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8期】2009年3-4月

本期目錄:
耶穌社區共同體(The Community of Jesus)初體驗
金融海嘯作為神學事件
城市教會的牧者── 凱勒牧師

綠林裡的擁抱者

《風火山林》──時代信仰騎士的吶喊
你們眼看何為善,何為正 ──在贖愆祭的觀念下紀念「六四」二十周年
雋永樂音:歌曲之王──舒伯特
 

 

曠野藝文/雋永樂音 歌曲之王──舒伯特

◆陳茂生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在病床上向他的哥哥Ferdinand Schubert(1794-1859)說了訣別的話:「這是我人生的終點,但是貝多芬並沒有躺在我的身邊。」(註1)這位被世人尊崇為「歌曲之王」的大音樂家就此與世長辭,留給後世豐富無比的雋永樂音。Ferdinand牢記了舒伯特的臨終之言,盡他最大的努力,使得這位音樂家弟弟得以與他一生最景仰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比鄰長眠」(註2)。

舒伯特是西洋音樂大師中壽命最短的一位,但是他的音樂創作卻是包羅萬象,浩瀚無比。從藝術歌曲到聯篇歌曲,從鋼琴小品到室內樂,從歌劇到交響曲,從聖詩到彌撒曲,除了器樂的協奏曲未碰觸之外,他在作曲上驚人的「量」與「質」,幾乎是無人可比擬。
他使德國藝術歌曲登上了主流音樂的舞台;
他的聯篇歌曲是詩人與音樂家的絕配作品;
他的「未完成交響曲」充滿了內心的表白、純真的氣質及豐富的戲劇性;
他的鋼琴即興曲、二重奏、奏鳴曲都是經典的演奏曲目;
他的小提琴及數不盡的室內樂都是世人深愛的精品;
而他的宗教音樂的真摯與靜謐的聲樂樂音,也使得他名列聖樂大師之林。

絕響的「惟一」

舒伯特是「惟一」於維也納出生及過世的作曲家,也是「惟一」在有生之年未享譽國際的音樂大師。主要原因可能是天生矮小(只有四呎八吋),重度近視,身材臃腫,使他從小被同儕欺負而造成極度害羞;其次是因他沒有演奏家的天分及技藝。第三,他不喜歡被拘束於特定「上班」式的工作(特別是宮庭樂師)。第四,際遇差,他的音樂品質未能得到「貴人」適時的認知及提拔。但是,舒伯特卻是當時第一位靠作品賺到「稿費」,而能養活自己的作曲家。一生雖看似「窮困潦倒」,他卻能甘之如飴,每天都有作品呈現。雖然有時被出版商壓搾,他仍是作品不斷,也常慷慨地將作品送給能欣賞其音樂的好友們。(註3)

快樂的童年/皇家小神學院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一個書香之家。他的父親Franz Theodore Schubert(b. 1763)是當時郊區一所小學的校長,畢生以教書為樂。但是除了常常得與野狼對抗,更是一再地埋葬自己的孩子(他與妻子以莉莎白一共生養了十四個孩子,當中九個都是在嬰孩時期去逝,舒伯特是存活長大的四男一女中最小的男孩,而女孩則是真正的老么)。經濟狀況雖然不是很好,舒伯特的父親卻能秉持堅定的基督信仰(他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會友),教導學生並成功地教導了自己的孩子們,在音樂、藝術、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薰陶之下成長。他熱愛音樂,能拉一手不錯的小提琴,在小舒伯特五歲時就教他小提琴;更指定大哥Ignaz Schubert教他彈奏鋼琴,這位熱心的大哥為小舒伯特奠定了鋼琴基礎。家中每天樂音不斷,孩子們的合奏或獨奏,生動呈現出「我的家庭真可愛」的景象。小舒伯特十歲時正式拜當地(也就是Lichtenthal鎮)的教堂管風琴師Michael Holzer先生為師。Holzer先生當時是聲譽卓著、頗受尊重的音樂家,但是他卻曾謙卑地說:「我每次想教舒伯特一些新的東西,但他好像都已經精通了,事實上,我從未真正教過他,我只是與他談話,驚奇地看著他在音樂上快速成長。」(註4)舒伯特的快樂童年在他十一歲時被打斷了!由於他那優美的男童女高音歌喉以及罕見的音樂天分,他被當時的皇家小神學院網羅而成為詩班員。當時的宮庭樂長就是鼎鼎大名的Antonio Salieri(1750-1825),也就是傳說中最嫉妒神童莫札特的人。舒伯特小小年紀在這環境中不但得以與宮庭管風琴師Wenzel Ruzicka學習管風琴,更得到Salieri的精心調教,不但指導他在鋼琴及指揮方面的精進,更引導他進入作曲大師的殿堂,其中尤以莫札特及貝多芬的音樂,深刻地影響舒伯特的音樂精神及內涵。舒伯特的作曲才華浸潤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亮麗地發揮,十四歲時就寫出了正式的作品,他在皇家小神學院中的第一齣歌劇、第一首「聖母頌」、第一首「垂憐曲」、第一首的「管弦樂序曲」都奠定了他在作曲上的良好開端。事實上,舒伯特在十一歲時,就在家中寫出了弦樂四重奏,而從十三歲開始創作歌曲,一直到去逝前三個月所完成的「天鵝之歌」聯篇歌曲(1828年8月完成,似乎像是在向世界告別),作品之多,令人難以置信。

