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38期】2019年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皇民化、反送中、一國兩制

極權臨近的信仰微光

也說韓流

七宗罪之4——嫉妒

你的「人生下半場」準備好了嗎?

 


曠野論壇
極權臨近的信仰微光

◆ 邢福增

 

前香港全民反修例運動的僵局,涉及了多層次的糾結與矛盾。香港社會誠然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之中……我們不禁問:結可以如何解開?或,真的可以解開嗎?這邊廂,全民抗爭的「五大訴求」一直不獲政府正面回應(直至9月4日才提出「撤回」修例的草案),那邊廂,政府一再以冷漠的態度面對(迴避)市民,甚至默許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經濟學人》(Economist) 的問題:「如何完結」(How will this end)?(註1)其實,沒有人可以預知……

極權臨近……

香港的「極權時代」已然來臨!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之「極」,指涉一種「全面」(total)的權力壟斷狀態。極權體制要你接受:任何改變都絕不可能實現;生存之道,就是接受「發大財」、「繁榮穩定」至上的中(西)環價值,西瓜靠大邊,曉得誰是資源及權力的擁有及分配者,唯有全面擁抱極權體制吹捧的意識形態(吃飽、發達、穩定、不能亂、民主不是萬能的、愛國……),接受及參與在這套依靠謊言、紅利、恐懼及暴力維繫的體制之中,並將所有拒絕附和者視作異己、敵人、暴民,方是現實的識事務者。

香港已不再一樣!香港人面對的是遠比我們強大的黨國機器及維穩力量,過去數年間藉著各種手段,已說明北京及香港政府正千方百計要收編及分化香港的民主陣營、改造及干預公民社會,藉此實現中港全面融合的鴻圖大計。形勢比人強,也許香港人在思考如何扭轉劣勢之餘,更重要的,是要堅持信念與價值,學習預備在極權社會中作長期抗爭。

三十年前後

三十年前,香港社會正處於六四屠殺後的陰霾,距離主權移交尚餘八年的日子,對於不能或不想離開者而言,如何面對這個屠殺人民的政權?當時,波蘭天主教神學家寶娜嘉(Halina Bortnowska)應香港基督教團體邀請訪港,分享其在東歐共產政權下生活及抗爭的經驗。她以波蘭教會為例,指出共產政權的策略包括:(1)孤立教會,使其分裂;(2)把信仰與生活分開,將宗教變成私人事務(3)逼使神職人員妥協;(4)假裝政府也在爭取教會主張的美好事物,削弱教會的角色。寶娜嘉指出,教會回應之道在於:(1)採取「聯結自保」(defensive conformism)的策略,保持教會的團結,避免被滲透;(2)教會要回應人民渴求真理的需要,讓人民認識到教會擁有一個與共產黨不同的願景;(3)教會要與受政府逼害的人站在一起,成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蔭庇所;(4)鼓勵人民組織小組,研究信仰,彼此支持。她最後總結,社會上有人會選擇仇恨,也有人會選擇移民。但教會要鼓勵人「留下來去實行最大的善」,檢視社會的現狀,分析處境以及隨時做批判的工作。(註2)

三十年前的香港教會,意識到要從東歐共產社會取經,而有關經驗也可應用在其他非宗教團體之上。不過,三十年前的危機意識,隨著中共採取深化經濟改革,轉以「資本主義」的經濟價值來籠絡人心及強化統治,不僅在中國,也在香港以至國際社會產生極大作用。

無權者的權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躍,三十年前來自東歐的聲音,瞬間被「發大財」的洪流掩蓋。不過,唯經濟化的訴求,仍然無法取代人心對自由、民主及人權等普世價值的追求。近年,香港一再發生多起不同程度的社會抗爭,在在說明不同世代的香港人,拒絕接受自我物(質)化。在價格以外,還有更值得珍視的價值。

極權社會掌控了體制,進一步要改變人心。也許我們未能在制度上作出重大變革,但只要守護人心,不讓自己被同化及改變,正是香港的希望所在。捷克前總理哈維爾(Vaclav Havel)主張對抗極權之道,就是日常生活中活出真實的價值(living in truth),藉此否定謊言。這是一種道德的舉動,每天為了生活更自由、更真實及更有尊嚴而奮鬥。這正是他主張的「無權力者的權力」(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的意思。(註3)

信德的看見

極權臨近,我們更需要學習信德的功課。聖經說:「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來十一1)。信心是對未見到的事的盼望,即或仍未見到其實現,卻仍然相信。整卷十一章的信心偉人榜,描述他們如何回應上主的召喚,順服上主的旨意。其中有因信心而獲勝的,也有因信而忍受苦難的。「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觀望,且歡喜迎接。 他們承認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十一13)。這些信心偉人,都在「尋找一個家鄉」,這是上帝為他們預備的一座城(來十一14-16)。這座城就是天國之城。

這樣看來,信德的根本不是外在環境,而是不管環境如何,我們仍信靠那位創造及掌管萬有的主。因著對上主的認信及委身,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仍要心繫天國,實踐所信。天國既在當下的實踐中,也是尚未完全實現的願景,指導我們前行,我們要學習「從遠處觀望」,「歡喜迎接」,為當下行出的每一步,賦予更大意義。

哈維爾說:「『光明的未來』難道真的一直是那麼遙遠嗎?如果事實正好相反,這個未來已經早來到了,只是因為我們的盲目、我們的軟弱,讓我們看不到這個在我們身旁、在我們中間的未來,使我們無法進一步開創這一未來,我們該怎麼辦呢?」(註4)那麼,自初夏以來,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得見一絲微光嗎?作為基督徒,我們又是否從信仰的角度,可以憑著信心去為主發光?

註釋:

1.“How will this end? What's at Stake in Hong Kong?”The Economist, 10 August 2019.

2.參《從東歐到香港──共產政權與基督教會》(香港: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1990),頁41至58。

3.哈維爾(Vaclav Havel)著,貝嶺等譯:《無權力者的權力》(新店:左岸文化,2004),頁71至161。

4. 哈維爾(Vaclav Havel):《無權力者的權力》,頁160。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本文初稿〈極權臨近中,要看見微光〉,原刊於《明報》2019年7月23日。現為修訂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