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30期】2019年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2年出刊
本期目錄:

回應「基本收入芻議」

梅頓——他曾如此真實的活著

台灣更需要的教育:促進對話的「信仰教育」提案

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7)──台灣農業開發史的大功臣:藤根吉春

打開天窗

 


台灣溯源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7)
——台灣農業開發史的大功臣:藤根吉春

◆ 張文亮

 

 

在1904年-1915年,

台灣最重要的農業老師,

是藤根吉春。

1904年,他擔任「台北農業試驗場」第一任場長。

1905年,他開始在試驗場設立學校,

教導許多農家子弟,

成為台灣最早一批的農業專家,

如台北家畜檢查長——楊漢能,

淡水場咕咾組合長——潘龍光等。

大島金太郎生於日本長野縣,滕根吉春(1865-1941)生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市。在這裡大部分的土地是奧羽山與其支隴,耕地很少。居民大多從事畜養乳牛或伐木業,或是在沿海地區捕魚,生活窮困。早期這裡屬於伊達政宗(1567-1636)的地域,滕根吉春的祖先是伊達世家的世襲武士,他寫道:「家訓是︰戰場乃武士的歸屬,戰死是武士的榮譽。」,「武士的教育是親躬實踐,在困難的時期筋肉勞動,是最好的清涼劑。」

他小時愛讀水滸傳,自許「將來要到偏僻之處,當梁山泊好漢。」

梁山泊的好漢社團

1880年,他進「岩手縣盛岡農學校」獸醫科。1883年畢業,他身體矮壯,滿臉鬍鬚,面色微紅,經常穿草鞋,走路昂首闊步,頗似蝦夷族。他本來想到北海道最北的蝦夷族村落當獸醫,認為那無拘無束的地方,最像梁山泊,可以實踐理想。家人勸他:盛岡武士在明治維新時代應該當軍人。同年,他前往東京築地唸「海軍兵學校」。

他與軍校中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如山田新一郎、佐藤友熊、尾田信直等人,組成「壯士流」社,經常討論要去哪個地方,成為梁山泊好漢。後來,他們都來台灣,擔任農業試驗所的教師。課餘,他們在野外插根「壯士流」的大旗,在旗下喝酒,或找不順眼的人打架。

快畢業時,他們與一群海軍士官打了一架,把他們痛扁。畢業後,他想以後分發到海軍服役,可能會被修理。當時海軍兵學校的學生,也可直升東京帝大,他又想到他的獸醫夢,便轉往北海道唸「札幌農校」。

畜牧場與觀光合一

1889年,札幌農校畢業,被派往「真駒內種畜場」任職技師。負責研究寒帶地區種牛、種羊、種豬的畜養,牧草的栽培,飼料的改良等,這時他顯出管理長才。1891年,他升任場長,首先開創性的將種畜場開放,當成觀光場地。幫助營運,後來成為札幌非常著名的「羊丘展望台」。

1893年,他工作之餘,擔任札幌農校「畜牧與肥料學」講師,讓學生來畜牧試驗場上課與實習。1894年,他結婚。

前來台灣

1895年10月,台灣歸屬日本,外務省招聘日本技師前來。他一聽到消息,認為這是符合他梁山泊好漢夢想的時刻,便申請前來台灣。他的家族、同事,都認為他瘋了,努力挽留他。他的妻子剛懷孕,卻願意與他同行,渡海到台灣。

1895年11月,他帶著妻子前來台灣。由於他有「軍曹」的軍職,總督府以為他還當軍人,他說不是。又問他是來當治安警備官?他也說不是。總督府不知道他來台灣做什麼?就派他去拓殖局當最低階的技工,派他擔任原住民土地調查員。他先將妻子安置在拓殖局宿舍,妻子生產後,他才與同事森真藏前往宜蘭,一直走到南澳。

部落經營

他們在南澳原住民的部落住了幾個月,他後來寫道:「總督府的官員,以為我們已經被原住民吃掉了。其實我們與原住民喝酒、吃肉,比手畫腳;他們是一群熱情、篤實的人。」他回來後,首先向總督府提出原住民部落應該發展「畜牧」、「農業」與「觀光」,他是第一個提出原住民部落可發展觀光的人。

將試驗場與教育合一

1896年6月,柳本通義前來擔任產殖課長,才發現他的職員中有這個高手。1897年,他委任滕根吉春擔任「台南農事試驗場」的場長。1901年,新渡戶稻造前來台灣,請他試驗新蔗種。他什麼工作都接,過去育牛、豬的種,改給甘蔗育新種。1904年11月19日,柳本通義與新渡戶稻造請滕根吉春前來擔任「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場長。

1905年,他首先聘請專家,讓「農事試驗場」開班授課,給「一年制」的學位證書。他將農事試驗場轉兼學校,後來成為「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與「台北帝大」所在,就是從此開始。他提出:「台灣必須經濟獨立,才能改善民生,普及教育。經濟獨立,要先培養農村中堅人才。」

優秀教師的前來

1906年,他出版《台灣農友會報》,向農民介紹國際農業新知。1907年,他到原住民部落,鼓勵派人前來就讀,他認為「只有教育,才能提升社會地位。」1910年,他出版〈農事試驗場特別報告〉,向農友介紹試驗場的研究成果,這些報告成為台灣最早的本土性研究報告。

他不斷向札幌農校報告近況,並建議學校推薦「想把北海道農業振興,移植到台灣的人。這些人要有學識、有經驗、做事有為。」「他們是農業的研究實踐躬行者,因為知道學生學習農學的價值。」1907年,他又出版《台灣農事報》,介紹較具深度的研究成果,這是台灣最早的學術研究期刊。

他有一個很特別的看法:「殖民,是為了海外移民」。在十九世紀後期,約有三千個廣東的基督徒移民沙巴,二十世紀初期,有些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前往。藤根吉春認為農業教育為移民在外國立足的基礎與幫助,他寫道:「貧弱地區的農民,與其限制在不良的環境,不如在國外尋求更多的機會與自由。」他為這些移民的農民上課,有些農民出國後回來看望他,他請他們帶南洋的種子為贈。

改善台灣的景觀

滕根吉春將這些種子,有些在農業試驗場栽種,有些在嘉義的中埔栽種,有些種在埔里蓮華池,這包括「鵝掌藤」、「落神葵」、「朱槿」、「黑眼花」、「爆竹花」、「文珠蘭」、「第倫桃」、「錫蘭肉桂」、「棘木」、「大花田青」、「軟枝黃蟬」等。

1910年,他對外推廣,目的在改善台灣景觀,並推動「植栽樹木成馬路綠色隧道」、「植栽園藝花朵,改善都市景觀」,他又移種大花田青作為綠肥,改善農地景觀」。台灣的平地與都市景觀營造,是從此開始。

他多次出國,都去參觀都市庭園與農事試驗所。他也常請外國官員、農業技師前來。他勉勵學生:「要忠誠從業,勤儉治產,成為家人與鄉民信賴的人;不要奢華放縱,怠忽職守,否則所受到的文明教育,倒不如不受。」「也不要挾才恃學,驕慢不遜,自縱其慾,最後自害己身,也讓學校蒙羞。」

1915年,他染上瘧疾,辭去工作。回到日本。不久,他又擔任「盛岡農校」校長,直到病逝。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參考資料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