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39期】2006年1-2月出刊

本期目錄:
血地前的立足點
從卡爾•巴柏的真理觀談起
跨宗教和平之旅──
斯里蘭卡經驗
隱修士多瑪斯 • 牟敦的默觀人生之旅
奧古斯丁《懺悔錄》
「有毒信仰」和「宗教成癮」
鄉土認同感 ──
環境倫理的前提
尋找活泉之源


他山之石跨宗教和平之旅
——斯里蘭卡經驗


◇ 黃肇新

  二○○六年元月十五至廿八日長榮大學師生、新樓醫院醫生護士、三個神學院代表,及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代表一行二十人,前往斯里蘭卡進行了一次跨宗教族群的和平促進體驗與學習。

  這個旅程緣起於二○○四年南亞地震引起的大海嘯造成了印度洋沿岸四國的重大傷害。台灣長老教會如同許多世界各國的宗教與民間團體發起了全國性的募款活動,並透過 普世教協 的網絡給予各受災國家立即的援助。 這一次特別的是長老教會還嘗試從幫助者的角色調整為相互學習者。

  一如組成服務與學習團員的多元,此行也包含了多重的目標與任務。 總會教社委員會希望瞭解先前捐助為社區家屋重建的經費被如何運用,以及計畫執行的進度 , 新樓醫院小兒科醫生護士同時肩負了社區義診與團員健康照護的責任 , 長榮大學及神學院師生則是在社區服務中要與其課堂 上學習 的知識做思辨對話。十三天的行程 下來 ,團員們的行囊是 豐富的 ,都有了各自的 收穫 。擔任此行的領隊及主要翻譯,我的心得更非 區區數千言 所能道盡,本文僅就此行中「跨宗教和平基金會」在當地社區的重建過程見聞做一些報導與思考。

在轉機與危機間的斯里蘭卡

  南亞海嘯之後當世界各地的捐助湧入各受災國家 之際 ,也 同時是 各國的政治與社會在接受另一次考驗。海嘯為斯里蘭卡帶來的衝擊除了人命、家屋與基礎建設的摧毀之外,更為這個國家的種族與宗教間長期的緊張帶來新的不安與變數。

  主要居住在東北部的塔米爾人在信仰上以印度教佔多數,而人口最多的僧伽羅人則多信奉佛教。此外,島上 還 有相當數量的回教與基督天主教徒。海嘯之後的重建工作在資源輸送與分配就在這複雜的宗教族群環境中進行著。西方援助國家許多是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令 其他宗教 不安的是,這些基督教團體會不會利用這 災難援助 的機會要求斯里蘭卡人改信 ( 如同過去發生在許多殖民地一般 ) 。

  另一種緊張是延續該國二十年塔米爾 人 與執政者的內戰脈絡。斯里蘭卡境內的塔米爾人要求自治造成與執政當局的緊張,使得災後重建的進度呈現不均勻的分布,執政當局並未能將各界的援助一視同仁地分給塔米爾人。甚至國際間紛紛要求執政者應該將資源與塔米爾人分享時,還有身為強勢者的佛教僧侶以絕食等激烈手段向政府施壓,不同意與塔米爾 人 的和解。

IRPF 的 P-18 計畫

  IRPF 是跨宗教和平基金會 ( Inter-Religious Peace Foundation ) 的簡稱, P-18 計畫則是 IRPF 為位於斯里蘭卡東南岸的 Pottuvil 市第十八區所擬定的災後社區重建計畫。 IRPF 成員包括了斯里蘭卡各宗教的重要人士,他們認知到宗教必須是國內和平的因素而不是緊張動亂的來源, 因而 努力跨越宗教組織的籓籬倡導宗教與族群的相互瞭解與 幫 助。引介台灣長老教會捐助 P-18 計畫的培瑞拉 ( Dr. Rienzie Perera ) 是聖公會的牧師,也曾經擔任斯里蘭卡全國教會協會 ( NCC Sri Lanka ) 的總幹事。他為了避免讓這種援助再造成前述的宗教與族群的緊張,便建議教會透過該基金會的方案來協助社區重建。 IRPF 為 P-18 所擬的社區重建計畫包括了三十戶的家屋重建,十口水井,以及家屋重建而需要的小型製磚場以及雇用在地工人等。 ( 在此之前該社區生計所需的漁船漁具及衛浴廁所已另有單位提供。 )

