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7期】2014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人生何處不青山

曼德拉的信仰和宗教觀

國家暴力與公民抗命

清貧教會的挑戰──從新教宗方濟談起

我們從教宗方濟身上有何學習

扔石頭與扔鞋

老孟一述

打開天窗
 


曠野人物清貧教會的挑戰──從新教宗方濟談起

◆張力揚


二○一三年初選出的新教宗方濟,就職之初曾提出「為窮人而設的清貧教會」理念,此呼聲一出頗引起世人關注,大家引頸而望,希望能看見某種改變。現在就任已近一年,人們想看看新教宗會有何變革,有什麼不同於之前眾教宗的作為?

教宗本人生活簡約不容置疑,他以往在阿根廷時不住主教公署,接任教宗後也不住教宗府邸,卻選擇位於梵蒂岡旅店內較小的住房;就任初始,他甚至放棄了毫華座車,不戴象徵權位尊嚴的金冠。

二○一三年五月,教宗方濟首次就金融危機發表重要談話,指出世界各國的領導人應制止「金錢至上」的理念,為窮人謀取更大福利,他敦促實施有道義的金融改革:「金錢必須是用來服務人的,而不是主宰人。」教宗在接見數國駐梵蒂岡大使時表示,不能接受金錢對人和社會的主宰。這種主宰加劇了對上主、對倫理道德的拒絕。他抨擊自由市場經濟形成了一種暴政,在這種暴政之下,人的價值是根據他的消費能力衡量的。他說,需要有道德的金融改革,把人們從金錢的暴政下解放出來。
與此同時,梵蒂岡自己的銀行首次宣布,將公布其年度報告,增加其透明度。

改革之路不易

二○一三年十月底,教宗方濟將德國一個為公眾垢病、生活奢侈的主教停職查看,不少人對此舉給予肯定,這固然有殺雞警猴的作用,但也顯示出教會裡潛在的問題真不少。羅馬教會的神父、修士分佈世界許多地區,絕大多數生活嚴謹、樂善好施,更辦理許多大小教育與濟貧組織。筆者認得幾位羅馬教會的教師,他們常年在鄉村陪伴老弱孩童、失業失婚、受貶抑的原住民等,他們捨己助人的生活見證,不是一般人可望其項背的。

但因著千年來羅馬教會政教間的牽扯關係複雜,金錢來往與財產取得均給人們留下質疑空間,新教宗一方面要改變整體形象,行出公義、仁愛的信仰真諦,鼓舞好的典範,正像十三世紀的聖方濟與廿世紀的德蕾莎修女一樣,另方面更要豎立透明公正的財產管理系統,防止腐化貪婪、高高在上的自大心態;此舉誠非易事。二○一三年十一月底,教宗特別提升了「施捨」主教辦公室的地位(Almoner,這個職位有幾世紀的歷史,代表教宗向求助者伸出援手),責成他去主動尋找貧窮的人,走進他們的社區,明白他們的處境與困難,並給予適切的資助,而不是坐在辦事處等人來求助。

其實,羅馬教廷全年的財政預算與私人捐贈還沒有一所私立大學高,甚至不及哈佛大學的十分之一,但一方面基於傳統,另方面出於隱私保障,捐贈來源外界不易明白,因此,有質疑者認為其中不乏黑白道人士藉口捐款、實為洗錢(坦白說,很多所謂慈善與宗教機構,甚至大學都有此可能)。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已經開始改革之路,首先組成內部財經監督機構,定期稽查各部門;然後邀請國際知名防範洗錢專家與歐盟財務稽核組織來檢驗教廷各部門的財政,新教宗方濟應當會繼續此一改革之路,這或許是走向「清貧教會」該忍受的陣痛、該踏出的一步。

