、巴克禮公園、台南文學館、成大的巨榕,還有風格別具的台南老街、巷弄小吃……,就不免熱淚盈眶。

或許不忍我們太過悲傷,上帝奇異的恩典沛然降臨,5、6月間,南洲和我連續聽了兩場由YMCA合唱團用德文演唱的〈安魂曲〉,這首布拉姆斯當年「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完成的大型聲樂曲,強調的是人生短暫、名利虛妄,死亡之必然以及如何在塵世間體悟永恆。七個樂章的歌詞全然取自聖經:

Ⅰ: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Ⅱ: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Ⅲ:主啊!教我知曉我身之終。Ⅳ:萬軍的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Ⅴ: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沒有人能奪去。Ⅵ: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Ⅶ:我聽見天上有聲音說: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在悠揚的樂聲中,我們的心真的得到安慰。

讓她繼續對心說話

「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乎內容」,貞文只活了52歲,但她這一生活得夠精采、夠豐富,她真是打完了那美好的仗,守住了所信的道,如今在天父家裡享受永恆的福樂。

〈雅歌〉為貞文出版了六本書,讓貞文的信仰、思想、意念、經驗……,透過文字不但滋潤、啟發了她生前的無數讀者,也在她回返天家後繼續說話;這些書不但有貞文的文字,每本書的封面圖片、內文插畫,全都出自她的手筆;透過她的書,我們看到一個何等美麗、才華洋溢、活出信望愛、全然信靠奉獻的生命。

讓我們開卷,在〈曠野〉、〈雅歌〉與貞文相遇,讓她繼續對我們的心說話!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