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4期】2013年7-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7-8年出刊
本期目錄:

拒作追逐俗流的迷羊

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

尋常日子的不尋常意──2013 核災烙印

我看電影「人神之間」

尋找生命裡的神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 我與《矛尾》的故事

「菲」銀行,還我公道—— 我家戶頭遭盜提記

 

號角/拒作追逐俗流的迷羊

◆蘇南洲

兩百年前出生的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S. Kierkegeard, 1813-1855)曾說過:「當基督教大受歡迎時,就不再是基督教了。」這句話一直深植我心,特別是當許多大教會和大機構在鼓吹「成功」與「擴張」的價值觀之際,我格外思念那衣不蔽體地被掛在各各他山頭十架上的耶穌孤影。

曾經在兩極冷戰期間,讓許多學子心生嚮往的某台灣第三所綜合性大學,曾是一所十分「小」的大學,創校初期的近二十年間,師生總共不到千人,卻首創許多超越時代的優質教育制度,如開架式的圖書館、跨院系的通才教育、相互服務的全校勞作制、多向互動的教學小班制、自律自覺的榮譽制以及開放家庭的家長制等等,而以1:5至1:7的師生比例為基準線,全校師生皆住校,藉著朝夕相處、互切互磋、彼此認識,作為品格教育的起點。

這段時期,由於辦學有理想、有特色,所以得到國內外十分豐沛的贊助捐獻與各項資源,包括許多外國學養兼俱的宣教士因受到感召,而願意離鄉背井甚至自備薪糧前來獻身,只因為這裡有價值與意義的寶藏,值得投入生命來挖掘。那時,學校每年收的學雜費,遠不及來自校外所支持的數額。

後來,校方當家的人為了得到更多經費,便將這個「小」大學越辦越大,在後來的四十年間,學生人數成長了二十倍,從八百人變成一萬六千人的「大」大學。於是量變造成質變,師生比例掉到將近1:20,立校前二十年間的所有可貴理想與特色都不見了,成為一個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中後段班大學,當然也少有人願意再奉獻支持了。如今全校上萬師生及超過十萬校友大都成為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路人甲乙,縱然校方仍舊搖舉著創校理想及精神的旗幟,想多少募得一些捐款,但再如何鼓吹,充其量也不過是全年預算的百分之一二,沒有了原初的價值與意義,也就無法再吸引人投入。

其實這個大學的故事,也正是台灣社會與教會的縮影,許多企業與教會成天追逐的不就是「大」、「大」、「大」嗎?企業規模要大、產能要大,教會事工要大、人數要多,也許在一段時間內董事會的報表會漂亮一些,但這並非真正可持續發展之道。

曾經,有位我所尊敬的主內殘疾師友,在戒嚴時期,勇敢地為關懷弱勢創辦了一個NGO,號召了為數不多的有志之士一起打拼,卻捨我其誰地擎起社會改革的大旗,成為當時社會運動界的不二領袖,她有一句話:「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深深地撼動人心。

後來,在她過世近十年間,這個NGO的主事者幾經更迭,如今組織擴充到超過二千人,對社會的影響力卻Down到谷底,最近還聽說這個NGO的CEO認為「最成功的NGO,就是一個能夠多多承接政府委託案的組織」。現在,這個NGO的人員及預算皆龐然大如恐龍,不但甘於淪為無能政府的附庸組織,也可以一言以自述:「除了愛,我什麼都有」。

走向追逐成為受人歡迎、肯定的俗流之路,充其量往往只是淪為俗流的附庸品,而這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失去理想與特色,甚至為了求生存而自動或被動地成為自宮奴才而不自知,甚或自我感覺良好。這是一條迷惑人心的不歸路,一條通往滅亡之道,不可不慎。

耶穌基督早為我們立下榜樣,初代門徒乃是為了保存真理,而必須採取以小搏大、以弱擊強的宣教策略,其至不惜殉道也心甘情願。後來基督教變成國教,便開始墮落,假冒偽善的事層出不窮;新教興起後,也曾克己復禮、自律甚嚴地維持了一段時期,可惜在不斷擴增人數及規模、重量不重質的迷思下,於今追求成功、追逐俗流的亦不在少數。

唯今之道,需謹記我主耶穌曾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七章13-14節)。凡我輩立志跟隨耶穌的人,需小心切莫再淪為俗流的附庸,而要定意重新拾回起初的愛心,活出一個真正追隨基督、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