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43期】2020年3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20年3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人」在瘟疫蔓延時

李文亮醫師(1985-2020)告別世間的一封信

與疫病共存的鄧約翰

華麗的生前告別式之後──想像2050(TWI 2050)

打開天窗

 


人與自然華麗的生前告別式之後──想像2050(TWI 2050)

◆ 陳慈美

 

哭泣吧,若你能哭出來!

哭泣,然而不要抱怨,

那條路選上了你,

因此,你就應該為此而感謝!

——哈馬紹(Dag Hammarskjold)

 

華麗的生前告別式

2018年初,黃春生牧師邀請〈生態關懷者協會〉在濟南教會舉辦二十週年紀念活動。於是,我們規劃五場在濟南教會的講座,也安排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研討會,以及部落和社區參訪活動,最後,回到協會辦公室舉辦國際交流成果發表會。前後十天(4/22 – 9/15)的活動,結合協會及其前身〈生態神學中心〉所有事工的精華,跟與會者分享我們近三十年來努力的成果。

活動開始之前,黃牧師問我:「本來協會準備如何舉辦二十週年紀念?」我被問到痛處,坦承:「由於沒有年輕人願意接協會工作,我本來是打算辦生前告別式,協會收攤。」牧師安慰我:「為你們禱告!」

系列活動結束之後,我內心深處清楚的浮現一個想法:「感謝主!這真是超級華麗的生前告別式啊!」

 

能源轉型到參與發綠電

本來以為此後可以專心當外婆,協助小女兒照顧年幼的孫子女。但是,2018年底公投的結果出爐,我非常篤定的知道:我還有一件事沒做!

於是,以我大學四年睡在台灣第一座原子爐旁邊的背景;加上從香港讀神學時就期待自己的學習能夠與台灣整個科學教育脈絡結合,因而最後一個學期做了一篇小小的研究報告,探討「胡適的科學人生觀」;也於早年參加〈曠野社〉時,在《曠野雜誌》寫過四篇「科學與信仰」專文(註1);再加上參與〈主婦聯盟綠電合作社〉理事會的機緣,因此,規劃了一系列「能源轉型」相關課程,除精彩的講座之外,還安排到清大原子爐和原能會核研所參觀。

最後,更促成長老教會總會宣教大樓屋頂,建置 50KW 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實際參與發綠電的行列!

 

「自然」與「靈性」

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牧師(Holmes Rolston, III)在2019年5月,以87高齡,為他的孫子女輩寫一本小書《科學與宗教──為年輕人寫的簡介》(Science and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 for Youth),令我感動不已!

他最早進入「環境倫理學」領域的重要著作,便是《科學與信仰》(Science and Religion, 1986),書中指出:「自然」與「靈性」最原始的意義的相似性令人訝異。書中,他從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的字義,解釋「自然」與「靈性」的意義。

羅斯頓不厭其煩的說明:從字源來看,「自然」(nature)可以追溯到希臘文和拉丁文字根,genegnasci, natus, 給予生命,發生(to give birth, to generate)。「靈性」(spirit)這個字,拉丁文spiritus包含最根本的觀念「氣息」(breath),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中平行的意思就是指「看不見卻能夠賦與生命的氣息」。

因此,「自然」代表在地球上能夠創造、發生的能力,而「靈性」則指能夠將生命從地上提升的活潑生氣。在希伯來文聖經裡,聖靈是生命的賜與者,賦與塵土活潑的生氣,並生出各種活物。因此,早期的人類會認為這種創造力是神聖的。

這些信念,成為協會投入生態關懷事工的重要指引。我們準備在 2020 年慶祝地球日 50 週年時,除舉辦「新科技挑戰下的生態靈修」系列活動之外,也要出版這本環境倫理學之祖父為年輕人所寫的書。

 

生命教育的深度逆轉

清華大學2008 年校慶時,我有機會以理學院「誤入其途」傑出校友身分,回到母校演講。當時,我的講題是「生命教育的深度逆轉」,除了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於大學通識教育的深切期待。以下分述當時所強調的幾個重點:

佛洛姆(1900-1980)語重心長的說:「除非人類最優秀的心智從科技上轉移到社會重建的問題,人類的想像力便難以捕捉新的、落實的可能性。」

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則指出:「對土地倫理演進最嚴重的障礙就是:我們整個教育制度和經濟制度,完全與土地意識背道而馳。目前的保育教育,根本無法達到任何有價值的目標。因為,它不曾給是非對錯下定義、沒有指定任何責任、未曾要求作出任何犧牲、對於當今價值觀念背後的哲學立場也沒有期待任何改變。」

選書的學問,則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大致有四個等級:佳作(a good book)、巨著(a great book)、經典(a classic)、聖經(a holy writ)。這個分析,提供閱讀者非常重要的指引。

 

想像 2050(TWI 2050)

目前國際上關心全球暖化的幾個面向,涵蓋:1永續導向的數位化革命;2智慧城市翻轉運輸與基礎建設;3永續食農,確保生態系與水資源健全;4能源轉型加速去碳化;5循環經濟,提昇資源效率;6教育與健康照護體系的改革。

站在個人的角度來想像2050,我有些感想:在正常情況下,2050我應該已經息勞歸主了,但是,我的孫女和孫子,則是 34 歲和 32 歲的青年,正要進入生命中最具活力的階段!我幾乎不敢想像,假如我們這一代沒有作為,他們未來的挑戰會有多大?

因此,我接下來的工作主軸,將會是:深耕台灣福蔭子孫定根本土 分享國際(Make Taiwan a Place Our Children and Their Children Will be Proud to Call HOME!),期待我們的後代子孫,會因為我們的付出得到祝福!

 

註釋:

1.主要參考資料為科學與信仰領域先驅Ian Barbour的大作 Religion in an Age of Science

(作者為〈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