  P-18 的人口組成是斯里蘭卡多宗教族群的縮影,在二百三十五戶的居民中包括了各個宗教和族群的背景。不同的是,僧伽羅人在斯里蘭卡全國是佔多數,而在 P-18 卻是個以回教徒為多數的社區。不僅如此整個 Pottuvil 地區回教徒比例 遠高 於其他的族群, 所以民選首長也是回教徒 。其影響是災後重建的資源分配回教徒得到了優先權,災後一年中 P-18 中的回教社區得到較快速的援助,而佛教社區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佛教徒在自家房舍尚未重建之際,卻已搶先在社區的重要路口興建了一座醒目的亭子,裡面供奉著四面佛像。賑災資源分配的不均與信仰的各自堅持,使得社區的緊張迅速昇高。

青年作為社區和諧與發展的希望

  IRPF 在 P-18 社區衝突一觸即發的時候被邀請介入協助。除了初期藉其成員中各宗教代表的折衝,暫時化解了社區緊張之外,更希望能夠進行一個促進社區和諧與發展的重建過程。長老教會適時的提供重建經費讓 IRPF 這個願望得以實踐。

  社區青年在這個重建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區家屋重建的基礎是社區調查, IRPF 擬定了幾項判準來排定補助家屋重建的優先順序。分別是家屋因海嘯而損毀、家中有人因海嘯而喪生或有身心障礙者、未得到其他補助……等。擔任社區調查的青年包括不同性別、族群、宗教,甚至特別要挑選那些家庭成員有不同宗教族群的青年來擔任。在訪問調查時,到每一個家戶的調查員組成也必須是跨宗教族群。調查員除了做這些調查外,他們還必須認知到他們的家庭不得列入在優先的補助名單內。調查之後 IRPF 則依優先順序將名單公告並徵求社區意見。

  我們此行恰逢青年工作團隊完成了調查正在做最後的確認。培瑞拉牧師在社區會議中宣示他雖然是牧師,家屋重建的經費雖然是由台灣長老教會捐助,但並不會像有些人疑慮的要求居民改變信仰。他也提出初步被列入補助名單的家庭如果自覺得不需要而願意退讓,眾人將會給予最高的敬意,他還要大家關心那些需要而沒有被列入的鄰居。他最後要求社區居民應該支持並保護這批做社區調查的年輕人,因為他們奉獻了時間精力,還得忍受許多的誤解與批評。

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兩難

  P-18 位於美麗的阿魯甘灣 ( Arugam Bay ) ,當地有長達二公里的美麗沙灘,一向是許多白人衝浪者喜愛的天堂。海嘯之後政府以海邊危險的理由禁止漁村居民在一百公尺內重建家屋,但是同樣的範圍內卻處處見到旅館業者逐步地將沙灘圍入其私人領域。漁村居民眼看將被驅趕出本來世代擁有的海灘,而過去自由享受的漁 獲 變為超市商品,自主生活機會則換成觀光服務生或失業的困境。至於政府站在誰那邊,似乎是一個白問的問題了。

海外援助與在地代理

  參與本次旅程的青年學生都充滿了熱忱,所以儘管教會有些補助,每人仍需負擔相當多的費用,他們仍然興致勃勃地出發了。但是再多的熱忱也必須受限於時間與空間。十三天行程中扣除交通,真正在社區停留的時間不到十天,所能貢獻在社區裡的勞力與知識非常有限。同學們參與了當地沙灘、醫院的清潔工作,參與了當地小學重建的協助搬運磚塊與植樹、受災戶地基的回填,為小朋友辦了下午的教育活動,為社區組織了文化之夜,繪製了第一張社區地圖,也協助醫護人員的義診……。然而這些都只能是本地人生活中的一點點綴,我們的作為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藉服務而開擴眼界。

  斯里蘭卡之行讓我們學習了一個跨宗教的民間組織,如何在一個小社區內按部就班地進行協助工作;我們見証了年輕人可以在社區重建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也知道所謂的災後重建不只有專業技術的面向,還有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張力在其間。最後,從此行的經驗我們也認識了,一個有想法、有效能的在地組織是當災害發生時,許多外地資源最重要的著力點。

( 作者任教於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 )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