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7期】2009年1-2月出刊

本期目錄:
迎向一個謙卑的新時代
歐巴馬時代下的新教福音派
這世界的迫切需要 ——福音最偉大的禮物就是神自己

城市教會啟示錄

拓展思考.抗衡文化
晚年的美學
純稚童心──路特(John Rutter)與〈兒童彌撒曲〉
 

 

曠野論壇歐巴馬時代下的新教福音派

◆張國棟

  「我們知道我們拼圖而成的共同歷史遺產是優點而非缺點。我們是一個由基督徒、回教徒、猶太教徒、印度教徒和無信仰人士所組成的國家。我們由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形塑而成,那些文化來自這地球每一個角落。」這是美國民主黨的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就職演說的一部分,在美國以外的人聽來未必有甚麼特別,然而,至少有兩點會令美國人感到耳目一新。首先,歐巴馬提及不同宗教信徒時,竟把「無信仰人士」並列起來,一些美國無神論哲學家因此公開表示感到欣喜。另外,歐巴馬把美國說成一個宗教多元、且各宗教不分高下的國家,這點對美國那些所謂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的信徒來說,猶如摑了一巴掌,因為他們主張美國本應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但現在太墮落了,要把美國帶回上帝權能之下(他們有 "bring America back under God" 之類的情結或感召)。歐巴馬施政的特徵是拒絕分化,兼容並蓄。碰巧,美國福音派近年來也有些人開始厭倦社會衝突 ,在這政治新形勢下與傳統右派的關係產生了質變。

宗教右派的緣起

  自上世紀中,美國移民政策放寬,有很多不同國家的人紛紛湧入美國,使本來絕大部分都是新教徒的美國變得宗教多元。多少由於這緣故,美國社會在公共空間裡逐漸傾向宗教中立。與此同時,性放縱等道德相對主義亦越來越盛行。這些現象令保守的福音派和基要派很不自在,覺得社會道德開始淪喪,主流文化壓逼基督教。及至七十年代,美國法院裁定女性有權選擇墮胎,更令這些保守群體感到非採取某些行動不可。1977年,福音派領袖杜布森(James Dobson)成立愛家協會(Focus on Family)。1979年,有共和黨員聯絡當時著名電視傳道人福爾偉爾(Jerry Falwell),創立了名為「道德多數」(Moral Majority)的政治游說團體,推動保守的社會和道德議題;它於1989年轉型為「基督徒聯盟」(Christian Coalition of America),由另一著名電視傳道人羅伯遜(Pat Robertson)領導。

  被稱為宗教右派的群體主要便是由這些組織構成,他們認為要發動一場宗教戰事(所謂文化戰爭),打倒將基督教邊緣化、被統稱為「政治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的文化敵人。他們樂意採取政治手段來達到改變社會文化的目標,例如把他們的信徒網絡化為選舉動員機器,高調支持親保守道德議題的政客和政府政策,以大量投訴的方式向政府和傳媒施壓等等。這些手法皆含有強烈的敵我分明意識,常常產生社會衝突。

右派的興衰

   過去二十多年,右派與共和黨形影不離,把共和黨視為基督教黨,把民主黨視為一切文化罪惡的支持者。右派最引以為榮的,是傳媒聲稱他們的選票令民望低落的小布希,在 2004 年獲得連任(雖然有學者分析選民取向後發現這論調應該是錯的)。然而,長期獲右派支持的共和黨卻漸漸缺乏吸引力。右派最關心的道德議題,例如反墮胎,在這廿多年裡並沒有甚麼明顯的改善。而共和黨內也有人不滿右派的過分保守,例如去年總統大選時臨陣變節支持歐巴馬的前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接受訪問時說,馬坎(McCain)選培琳(Palin)為副手,只求激化國家左右兩派的衝突,助長右派在黨內的勢力,令他十分失望。

   福音派內,種種跡象顯示右派勢力漸漸衰落,信徒普遍對右派的催逼和單一議題態度感到厭煩。2006年,他們跟全國福音派聯會發生一場角力。那時聯會副主席希日克 (Cizik )大力倡議環保,右派認為此舉會分散福音派對墮胎等首要問題的關注,又認為環保並非福音派裡有共識的議題,於是去信要求聯會將希日克撤職。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們並沒未加入該聯會,而那信件是在對方有機會回應前就先公開了,整個行徑頗為霸道。然而,聯會絲毫不讓步,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福音左派《客旅》雜誌(Sojourners)創辦人華理士(Jim Wallis) 等人公開要求杜布森公開將該信說清楚講明白,始終得不到理會。同年,宗教右派大將堪薩斯州牧師霍士(Terry Fox)被其所屬教會的執事會辭退,理由是他把教會搞得太政治化。福爾偉爾牧師於2007年5月與世長辭,亦暗示一個時代的終結。《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2007年10月更早有評論預言,2008年總統大選將標誌福音派的「典範轉移」,不再專一支持共和黨,議題亦由性倫理擴展至貧窮、疾病、戰爭及環保。

