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3期】2013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道德的人vs.不道德的核四+公投

「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運動的信仰省思

順服的操練

台灣的呂底亞

出中國的路比出埃及更長

基督徒.銀髮族,更有人情味的社會

親娘豈是負資產

 



 

曠野人物出中國的路比出埃及更長──張伯笠《逃亡者》再版序

◆余杰

我們曾是那樣自信於「修復」國家、民族、社會、文明之病入膏肓的一種「人物」,臨到獨自面對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災難境地,除了天塌地陷之感,一無所憑。——蘇曉康《離魂歷劫》

荷蘭心理學家杜威•德拉伊斯瑪在《記憶的風景》一書中指出:「自傳性記憶是人類儲存個人生命經歷的記憶,是一部內容浩瀚的人生編年史。」他認為,自傳性記憶是人類最親密的夥伴,伴隨每個人一起成長,從最初記憶到年邁健忘,從記憶形成到記憶磨蝕。而這種由本人親筆書寫的自傳或回憶錄,在一個足夠誠實的作者筆下,你可以讀到他的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剛強與軟弱、決斷與彷徨。第一次讀張伯笠的《逃亡者》,是在十多年前,那時我正在尋求信仰的道路上,對不曾謀面的作者出死入生的經歷「心嚮往之」;如今為再版的《逃亡者》寫序,我自己以另一種方式逃離中國,成為張伯笠擔任主任牧師的大華府華夏豐收教會的一員,也成為張伯笠的鄰居與摯友,物換星移,我們的人生軌跡有了一個神奇的交集。

苦難在哪裡顯多,恩典便在哪裡顯多。張伯笠的生命見證便是如此:1988年,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在北大呼吸到的自由空氣,喚醒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的消息傳出,北京的大學校園波瀾激蕩。張伯笠將第一首悼念胡耀邦的詩《長相思•雨夜送耀邦》貼在北大三角地,由此捲入了那場血與火交融的民主運動。在「八九」學運中,他曾任廣場副總指揮和生存了僅一天的「民主大學」校長。「六四」屠殺後,他被列為二十一名通緝的學生領袖之一。之後,他逃到黑龍江的中蘇邊境,被當地一名基督徒收留。半年後,他越境偷渡到蘇聯,向蘇聯政府請求過境到歐美,卻遭到拒絕並被秘密遣返中國。後來,他在黑龍江的荒原中躲藏,刀耕火種、捕魚狩獵,宛如當代魯濱遜。兩年後,他通過秘密管道逃亡香港,向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申請政治庇護。到達美國後,張伯笠成為普林斯頓中國學社的一名研究員。自由的生活剛剛開始,又患上重病,在生死掙扎中正式皈依基督並完成回憶錄《逃亡者》。

你是野驢,慣在曠野

在當年被通緝的學生領袖中,張伯笠是惟一一名既未被逮捕又未能即時逃出中國的人。在中共布下的天羅地網之中,他在森林和荒原中頑強地生存了長達兩年之久。這是因為他具有那些文質彬彬的學生所沒有的生活經歷、性格和素質。

張伯笠早年的經歷與劉曉波頗為相似。他們都出生于東北的共黨幹部家庭,父親並非精於鑽營之輩,在權力格局中始終處於邊緣位置。張伯笠與劉曉波也都屬於最年輕的一批知青,他們與同樣經過艱苦的知青歲月的習近平和王岐山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張伯笠和劉曉波在當知青時,與最窮苦的農民朝夕相處,體驗了農民被共產黨政權欺騙和壓榨的悲慘處境,由此開始了對苦難大眾的同情和悲憫,進而對中共的極權體制有了初步的質疑與反思;而習近平和王岐山卻將知青經歷當作問鼎最高權力的「紅色資本」,雖然在共產黨治下的農民直到今天仍然缺乏基本的自由與尊嚴,習近平等知情的領導人卻繼續實行將農民當作奴工的政治和經濟政策,以此作為「中國崛起」之基石。