幫助窮人的教會

論到要成為「為窮人設的教會」這一理念,真正幫助窮人,教會該怎樣走進窮人生活、怎樣接納窮人、怎樣為弱勢者及受欺壓者發聲、與哀哭者同受苦難?除了濟助生活所需、教育陪訓與陪伴照顧之外,教會不應當忽視造成社會不公義現象的本因,這就極可能牽涉到政治力量運用的問題。廿餘年前,在尚未解嚴的台灣,曾有外籍神父馬赫俊為勞資糾紛中受到不當對待的勞工挺身而出,向政府提出申訴與抗議,結果卻遭遣返出境,後來教廷表達關切,政府才軟化做了「解釋」,使得雙方關係緩和一些。

當教宗方濟在阿根廷擔任耶穌會監督時,並未積極支持解放神學的觀點,也未明顯地與當時壓制平民的軍政府站在反對面,為受壓迫者包括耶穌會士伸冤。他當時的觀點是:耶穌會士應當以拯救人的靈魂為念,而不是以改變政府組織為首要訴求,但這樣的作法也引來不少非議。幾年後,他確曾針對當時(1999∼2002)阿根廷經濟極度惡化的情況發表談話,他指出:全國社會資源分配極度不均,這是社會整體不義的罪,窮人的哭嚎已達到天庭,上主不會坐視不管。對他此番談話印象深刻的人,認為教宗有可能改變他過去的思維,藉由他現今的位分,在解決全球貧富不均、濟助貧困地區民眾的事務上,扮演更積極的腳色,一面遊說富國,兌現所承諾的捐款,一面促使財大氣粗者改變欺凌的霸道。

承接聖方濟的理念

其實,人們豈能期盼一個人做出那麼多的事,期許教宗改變全球各國製造出來又解決不了的種種問題?亞西西的聖方濟在他捨棄富有、擁抱貧窮的十八年歲月裡,確實留下典範,影響了不少當時(十三世紀)與未來八百年的人,雖然終其一生未能改變教會的積習,也沒有使社會走向和平均富,然而畢竟招聚了一群有相同志趣者,更將「愛與和平、施比受更為有福」的信念傳遞至今。

教宗方濟有一顆承接聖方濟理念的心,他提出的呼籲是極難能可貴的,但羅馬天主教會不是一個萬能組織,教宗也只是個蒙恩的罪人(他自己的話),哪有天大的本事改變整個局面?要想解決各地區貧困不公的問題,必須每個有信仰的人、每個地區的教會都積極投入,個人與組織都不能塞住憐憫的心,不能視而不見只等著上天堂,更不能僅以專注「救人靈魂」為藉口,卻對現存世界各地的各樣重大議題或漠然無動於衷,或懼怕威權而苟且妥協。

倒空自己,成為貧窮

除了以上所說一些表相的變革與該關注的社會事務外,教宗方濟真正的挑戰是:如何使教會與信徒都有「清貧之心」?教宗要怎樣經由各式教導、節慶、文宣與傳媒,使信徒(包括主教、修士、修女)將「清貧」的信念內化?使人能樂於施予捨棄,而不是搶奪搜取、佔為己有?使人與教會都能「以窮為樂」,而不以物質享受為追求目標?
現今全球環境生態衰敗問題、財富分配不均問題、戰亂爭搶殺害問題……,其實都源於人內在的虛妄與私慾,要人放下這些隱而未顯的我執,談何容易?

兩千多年前聖嬰孩降生,見證了上帝倒空自己成為貧窮的愛,祂行走在人世之間,留下美好的腳蹤,這不僅值得我們效法、跟隨,更是更新、改變吾人信念與價值觀的源頭。深願《當新教宗遇見聖方濟》的出版,不但使聖方濟的榜樣再現於人們眼前,教會與信徒更當特別思想、紀念耶穌的生與死,並再思如何起而行,在觀念及生活中不隨從世俗,更進而關懷弱勢貧窮。

(作者為旅美資深環保工作者)

《當新教宗遇見聖方濟》/張力揚著,每本定價220元,
請來電02-23635616#22,大量訂購另有優惠。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