新銳福音派(Younger Evangelicals)

   由於福音派人士中聲稱自己接受保守政治意識形態(即十分支持共和黨的宗教右派)的高達55%,所以很多人把宗教右派等同於福音派。對美國基督教內情不了解的華人信徒多認為如此。然而,福音派裡其實也有些是鮮明地支持民主黨的。同時,亦有很多是沒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他們尤其不希望信仰變得過度政治化。

  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福音派當中便有不少重量級人物發表了一份《福音派宣言》(Evangelical Manifesto),獲近千位領袖聯署。《宣言》重申「福音派」是一個嚴肅的信仰名稱,堅持基督教信仰既不應被私人化,變成麻醉心靈的人民鴉片;亦不應被政治化,成為政黨政治的工具。《宣言》顯然是衝著宗教右派而來,但聯署者拒絕被標籤為左派,希望能超越文化戰爭論述那種非左即右、非友即敵的二元化思維。

  同時,華理克牧師(Rich Warren)亦展現了一個道德立場保守的福音派,可以如何拒絕用右派的敵我思維來看事物。首先,他在其教會裡親自訪問當時的總統候選人馬坎和歐巴馬。及至歐巴馬勝出,在今年一月就職時,歐巴馬邀請華理克替他作就職祝禱,此舉把華理克視如葛理翰(Billy Graham)那般的「總統牧師」。華理克的答允則再次觸怒右派,但華里克從容面對。還有,當同性戀組織不滿歐巴馬禮待華理克,歐巴馬就特意邀請聖公會的同性戀主教羅賓森(Robinson) 參與就職活動,華理克牧師竟然公開表示歡迎,讚揚這是追求社會共融的表現。這在右派的意識形態裡,簡直是匪夷所思、甚至罪大惡極的。

兩派的相異手法

   這些皆反映出福音派信徒越來越不想再以敵我思維來面對社會和信仰之間的關係,他們願意多尋求協商和共融,放棄右派慣常的敵我思維。新銳派關心的議題也不盡是墮胎、同性戀等性倫理,更包括貧窮、疾病、戰爭及環保。

  我們可以用同性戀問題來看看兩者的分別。福音派主流固然認為同性戀為不對,但新銳福音派並不那麼強烈反對同性婚姻或民事共同體(civil union),(包括享有撫養權及財產權等),有統計表示:58%年輕福音派信徒接受同性婚姻或民事共同。華里克牧師去年十二月接受《線上信仰日報》(Beliefnet)的訪問(http://blog.beliefnet.com/stevenwaldman/
2008/12/rick warrens controversial-com.html),隨後又拍攝短片表達寬容性認同(參《今日基督教》的網上報導,http://blog.christianitytoday.com/ctpolitics/2008/12/rick-warren-rem.html ,他並不反對同性戀者應可以享有諸如加州 domestic partnership 的法律所賦予同性戀者那些民事共同體的法律權利,他只反對同性戀者稱此為「婚姻」,因此他支持八號提案(禁止同性婚姻)。 去年十二月,全國福音派聯會副主席希日克提出辭呈,原因並非受不了右派的壓力,而是他被年輕一輩說服了,認為反對同性戀之際,也應容許同性戀者有同性婚姻和民事共同體的權利,但這不是聯會的立場,所以他辭職了。去年總統大選期間,加州公民也要就禁止同性婚姻的八號提案進行投票,結果是主張禁止同性婚姻的一方獲勝。但為了這一役,愛家協會傾家蕩產地動員,導致財務困難要解僱兩成員工。另一方面,今年一月,關注校園福音工作的學園傳道會的佛羅里達州分會,卻願意與同性戀組織合作關懷愛滋病患者。

對台港信徒的意義

   台灣和香港的福音派領袖多不了解美國福音派的內部張力原來這樣強烈,他們多取經自右派對社會議題的分析和動員民眾的手法。同時,他們也學習了右派的文化戰爭理論,認為現今的社會被自由主義壟斷,教會要積極以政治途徑奪回道德發言權,誓死要跟那些以自由之名鼓吹道德相對主義的人周旋到底。

   這些對信仰和道德的熱心很令人激賞,但也必須多多警醒。首先,要避免民粹化。美國右派的策略不得民心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手段大都以人數眾多來逼使政府或公司就範。大體來說,美國學界普遍認為福音派人士是蠻不講理之輩。這個文化定見,將對基督教之未來有極深遠的損害!