有過知青生活的張伯笠,接上了中國的「地氣」,具備了在大部分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罕見的草根品質。張伯笠在《逃亡者》中寫道:「不到一年,我學會了鋤地、割地、刨糞、打繩、騎馬、趕車、扶犁、砍樹等多項農活,這不僅使我和農民們的感情更為貼近,而對十幾年後我在槍口下的兩年逃亡生活有很大益處。」在那些「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日子裡,他不僅獲得了認識真實的中國的契機,還學會了如何將無邊的苦難轉化為救贖的精神資源。中國傳統的士大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知民生疾苦,與社會底層脫節,從而喪失了對歷史之舵的掌握能力。反之,劉邦、朱元璋、毛澤東之類的梟雄、獨夫,深味流民社會的秘密,由此玩弄民心、操縱民意,最終完成「一將功成萬骨枯」之霸業。這正是中國歷史悲劇的根源。

而要改變這種中國歷史的惡性循環,就需要有張伯笠這樣生命被更新、價值觀被翻轉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他們親歷了共產黨掀起的一場場政治運動,深知共產黨意識形態對中國人心靈的毒害,在走向信仰的路途中先在自己身上不斷「刮骨療傷」;他們既知曉中國底層社會的真實狀況,又努力以上帝的公義和慈愛來化解多年積累下來的苦難與怨毒,並引導中國「出黑暗,入光明」。

最深的幽暗是人心的黑暗,最亮的光明是上帝的光芒

那個屠殺之夜,子彈橫飛,天崩地裂,多少雙眼睛再也看不到太陽升起;那段逃亡之路,同情與背叛,真相與謊言,一幕幕地登場。此前,張伯笠是一名無限風光的記者,拿著特殊的通行證,可以免費乘坐通往任何地方的火車,在那個一票難求的時代,他擁有人人羡慕的旅行自由;而此刻,作為一名照片貼滿街頭巷尾乃至窮鄉僻壤的通緝犯,他只能喬裝打扮、隱姓埋名,甚至退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

殺人者當然呈現了人心最為敗壞的那一面:為了壟斷權力,他們不惜動用全副武裝的軍隊屠殺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學生。而張伯笠在逃亡路上經歷的所謂「民意」的蛻變,亦顯示了人心的幽暗:從激情投入、熱情支持到冷淡、避之唯恐不及,甚至選擇與殺人者站在一起說謊,這就是沒有被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所洗滌的人心的本相。黨國自然是靠不住的,而被聖化的「人民」同樣也靠不住。

不過,上帝的奇妙安排超過人的所思所想。若不是亡命天涯,若不是家庭破碎,若不是人的路走到盡頭,張伯笠仍然是一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知識分子。革命者在革命成功之後腐敗墮落的悲劇,也許將在他的身上重演。上帝偏偏狠狠擊打他,讓他在一段最黑暗的隧道中仰望到從未見過的光明。報社領導、北大教授、學界精英,都不曾讓他五體投地,而真愛、尊嚴以及由信仰帶來的充盈的幸福感,偏偏是一名目不識丁的農戶帶給他的——在漫天風雪中,一對家徒四壁的農夫農婦收留了這個身無分文的逃犯,並像對待親兄弟一樣接待他。就好像《悲慘世界》中那個救濟和包容了尚•華尚(Jean ValJean﹞的神父,生命之光可以像「星星點燈」一樣傳遞。

這個細節是整本書中最讓我感動的部分,它平淡而細膩,沒有天安門廣場上的金戈鐵馬、壯懷激烈,卻堪稱一場靜悄悄的心靈革命:有一天,張伯笠剛喝過大姐給他燉的雞湯,大姐從櫃子裡拿出一個紅布包對他說:「你喝了我的雞湯,也幫幫我,我不認識字,把這本書給我讀一下。」張伯笠打開了紅布包,立刻被驚呆了,那是一本手抄的《約翰福音》。「你信基督?」張伯笠驚奇地問。大姐點了點頭:「我信了好幾年了,有時覺得活得太累,把主權交給神就好了。」張伯笠好久沒有讀書了,雖然不信耶穌,但有書讀總是好的,況且每天喝大姐的雞湯,也不好意思不給她讀。