但是舒伯特在皇家小神學院中所受的教育不是只有音樂,更包括重要的拉丁文課程以及天主教的嚴格宗教教育及神學。


意外的「非凡成就」

舒伯特剛滿十六歲時,純稚的男童女高音歌喉不再,被迫離開了皇家小神學院這舒適的環境。他回到父親的學校當實習教師,卻經歷了人生精神上最艱苦的三年。他的矮胖身材及深度近視竟受到學生的揶揄,而本來就沒有心意教書的他,真是愈教愈恨,因此把許多時間及心思投入音樂創作,三年之中的作品竟成了意外的「非凡成就」。作品中包括五首交響曲、三首弦樂四重奏、四首彌撒曲、三首鋼琴奏鳴曲、六齣歌劇以及超過三百首的歌曲(註5)。這麼大量的創作雖很少被演出,也難得有稿費可領,卻為舒伯特開拓了「偉大音樂家」的康莊大道。這可是舒伯特始料未及的意外成就,但這也正是舒伯特強烈創作意念的表現以及勤奮寫作、名曲不斷的一生寫照。他的好友來訪時,時常會驚訝於散落滿屋的手稿,他卻能幽默地說:「當我完成了一首作品,就開始著手第二首啦!」。他還時常帶著眼鏡上床,因為一醒來就是要作曲!(註6)更可佩的是他那澆不息的作曲熱情,趨使他在病床上仍創作出優質與數量可觀的作品。(註7)

「未完成」之謎

「未完成」這個特殊的名詞,似乎一開始就與舒伯特結下「不解之緣」。他雖然享受了快樂的童年,一生也在音樂的創作中獲得喜樂,但他的早夭以及創作過程中的許多「未完成」作品,常使研究舒伯特的音樂學者成為熱切的「解謎者」。

從舒伯特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第一齣歌劇、第一首交響樂序曲,一直到清唱曲「拉撒路的復活」及膾炙人口的「未完成」交響曲,似乎都在為舒伯特這顆音樂界的彗星,發出「未完成」的嘆息。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是使他在交響樂界屹立不搖的傑作,它那舒伯特專有的劇力萬鈞及賺人眼淚的個人內心表白,雖只有第一、二樂章,卻是稀世之寶,音樂會中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

舒伯特確實曾著手寫了第三樂章「詼諧曲」以及第四樂章「終曲」的草稿,但都未完成。會不會是他遇上了「靈感枯竭」期?或者是他太忙於其他作品而暫時擱下呢?也可能是舒伯特本人認為這兩個樂章已經是「完整」的音樂,無需再畫蛇添足了!因為在一八二三年九月,他將這兩個完整的樂章寄給當時的出版商Josef Huttenbremer先生,並告訴他那是價值非凡的音樂!(註8)

舒伯特一生慷慨、愛朋友的個性,使他常常會將已經完成的作品送給喜歡其音樂的友人。有時候,靈感一來,他隨手拿到的餐巾也成為寫作稿紙,使得後來的音樂學者,在收集過程中難免「遺珠之憾」;這更導致許多「未完成」的研究及收集的工程,也更挑旺了音樂學者「驚奇」及「解謎」的熱誠。

歌曲之王/誠摯的聖樂

舒伯特那天生敏銳的詩人胸懷,連綿不斷的優質歌曲旋律的靈感,使他的歌曲創作超過了六百首之多。令人難忘的「聖母頌」、「搖藍曲」、「魔王」、「鱒魚」、「音樂頌」,再加上感人的聯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鵝之歌」,尊稱他為「歌曲之王」似乎是最恰當的了!在眾多歌曲的創作中,清新自然的旋律,優美感人的內涵卻成為他聖樂作品之重要元素。

舒伯特誠摯單純的基督信仰,當然是緣自他的父親,家庭的宗教氣氛以及五年的皇家小神學院訓練及薰陶。他的重要聖樂作品包括「信,望,愛」,清唱曲「米利暗的勝利之歌」、「聖靈之歌」、清唱曲「拉撒路的復活」、「詩篇二十三篇」??超過五十首的禮儀小品,以及六首使他享有聖樂作曲家之名的彌撒曲。「詩篇二十三篇」(上帝是我的牧者)以旋律優美、伴奏流暢感人著稱。曲子的鋼琴導奏,馬上帶人進入青翠草地上、安靜的溪水邊,整首曲子中鋼琴音樂的流暢性,烘托出整曲優美的旋律及純潔晶瑩剔透的女聲和聲的變化,令人嘖嘖稱奇,最終很自然地帶領歌者及聆聽者的心思朝向永恆耶和華上帝的居所。(註9)

