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6期】2018年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都是為了下一代——翻過二二八暗黑山頭的心跡

真正的應許,或真正的含糊?

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3)——農業工程學系的開創者牧隆泰

那看不見的東海心(下)

打開天窗

 


人與自然
真正的應許,或真正的含糊?

◆陳慈美



我們知道,直到現在,

一切被造的都在呻吟,

好像經歷生產的陣痛。……

然而,被造的仍然盼望著,

有一天能擺脫那會朽壞的枷鎖。

~~羅馬書八章20-22節

 

生態應許的不確定感

生態問題其實不是二十世紀才出現的問題,十二、三世紀左右,歐洲有些地方因面臨嚴重的森林破壞,後來,教會領袖出面做出下述的誓言:「森林也和人類一樣,兩者都應該被放在基督教信仰和教會的保護之下。」因為樹木能夠提供食物、燃料、建築用材、傢俱,以及製造工具的材料,對多數人而言,林地是當時最重要的資源。

但是,在基督教各種主流傳統裡頭,是否真正提供給瀕臨危機的生態系統任何保護?如果,今天在世界各地的教會,突然誓言要投入生態保育的行列,自然界是否真的會有任何解救的轉機?在這樣的誓言裡頭,要用怎樣的信仰觀點來表達?

生態神學家森德邁(Paul Santmire)所著《大自然的陣痛──基督教神學中意義含糊的生態應許》(The Travail of Nature – The Ambiguous Ecological Promise of Christian Theology)的副題,非常傳神地傳達出神學界的不確定感──神學中的生態應許,究竟是真正的應許,或只是真正的含糊?

如果基督教在今天要成為一個有效的公共信仰的話,就必須能夠針對我們的時代來講話。這個時代的問題,就是當我們面對並要勝過自然界的痛苦時,基督教的信仰必須要証實,的確有一種可以支取的能力存在。

十架神學的原則

路德宗生態神學家芮穆森(Larry Rasmussen)便以「十架神學」來回應這樣的挑戰 ,指出下列三個原則:

1 關愛大地

當我們要反映上帝的形像,必須在彼此對待和對待其他受造物時,是以上帝的方法來做。正如西利(Celie)所說:「如果你走過一片絢爛的田野而毫不察覺,上帝一定會很不喜悅!」此外,具有上帝的形像,必須是相互關聯和充滿動力的(relationally and dynamically):因此,當人類以反映出上帝的方法行事並且轉向上帝時,他會像上帝一樣熱切地關愛大地,他也就會代表所有受造物而成為祭司、管家和僕人。

2 跟隨耶穌

唯一能夠醫治並保存受造界的能力,是被吸引到生存遭到摧毀之地的能力,是能夠在絕望和需要的地方激發勇氣的能力。它是在軟弱中的力量,在死亡當中的生命,在苦難中的喜樂,以及在只有仇恨、痛苦之處的恩惠。十架神學所要追求的,是一種勝過苦難的能力,藉由進入苦難、經過苦難、最後通往為萬物而有的豐盛生命。因此,我們要拯救地球的話,就必須追隨耶穌走十字架的道路。

3 落實生活

十架神學是一種處境化的神學:因此,我們要分辨時代的特性並體驗上帝的恩典時,就要回到生活當中,向四周舉目觀看,進入令人厭惡的死亡並否定它,發出憐憫之情,使生命能夠進入以謙卑的心、悔改的人裡面。

醫治的盼望

十字架所反對的苦難,是那些否定生命並破壞創造實現的苦難,它是死亡的一種形式。這種苦難的形式是多重的 ──心理的、生理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家族的、性的、種族的、環境的。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去分化原來受造時應該是完整的東西,而它們共同的需要,就是「復合的醫治」(restorative healing)。

親自走過十字架道路並勝過死亡的主,帶給所有信靠祂的人一個活潑的盼望──受傷的人群和大地將得到醫治!

(作者為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備註

《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編者:Dieter T. Hessel, 1992,翻譯: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文字組,出版: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6 pp.69-106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