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7期】2010年9-10月出刊

本期目錄:
倫理實踐的一致性
那天我們成為公民──高克牧師的公民課
為何基督徒不像樣?

更新與重建──《以神為本》叢書總序

來自「樂生」底層的呼求
為愛起程──誠摯推薦《珍愛地球家園》
耶穌會如何解構?──後現代主義給教會的好消息
托爾斯泰理想的實踐──小說《復活》的賞析與啟迪
黑人男歌唱家先鋒


曠野論壇為何基督徒不像樣?

◆胡志偉

今臺港教會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向世人展示的基督徒形象出了問題。
美國《論盡基督徒》(UnChristian)一書兩位作者David Kinnaman與Gabe Lyons花了三年研究,訪問了數千名十六至廿九歲的年齡組別,了解此群「馬賽克族」或「後嬰兒潮」對整體基督徒的觀感,結果發現「新一代對基督教的不滿和敵意升溫。」可惜臺港兩地未有相關研究,教會未能了解外人對基督徒存有何種觀感;按筆者觀察香港新生一代,不少所謂「八十後」對建制教會存有負面感受,這股全球趨勢實在值得教會中人深刻反思。
從數據反映,臺港兩地教會基督徒人口正在增長中,教會於公共空間的影響力有所擴展。為何教會的形象反而變差了?有人看是崇尚自由的新聞媒體故意對基督教「抹黑」,筆者不否認有部分是來自既有的偏見,但某些教會領袖就公共課題的言行,確實有所失誤,才會帶來年輕一代普遍對建制教會的不滿。

教會的盲點


為何不少教外人視基督徒是如斯負面:「思想 閉、反同 、反墮胎、易怒、暴力、不合邏輯、建立帝國、得救至上、不能與人和平共處」?無論這些見解是否合情合理,值得反省的是:教會哪些言行導致外界有如此落差的觀感?教內外人對建制教會的質疑與批判,有些地方是失實的,有些地方卻是我們習慣了「教會文化」而視若無睹,這些「盲點」正是基督教要「重拾視野」。
按筆者觀察,華人教會「代際矛盾」甚為嚴重,在位的中年或長者常要求在下的青成年「要順服」,或單向地作出指令,誰知新世代是「對話世代」:「要討論、辯論、每事問 !」溝通方式的差異,有時使在位長者認為對方的提問等同不信任,或所謂「平等對話」就是有違中國倫理教導的「長幼有序」了。
教外人批判基督徒「不太像樣」,通常基督徒有三種回應的態度。第一種是指正他們的誤解,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誓不低頭,並堅持「為真理受逼迫」的心態,有部分教會領袖與信徒選取此種「敵我分明」的作戰態度。第二種則是奉迎討好,基督徒要盡可能改變信仰價值與生活方式,使我們變成受人歡迎而非令人討厭的基督徒。第三種則是承認教外人的印象,有對也有錯;信仰價值有不變的原則,然而表達真理的態度有可改善的空間。

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論盡基督徒》兩位作者分析北美信徒:偽善、只顧領人信教、反同 、 閉、政治化、好論斷;華人教會群體也不遑多讓。這六方面在媒體效應下,基督徒於公共空間中被塑造為常常「講一套、做一套」,自恃道德高超,但事實上基督徒與教外人在倫理方面同樣有許多不妥、不宜之處。
基督徒的偽善裝假,反映於教會內部文化;就是華人教會的過度「務實」,常會不自覺地把福音異化了,為求福音廣傳而簡化了信息,於是福音失掉了本身價值,淪為「工具價值」。教外人感受基督徒的愛心,只表現於未信者願意來教會或信耶穌;一旦未信者不再是福音的對象,不少基督徒對你就失掉興趣了!
筆者稱此種現象為教會文化的「不一致 」,不少教會領袖與信徒已經習慣,輕易地以各樣藉口合理化信仰與生活不一致的落差。「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成為教會中人的寫照,更可怕的是,我們漸漸地認同了這些落差是理所當然的。在若干信仰群體,我們向信徒只提供簡易答案來應對外在世界,甚至黑白二分地來理解身處的世界。

「靈」覺失調、習假為真、與時脫節


有部分長期活在堂會世界的信徒,容易患上「靈」覺失調,就是脫離現實,未能如實地認知外在世界,只愛躲藏在理想化的屬靈境界,對個人的信仰與踐行,從來沒有任何疑惑與掙扎,簡化地接收與理解來自堂會圈子的資訊就等同是一切事物的終極答案。
「靈」覺失調帶來的悲哀是教會培育了一大群習假為真的教牧與信徒,虛假奉承文化盛行,部分人士因長期躲藏在一己的圈子之內,根本不曉得如何與世界共處。正因為大多信徒失掉了對世界的正確「知」覺,我們唯一進場的任務就是把世人拉進「堂會世界」之內,忘掉了世界的場景,才是我們活出福音的真正場景。惟有回復「常識」(common sense),肯定真實的人 ,棄絕謊言,包容異見,才能取得教外人對基督徒的尊重。
倘若基督徒不重新反思「福音」的內容,並活出福音在世的可見 ,只顧領人信教,又未能提供合理的解說,教外人當然視基督徒為 閉、與時脫節、沒有好好地回應複雜的現實。北美知識界湧現「新無神論」(new atheism),展開對基督教的批判;香港近年也出現新興團體對「建制教會」的衝擊;面對這些「反教」、「去基」浪潮,基督徒向世人展示的是否只是比拼人多勢眾、訴諸政治、透過 員政治力量來確保信仰價值得以維持?
「反同 」是福音信仰教會的倫理立場,不能為了取悅外人而改變價值,然而可走多一步,既有堅定的立場,也可態度寬容、言語柔和。當牧者與信徒只指責同 者的不是,甚至過度誇大 罪的嚴重(聖經對不公義與貪婪的指責其實遠多於對 罪),基督徒「好戰」的姿態就會使公眾更為強化已有的成見。華人教會如何以具體行 關愛這些同 者,既然基督徒不認同若干行為如濫藥、賭博等,也能在有此習 的人群當中有美好的服事,為何在服事同 者方面,投放的資源明顯不足?惟有對真理與愛心有信心,走出恐懼,以基督的方式來對待所有按神形像受造的人(包括同 者、離婚者、墮胎者等),才可能減少外界對基督徒的誤解。
最後一項是外人認為基督徒「好論斷」。當教牧與信徒進入公共空間,必須謹慎用語,否定式的判斷未必為外人所接受。基督徒應學習謙卑與聆聽,承認有些問題沒有立即見效的答案,避免太快作出判斷。教會需要「大變身」,回復基督待人之道,向世人展示福音的真、善、美。

結語


倘若不自我批判,基督徒在文化戰場與公共空間,將會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被醜化。當教會能容得下別人的見解,即或有部分是成見,信仰有足夠的承載力,並能不斷改進。其實基督教的信仰能有力地重新定義文化與塑造文化,就讓我們坦然面對教外人士的質疑,並向世人展示「效法基督」的言行生活。
教會領袖要有勇氣正視現象,並不斷作出自我批判;過度的防衛機能讓我們看不見、聽不進。當教會能承戴教內外人士的質疑與提問,這就是教會的自信所在。 乏安全感的教會領袖與信徒,不敢面對問題,把提出質疑的人趕出堂會,固步自 ,思考事物只是「非友即敵」。長此以往,教會文化的「同質 」越來越強,而有理想、富創意、肯思考的人從教會出走,我們的教會自然不會像樣!

(作者現任「香港教會更新運 」總幹事)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