沒想到,讀著讀著就放不下了。每天張伯笠都點著油燈讀。當讀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已淚流滿面。那時,他就想到也許有一天自己會被捕,會被押赴刑場槍殺,同樣會有許多中國人麻木而又快樂地看著他,那個時刻再強悍的英雄都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然而,耶穌臨死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什麼樣的力量、胸襟和信仰,讓耶穌說出了這句石破天驚的話來呢?
從激情澎湃的學生領袖到謙卑虛己的基督徒,從才思敏捷的作家到忠心服侍的牧師,從塵土一樣卑賤的逃亡者到被上帝重用的僕人,張伯笠的人生終於步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打破圍城:從「出中國」到「入中國」

出中國的路比出埃及更長,那麼,回中國呢?
出走,會以回歸為結局嗎?同樣也是「六四」屠殺之後亡命天涯的作家蘇曉康,在離開中國十四年之後,因任中共黨內文宣系統高官的父親去世才被允許回國奔喪。當蘇曉康與因車禍身體殘障的妻子傅莉飛抵北京首都機場的時候,有人來把輪椅上的傅莉推到一旁等候,而他則被領進一間會客室。三個自稱北京市公安局的人,向其宣佈所謂的「三不」政策:不見媒體、不發表言論、不接觸敏感人物,然後才放行。對此,蘇曉康感慨說:「這也是一種屈辱;我是回來奔喪的,哪有那三種心情?」這個警察國家早已不是他疼愛的祖國,他在簽證到期之日按時離去,不再有鄉愁,也無須揮手告別。

而張伯笠的遭遇也顯示出這個國家的警察系統是唯一還有效率的機構:已經歸化為美國公民的張伯笠,以美國護照獲得了中國外交部的合法簽證,回國探望父母。年逾八旬的父母和家人在長春機場苦苦等候,哪知他在廣州機場入境的時候就被國保警察扣留,然後宣佈拒絕入境。張伯笠問:「我的護照上不是有你們外交部的合法簽證嗎?」警察說:「那是外交部,我們是公安部。」張伯笠又問:「外交部和公安部不都歸國務院管嗎?你們何以政出多門?」警察遂無言以對。二十多年以後,張伯笠依然是一個令他們感到害怕的人,他們為什麼要害怕這個一直微笑著的傳道人呢?

這個面積位居世界第三的大國,堪稱一座固若金湯的圍城。那兩張「不允許出境」和「不允許入境」的黑名單越來越長了。這個國家,什麼時候變成了殘忍的老大哥們的私家莊園,既不允許某些人出去,又不允許某些人進來?即便是打破疆域界限的互聯網,也被一道耗資數百億修建的「網路長城」阻隔成「內」與「外」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翻牆」成了一種牆內的人們要獲得心靈自由所必備的技能。然而,僅僅是翻牆出去,就能完成全部的心願嗎?

對於身為傳道人的張伯笠來說,「一個人的自由」不是終極的自由,牧養一個大華府地區的華人教會也不是上帝給他唯一的使命。張伯笠說,有一天他將會完成三部曲的回憶錄,而《逃亡者》只是其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他在美國二十多年裡的掙扎、奮起、重建家庭、創建教會、被主所用的經歷;第三部將是他未來返回自由中國,在那片等待收割的禾場上勤作的經歷。這三部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昔日的眼淚都是為了明天的歡笑,昔日的苦難都是為了明天的豐收。趙天恩牧師宣導的「中國福音化、文化基督化,教會國度化」之「三化」異象,也是張伯笠和豐收教會的異象。在上帝的計畫中,張伯笠九死一生之「出中國」,最終是為了帶著種子「回中國」:有一天,在獨裁者曾經不可一世、耀武揚威的天安門廣場上,在張伯笠曾經為了民主理想而險些付出生命代價的天安門廣場上,他將舉行一場場的啟迪人心的佈道會,讓無數的同胞歡呼雀躍地接受那從天而降的甘霖。

(作者為旅美中國名作家)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