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5期】2018年9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9年出刊
本期目錄:

從海波斯身上,我們學到什麼功課?

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2)——田町正譽

別讓地球再流淚

那看不見的東海心(上)

打開天窗

 


號角
從海波斯身上,我們學到什麼功課?

胡志偉

引言

當今全球教會,台灣、香港等地教會認識的美國牧師,海波斯肯定是其中佼佼者。他親手於1975年創辦「柳樹溪社區教會」(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這間堂會一向勇於創新,不斷革新,先有「尋道者友善崇拜」(seeker sensitive worship),再有成功小組事工,接著是「環球領袖高峰會」(Global Leadership Summit),這些不同事工可謂領導教會之潮流。

海波斯與柳樹溪社區教會,代表美國福音派的成功典範。然而今年3月起,隨著#Church Too運動引發,海波斯成為了數宗性騷擾事件的涉事者,醜聞不絕。教會的「成功神學」論述,我們要從別人的成功有所學習;然而這次這位舉世聞名的牧師失敗,其實我們有更深刻的功課可以學習。

「就我所知,『我們學到甚麼功課 ?』這個問題,是對失敗的最佳回應。」(239頁) 這番說話,正來自海波斯所著《卓越領導格言》,筆者稍作整理其中三則格言,我們可以有三方面學習。

1. 事實就是你的朋友 (52)

「也許對你來說,『事實』也不是你的朋友,因為你同樣害怕『事實』揭示出來的真相。」(225頁)

早於4年前,已有受害者向柳樹溪社區教會作出投訴;堂會領導層曾就有關指控,內部啟動了數次調查,然後總結是有關性騷擾投訴不成立。到了2018年3月22日《芝加哥論壇報》報導有關事件,有5位受害者作出指控。翌日,海波斯與柳樹溪社區教會發表聲明,否認有關指控,並指責有人說謊,用意在於破壞牧師與堂會聲譽。

隨後事態發展,海波斯於4月10日辭職。《今日基督教》跟進事件,取得6位受害者指證的電郵與文件,並作出相關報導。柳樹溪社區教會於4月21日,因應輿論壓力,承諾要重新展開調查海波斯性失德事件。5月10日,柳樹溪社區教會長老首度向受害者公開致歉。6月30日,柳樹溪社區教會正式承認海波斯確有犯事,再度公開認錯。

到了8月5日,《紐約時報》報導了30多年前曾任海波斯行政助理的Pat Baranowski的最新指控。同日,史蒂夫卡特(Steve Carter,海波斯的繼任牧師之一) 辭職,8月8日,另一位繼任牧師Heather Larson於第23屆「環球領袖高峰會」舉行前宣布辭職;整個長老團則將於2018年底解散,並邀請外界組成「獨立調查團」。《紐約時報》的報導,可說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垮整個領導層。每當有此類醜聞發生在教會當中,否定與掩飾事實就是罪人群體的自然反應。柳樹溪社區教會終於痛定思痛,肯面對事件,且謙卑地接受外人介入。無論是宗派或獨立堂會,一旦出現性騷擾、牧者誠信問題、同工之間衝突等,我們的傾向往往是「權力勝過事實」,於是要保護的是宗派、堂會、機構等聲譽重要過「事實是怎樣」。

由於我們不看重事實,於是我們從不會從這些失敗事實中學到功課。我們只會諉過於人,把罪責全歸「外人」(離開者無論是主任牧師、長執堂委等)。正因為出現問題的堂會,不敢及早接受外人介入,結果常是「自己人調查自己人」,立場與關係行先,失掉了公正性。當教會領袖不能客觀地面對事實,更因自大自負,拒絕異見,就會如同柳樹溪社區教會領導層一樣,失掉公信力。

權力的傲慢,就是隱瞞真相,否定與事實為友。

2. 找出批評所包含的真實(53)

「一位極有智慧的人曾對我說,每個攻擊批評裡面,通常都包含一個核心真實。」(226頁)

神學工作者Scot McKnight,本身於柳樹溪社區教會聚會,撰文 Willow : Why the Women went Public,他看柳樹溪社區教會奉行「自治」(autonomy),非宗派堂會,主任牧師只向長老團問責。這些獨立堂會的機制,容易使教牧或長執權力過重,此種由上至下的權力結構造成了高層內部權力過重,而大部分會眾則變成了「沉默」(voicelessness)。

一旦有受害者向權力架構作出投訴,堂會管理機制的首要任務,便是減少噪音,使這些聲音沉默,以為如此就能保護領導層與組織的聲譽了。對於那些無法於堂會內發聲的受害者,只有公開事件,讓公眾知悉。

常有教牧與信徒指責有信徒受害者為何要把事件見報,就以這次事件先後有《芝加哥論壇報》與《紐約時報》作出相關報導。正如McKnight指出,受害者先於堂會舉報,只因事件沒有公平處理,受害者才選擇於公共空間,繼續作出申訴。當堂會與教內言論同樣失掉異議空間,不同教牧與信徒選擇於其他公開社交媒體發言,也不能怪責。

當在位領袖拒絕聆聽異見,容不下批評,自以為屬靈地把「愛心誠實話」當作惡意論斷,便會與事實為敵人,不能開放地討論問題了。我們常見的便是領袖情緒化處理問題,不敢把事實全部呈現出來,只選取對本身有利的局部事實。當雙方都是如此,事件只會各自表述,失掉對話,雙方不能共同學習與成長,事件只能不了了之。

3. 承認錯誤,挽回信用 (74)

「承認錯誤,深切地顯示你作為領袖的基本操守。」(301頁)

柳樹溪社區教會終肯認錯,全體領導層為此承擔而下台,這是值得肯定的。換了是華人教會,很大可能是「不會認錯」,結果是相同聲音留下,不同意見便要離開。這次事件,海波斯巨人倒下;因為性騷擾事件前後涉及10位女受害者,而部分前同工(受害者)勇敢地站出來,公開事件,終使柳樹溪社區教會不得不正視及處理。

「環球領袖高峰會」要教導我們,最重要的領導功課,就是教會要勇於面對失敗。海波斯與柳樹溪社區教會倡導的也是「成功神學」之另一款式,華人教會一向推崇的其實也是「成功神學」。也許,神更要向當今教會說明真正的領導,不只是領導的技巧與方法,更重要是領袖的誠信與悔改。

也許我們要重新思考聖經教導的成功與失敗,教牧不要追捧那些成功的事工模式,也不要邀請所謂成功信徒分享職場與家庭見證。我們理解的見證,是否根本就出了問題 ? 真實見證,就是分享生命故事,其中包含了成功與失敗。當華人教會有更多失敗教牧與信徒,認罪悔改,分享風光過後靠主恩典重新站立,我們的教會就能更新復興,而教牧領導就能重回正軌,不再是權力支配,乃是人人帶著一根刺來服侍 !

結語

海波斯是一代名牧,我們不能只學習他成功時的教導,他倒下的故事,更應成為我們深切思考與反省的教材。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