舒伯特的六首「彌撒曲」,是使得他在聖樂界中占有重要一席的作品。每首都是以大調寫成,充分表現出舒伯特的樂觀及積極信仰(依次為F, G, 降B, C, 降A及降E)。其中的G大調(1815年)是最知名、演唱頻率最高的一首作品。這應歸功於那令人一唱就覺餘音繞樑的第一段“kyrie”(垂憐曲),它那溫暖無比的旋律線幾乎馬上將人心帶到上主的面前而虔誠禱告,而每一樂段中聲樂和聲的靜謐性,更是令合唱團員喜愛的重要音樂元素。

一八二二年的降A大調,應是最具舒伯特味的作品,充滿了扣人心弦的情感和精純的旋律,而其中革命性的精采移調手法,影嚮二十世紀的作曲家甚鉅。

降E大調「彌撒曲」,最被愛樂界推崇。他可能就是舒伯特自己寫的「告別」彌撒曲。因為那是一八二八年夏完成的作品。舒伯特從一八二七年底,因舊疾未獲適當治療而趨嚴重,自覺即將離世,因此拚命作曲,產量之多令人咋舌。而這首彌撒曲更沒有像其他彌撒曲指定演出的場合及時間。它極可能是舒伯特為了榮耀上帝,沒有指明任何特殊禮拜之用的作品。事實上,它的首演是在舒伯特去逝後的一週年,由他最親愛的哥哥Ferdinand Schubert指揮維也維近郊小鎮Alser的「聖三一」教堂詩班,於一八二九年十一月四日演出了「紀念」舒伯特的特別彌撒。從此,樂評家即將它尊為最傑出之教會音樂作品之一。大作曲家布拉姆斯更對此曲推崇有加,為了使更多合唱團能經常演出此曲,他便將管弦樂部分改編成為鋼琴伴奏。(註10)

音樂史家認為降E大調「彌撒曲」是一首勝過死亡的凱旋見證,更是舒伯特信仰生命之有力表現。特別是在第二段“Gloria”(榮耀頌)中,那段心靈吶喊的合唱,可能就是舒伯特在人生的最後一年,表達他在病痛中仍將榮耀歸給上主的誠摯心意。而第三段“Credo”(信經)則是熱情無比的信仰告白,特別是在「耶穌受釘十架上」的段落,那加略山上雷電交加的場景,真被舒伯特寫活了!


註譯:

1.參考“Essential Canon of Classical Music”by David Dubal, P. 184。North Point Press, N.Y. 2001年
2.貝多芬在臨終之前,看完了六十多首舒伯特的作品,訝異於未能及時發現天才,馬上派人將舒伯特帶到他身邊,後來舒伯特自願成為貝多芬葬禮時的抬棺者之一。
3.這是後世的音樂史家收集舒伯特作品最困難的原因之一。
4.同註1 P.181
5.舒伯特一生中歌曲創作的半數。
6.參考“Devotions from the World of Music” by Patrick & Barbara Kavanaugh, 12月2日。Cook Communication, Colorado, 2000年。
7.舒伯特最後一年的作品,竟包括了一齣歌劇、一首彌撒曲(Eb調)、三首崇拜音樂、八首聖樂合唱曲、一首弦樂五重奏、四首鋼琴奏鳴曲以及超過二十五首的歌曲(包括聯篇歌曲「天鵝之歌」)。
8.參考“The Orford Companion to Music” P. 1122, Edited by Alison Lath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年
9.參考《經典聖樂合唱曲集》PP. 29-37, P. 77. 陳茂生譯注,匯恩聖樂中心出版,2002年
10.參考“Guide to Choral Masterpieces” P.275, by Melvin Berger, Anchor Books, NY., 1993年。

推薦唱片

1.The Hyerion Schubert Edition–31
Hyperion Records Limited, CDJ33031, England, 1996
2.Best Sacred Works 100
EMT Classics, 2006年~, USA.
3.Masses F & G
Sony SK68247, 2009
4.Masses Ab & Eb,
Ph. Duo (ADD) 473892-2, 2009

其他參考書目

1.“The Complete Book of Classical Music” Edt. By David Ewen, Hale, London, 1965
2.“sThe Music of Angels” by Patrick Kavanaugh, Loyala Press, Ill. U.S.A., 1999年
3.“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 Musicians”, St. Martins Press., 2000年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