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34期】2019年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6年出刊
本期目錄:

神聖的不安──「二二八平安運動」的深層動力

良心與宗教信仰

七宗罪之二:忿怒

返璞歸真的神學家:托馬斯.奧登(下)

打開天窗

 


我見我思
七宗罪之二:忿怒

◆ 龔立人

面對一個明目張膽講大話的政府時(因一名香港人在台灣涉嫌殺害其女友而需要儘快推出和通過「逃犯條例」修訂),你會忿怒嗎?面對一個繼續用暴力和謊言對待六四事件的受害者和家人時,你會忿怒嗎?面對一個向六十幾歲婆婆說話涼簿的政府官員(黃婆婆哭訴自己找不到工作而要吃紙皮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現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局長冷冷道,可以找勞工處協助),你會忿怒嗎?沒有忿怒,因為你漠不關心、因為你沒有情緒還是因為你已站在既得利益者一方?這樣的忿怒是罪嗎?

忿怒需要受引導

忿怒是因受到不公義、不公平和不恰當對待的情緒表達。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為別人抱不平。有別於憐憫,忿怒不只是對受害者的同情,更是對施暴者的追究,並可能由此帶來對施暴者的對抗,尋求公義。憐憫不必然會忿怒,但憐憫從不排除對施暴者的忿怒。然而,忿怒與報復沒有必然關係,但忿怒使人傾向阻止施暴者施暴,並要求施暴者為他所做的悔改。所以,沒有忿怒,公義可能是一種沒有感受的概念分析或執行。另一方面,沒有忿怒的運動員不會令運動員有爆炸性。所以,忿怒不必然是罪。那麼,是否一切忿怒都是因對不公義、不公平和不恰當而產生?例如,聖經故事有關該隱對亞伯和上主的忿怒是否因對不公義、不公平和不恰當而產生?(「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卻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非常生氣,沉下臉來。」創四1-16)。約拿因上主對尼尼微城的人和動物比他的同胞好而忿怒是否因對不公義、不公平和不恰當而產生?(拿四1-4)這兩個場景帶出忿怒其中一個特徵,即因自我受到挑戰和威脅,以致可能無力控制對方,我忿怒了。曾是要好的朋友可以成為敵人,不一定因為朋友出賣我或我出賣了朋友,而是因為自我受到威脅。面對該隱和約拿的忿怒,上主沒有禁止他們忿怒,因為忿怒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忿怒不需要被壓抑,但需要受引導。上主提醒該隱,「它想要控制你,你卻要制伏它」(創四7);上主與約拿好好傾談,「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萬多人,還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四11)

不要被忿怒控制

被忿怒控制是甚麼意思?縱使我的忿怒是因對不公義、不公平和不恰當而產生,被忿怒控制就是放棄了理性,由忿怒情緒決定我的反應,甚至為忿怒提供成長的養分。這是我們常說的「火遮眼」。例如,當對方開車不守規則,在我車前面轉線或刻意跟車太近,被忿怒控制的我可能罵他,甚至傾向跟對方追逐或以慢駛教訓對方。若夫妻關係破裂是因其中一方有第三者,被傷害的一方感到忿怒。被忿怒控制的我可能選擇令對方以後的生活不好過或放不過自己、怪責自己。社會運動被忿怒控制是另一典型例子。警察如是,示威者如是。我們不是消除忿怒,而是不被它控制。被忿怒控制下,對方是物,不是你;只有報復,沒有寬恕;只有情緒反應,沒有理性回應;只有我的立場,沒有對話;對方是魔鬼,看不見自己也是魔鬼。我們如何可以不被忿怒控制?

將忿怒轉移給上主

聖經有這樣一句話,「(上主說:)伸冤報應在我。」(申三十二35)受到不公義和不公平對待,有冤無路訴時,很多基督徒會祈禱說,「(上主說:)伸冤報應在我。」祈禱者相信上主是公義的,並明白一切,所以,祂必為我們討回公道。十年前,跟一位相識數十年朋友因對一件事不同理解。經一輪文字爭辯後,他最後說,「最後,由上主判斷我們之間誰是誰非。」雖然他沒有說「(上主說:)伸冤報應在我」,但他卻有這意思。我忿怒地回應,「我們不是小孩子,不需要事事找像老師的上主解決我們的爭辯。我們應該學習處理彼此間的不同,成長吧。」當然,我這些話令我們友誼完全破裂。然而,我今日再讀「(上主說:)伸冤報應在我」時,我有另一層體會。第一,上主向我們說,我們的忿怒不但可以向上主忿怒,上主甚至願意承擔我們對其他人的忿怒。這是對上主極不公平,但上主情願我們對祂的忿怒多於我們對他人和自己的忿怒。上主,為何您容許我有這場意外?上主,為何您讓我認識到他?上主,為何我所愛的人離世?第二,上主向我們說,祂會報應。重點是忿怒轉移已將這是我的事轉為上主的事。因上主已承接了我的忿怒,祂會處理這事。所以,我可以放低這份忿怒,不再受這份忿怒纏繞,從而可以輕鬆地過每一天。第三,上主的報應可以是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邏輯(這可能也是我們的期望),但上主是恩典的上主、赦免的上主、復和的上主。不要忘記:上主的恩典勝於祂的忿怒,我們才可以成為上主兒女呢!

「(上主說:)伸冤報應在我」沒有要求我們不忿怒、不追究,但我們可以不被忿怒控制,因為忿怒可以轉移給上主,而轉移為我們的締結空間,讓忿怒沒有土壤扎根的機會。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