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4期】2017年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新和平主義的五大元素——以「二二八平安運動」為例

信仰中毒與解毒

遊子吟

由「石之教堂」遙想內村鑑三

打開天窗


 


我見我思
由「石之教堂」遙想內村鑑三

◆彭海瑩


日本東京東北郊車行一小時左右的輕井澤,是日本著名的避暑勝地,也是西方宣教士經常開會、退修之處。風景清幽秀麗,建築多具歐美風格,吸引世界各國旅人前來渡假、觀光。日本著名的星野渡假集團在此設置了強調環保、低碳、寧謐的渡假村,並且在附近山林中建築了一座與環境完美交融的有機建築──「石之教堂」,當初的設計構想奠基於星野創辦人恩師內村鑑三的哲學理念:「只要內心虔誠,大自然就是最合適的教堂。」

自然主義的建築傑作

內村鑑三生前並未建立教會。「石之教堂」卻定名為「內村鑑三紀念教堂」,完工至今已近30年(1988建成)。設計者是建築巨擘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弟子──以「自然建築」聞名的美國建築師凱勒格(Kendrick Kellogg)。他結合了「石、光、水、綠、樹」五種自然界元素,也採取了內村鑑三「人應與自然共同成長,並在大自然中祈禱、敬拜」的理念,設計了這座外形獨特、蘊意深刻的教堂。

石之教堂依循地形起伏而建,以石頭為最主要的建材;由外部看來,是十座弧形石牆支架,以不規則的傾斜角度層層堆疊,連結為一個大型拱狀屋頂,石拱上方空隙處覆蓋玻璃,形成有律動感的殼狀結構;陽光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柔和地灑落室內,產生不同的氛圍。

由教堂門口入內,通道先逐漸向下延伸,顯得狹窄幽暗,進入會堂則豁然開朗,令人心神為之震撼。會堂座椅兩旁有高低不同的矮牆,其上種滿生意盎然的綠色植物,且有象徵生命活水的清泉潺潺流下。聖壇背後是大片圓拱形玻璃,陽光傾洩入內,照射著講壇,使空氣中凝聚成一股神聖的氣息;坐在各有不同設計的木製座椅上,抬頭即可望見窗外藍天白雲;室內光影交錯,琴聲、歌聲、水聲交融,彷彿置身天上。會堂出口的通道蜿蜒向上,象徵由死亡中復活的新生力量。

教堂位於森林環抱之中,與周遭景致渾然天成,宛如大自然的一部分;四季更迭與白晝、夜晚的變化,使教堂呈現不同表情──春花、夏葉、秋楓、冬雪,讓教堂一年四季隨時序變換風貌。清晨野鳥鳴唱,夜間星光閃耀,教堂內部光線透過玻璃穹頂閃現幽微光芒,又形成神祕、夢幻的樣貌。難怪如同安藤忠雄的「光、水、風、海」之教堂,「石之教堂」也成為許多日本戀人夢寐以求的婚禮勝地。

內村鑑三的信仰與理念

為什麼是「內村鑑三」紀念教堂呢?內村鑑三(Kanzo Uchimura, 1861-1930)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基督徒、文字工作者、備受肯定的思想家、聖經研究學者與講授者、獨立傳道人,也是日本無教會運動的領袖及創始者。他的主張,是真正的信徒必須與神、基督及聖經為友,不需要任何制度或儀式,十字架救贖的信仰是他一生的支柱,也是他自由、獨立、喜樂、為堅持所信奮鬥不懈的泉源。

內村鑑三的信仰及理念透過他所辦的雜誌以及聖經講座而名噪一時,影響深遠。他的學生包括了因反對日本殖民主義、反對日本發動戰爭而遭解職,卻於戰後成為東京大學校長的著名經濟學家──矢內原忠雄,他曾說,內村鑑三是影響他生命、思想最重要的導師,也是他畢生最敬重的人。

內村鑑三出身於武士家庭,14歲時(1873年,明治7年)進入東京外語學校英語科,1877年以優異成績考進札幌農業學校(現北海道大學);同年入學的有新渡戶稻造與宮部金吾等,後來分別在政治和科學領域卓然有成。

內村在札幌農校就讀時,受該校首任校長──來自美國的克拉克博士之信仰行誼及臨行時留下的名言:「少年啊,要胸懷大志!」(Boys! Be ambitious!)所激勵,再加上學長的懇切勸導、自身對「罪與十架救贖」的深刻體會,竟從原本強烈反對基督教的頑固分子,徹底認罪悔改歸信耶穌,並於17歲時接受洗禮,從此每天一大早勤讀聖經,並與同學定期唱詩、祈禱,在校努力向學,成績卓越。

不敬事件與非戰論

內村21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自札幌農校畢業後,曾任職農商務省務局水產課,完成《日本漁業目錄》。25歲時由橫濱自費搭船前往美國,進入安荷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就讀,27歲獲理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哈富德神學院(Harford Theological Seminary),因覺課程與成為傳道人的期望不符,於次年返回日本,在東京第一高等中學教授英文與地理。

1891年,內村32歲時,學校的倫理講堂舉行向天皇署名的「教育法令」作最敬禮儀式,內村因信奉基督,只是默默站立,拒絕敬禮。此事經學校師生抗議及報章渲染、攻擊,引起所謂「內村不敬事件」,他被迫辭去教職,之後罹患肺病,照顧他的妻子也因操勞過度病逝。社會的抨擊、失業、疾病、喪偶……一連串人生苦難如同洪水兇猛襲來。但內村因著堅信基督,愈挫愈勇。其後曾擔任英文教師,並陸續出版《基督徒的安慰》、《求安錄》、《我如何成為基督徒》等名著。

37歲時遷居東京,接受《萬朝報》禮聘,擔任英文欄記者與主筆,作品廣受肯定,文名大噪。次年自創《東京獨立雜誌》,在宗教、文學、社會評論各方面縱橫發揮長才。40歲時創辦《聖經研究》月刊,並開始在東京舉辦「聖經講座」,會眾近千。

這段時期,內村經常秉持基督信仰立場,在報上發表伸張社會公義的諤諤之言,抨擊藩閥政治、官僚醜態及官商勾結,並針對當時足尾銅山礦毒事件等社會不義狀況及環境議題大聲呼籲,甚至發起「理想團」組織,從事社會改革的實踐行動。

內村在1901年提倡「無教會」運動,其前因後果如何?內涵及重點有何值得深思、反省之處?且讓我們在下一期《曠野》繼續探討。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