   其次,要有一套建全的社會政治哲學和神學。簡言之,究竟教會有甚麼責任追求一個怎樣的社會?在多元社會裡應怎樣堅持道德?為了反對同性戀,教會當促使政府禁絕民事共同體嗎?若真的相信這些會帶來道德低落,一發不可收拾,按同一邏輯,那麼離婚與再婚是否也會帶來道德低落呢? 是否也要動員政治力量,務求使離婚不再合法?若有一天,有同性戀者在教堂對人說:「他是我的配偶」,教會人士拒絕承認那關係,那麼,教會人士是否現在已應當拒絕承認所有離婚和再婚人士的關係?由此可見,很多議題是互相關連的,不能單單針對同性戀,而無視這樣的立場是否造成其他後果。最終,問題在於我們認為教會在世上的角色是甚麼?要把社會變成甚麼樣子才可以?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戰爭理論其實甚具爭議,美國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和《基督教紀元》(Christian Century)在過去十多年,有不少文章正反辯論這類話題。認為要放棄文化戰爭理論的人指出,這在社會科學上得不到很多證據支持;更嚴重的是,由於受到文化戰爭思維的過度薰陶,令信徒無法活出基督徒應有的愛心──因為滿腦子只有敵我意識,因此要寸土必爭、誓死對抗、沒有胸襟只有猜忌。還有一點是台港和美國不同的,美式文化戰爭多以民眾力量來逼使政府或公司就範,但華人社會強調和諧,普遍未能接受這樣的公開社會鬥爭模式,而基督徒人口在社會裡只是極少數,若是如此結集信徒群眾力量,只會被社會視為一小撮宗教狂熱分子嘗試把自己的小眾價值加諸社會之上。如此,強行運用文化戰爭論述來建立社會運動,最終恐怕會適得其反。

結語

   在結束時讓我們再說回歐巴馬。歐巴馬不滿布希很多的政策,甫上任就簽署不少相反決定,然而,他卻把布希某政策發揚光大──那就是「宗教社會服務連線」(faith-based initiative )。這政策爭議之處是,政府容許宗教團體申請政府的資助來做社會服務,並且那些團體可以只聘請自己宗教內的人。歐巴馬卻認為宗教團體的社會貢獻有目共睹,為了社會的好處,應該支持,他履行選舉承諾,成立了「宗教社會服務及社區合作議會」(Council for Faith-Based and Neighborhood Partnerships),由一位五旬宗的廿六歲年輕牧師杜伯斯(Joshua DuBois)負責(但對撥款問題未有明確表示)。除撥款外,該議會還有幾個目標:在支持和反對墮胎的人士中間尋求共識;關注單親家庭裡那些沒有父親的孩子;促進國內外各宗教之間的聯繫,特別是要改善與回教的關係。這個議會很可能會影響美國基督教的未來發展。

   歐巴馬放棄共和黨/宗教右派式的獨斷模式,主張共融,而福音派的新銳力量亦不斷冒升,未來幾年裡,新銳力量會隨著歐巴馬營造的和諧社會氣氛漸漸主導福音派嗎?右派會日趨式微嗎?抑或右派會隨著歐巴馬的一些施政失誤而東山再起?這些都是關注美國及港台基督教發展的朋友值得留意的。◆
(作者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總編輯,基督教人文學會會長)

華理克牧師禱告全文

   主後2008年1月20日上午,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就職大典上,華理克牧師上臺帶領大家開始禱告,為整場華理克牧師禱告全文典禮揭開序幕。禱告全文如下:
全能的上帝、我們的父,所有我們看到的和看不到的都是因為你而存在,萬有都屬於你、來自於你,因為你而榮耀地存在,歷史是你的故事。聖經上說:「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是大有憐憫的主,並愛每一位你手所造的人。
今天我們歡欣鼓舞,不僅是看到第四十四次政權交接在和平中進行,同時也在慶祝歷史的轉捩點,產生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裔總統。

  我們心中充滿感恩,能夠生活在美國這片有無限可能的土地上,非裔移民的子孫可以成為我們的最高領導人。我們知道,今天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和如雲彩般的見證人也都在天國歡呼。
懇求你賜給新總統歐巴馬智慧並存謙卑的心來領導我們,給他勇氣帶領我們走向誠實正直與憐憫同理。願你祝福並保護他和他的家人,還有副總統拜登及其內閣成員,和所有經由民主自由而選出的領袖。
主啊,幫助我們記得我們美國人,不是因為種族、宗教或血統而結合,而是因為致力於自由和公義的信念而在一起。
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時候,當我們彼此爭鬥的時候,當我們忘記你的時候,請赦免我們;當我們將強大與興盛視為己有的時候,當我們沒有以對方應有的尊重而苦待別人及地上萬有的時候,請赦免我們。

  在未來面臨的困難日子裡,願我們的目標清晰、行事負責、處事謙卑、態度有禮,雖然我們各自有所不同。
幫助我們分享、彼此服事並追求大眾的共同福祉。
讓我們所有帶著良善願望的人結合在一起,為推動更公義、更健康、更繁榮的國家以及和平的地球而努力。讓我們永不忘記有一天所有的國家和所有的人都會站到你面前,承擔一切所做的。
我們恭敬把我們的新總統和他的夫人及兩個女兒交託在你的恩手中。

   最後,我要奉改變我一生的耶穌之名(華理克牧師以幾種不同的語言說出耶穌的名字),以耶穌教導的主禱文來結束: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炳、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