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9期】2014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島嶼天色漸漸光,人人心底太陽花

兩岸環境前瞻

思考趙鏞基醜聞與教會的回應

心靈重建的工程師

舊約奇女子

未竟的踏尋

新聞自由與教會何干?

 
 


 

人與自然兩岸環境前瞻

◆張力揚

2014年三月,兩度進出台灣,事多巧合,先與八日的反核遊行擦身而過,月末則遇上反服貿公民運動。此行原旨在造訪左岸幾所學校的學生,繼續往年的交流活動,誰知竟與右岸有了另類的際遇。

雖然環保不是此次出訪的主要關注,但在左右兩岸所到之處、言談之間、訪晤途中、或是借住的小區裡,環境問題在在發生於眼前,讓人無可逃避。

環境紊亂下的文明城市?

由於明顯的發展失衡與貧富不均,鄉村人民為了討生活,許多人往城裡跑,導致城區人滿為患,攤販遊民群聚,髒亂吵雜,交通失序,房價飆漲;在我們所到的大學城,來自各地的學生不下卅萬,隨之而來的是各色生意人、小販、工人、求助者等,少說也有十來萬,可想而知,各校邊緣環境會怎麼樣?
城裡車多人多,除了空氣污染與霧霾惱人、傷人外,還處處開新路、造新橋、建地鐵、修三環四環道、蓋高鐵動車線,開山掘地、攔河架柱,不只破壞生態,更製造大量廢棄物、廢水與飛塵;雖然滿街貼口號:「講文明、樹新風、建設生態城市」,整體環境卻陷入更大的紊亂中。

奔波之餘,接待的兄弟抽空帶我們訪晤幾處有百年歷史的小區,是上世紀初外國領館所在處,還有早期宣教士所建的幾所教堂與學校,可惜,多半沒受到重視,不是改建了當民宅,就是廢置無人管理,或是面臨拆遷,即將讓位給高樓大廈或寬敞大街,好打造「文明社會」的憧憬。

一日午後,我們去一著名山嶺,走訪七零年代(文革時期)一位殉道者的故居與教堂,曾是培訓中心的房舍已整修過,但沒任何說明,更無人使用,只在路標上有一早年宣教士的名字,據說是當今領導數年前為了拉攏與美帝的關係才斥資修砌。憑弔後,我們走了一圈步道,只見度假避暑別墅一座座地在各山頭上蓋將起來,山林砍伐,山脊削平,道路拓寬,磚石碎塊卻堆積如山,原來的生態美景慘遭摧殘。

生態與文明只是口號?

由於城市人口劇增,加上熱錢湧流,各區各縣不斷地向四方、向山崗水岸擴充,棟棟高樓如雨後春筍四處竄起,農地廢耕換水泥,田野讓道成高速,難道生態與文明只是口號?雖然樓宇充斥,可是學生中剛畢業或剛成家的,竟不敢奢望十年內能貸款承購一戶。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左岸看起來不像那回事,至少在我們腳底所踏的幾個指標大城都不像;那右岸呢?清境、南庄、悠活……有那一城鄉勝出的?即使核電「報廢」了,人們不是還奢望著安福樂利的文明生活?多數人不是仍盼著境濟成長、股市上揚、薪資提升、房價低廉?這怎能怪那些財主與政治掮客們要跳出來挺核四、挺服貿、挺左岸、挺創新?只是,社會廣大群聚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其實,那一種形式的開發、創新、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不管人們怎麼貼綠色標籤,綠建築、綠道路、綠產品都需要資源能源來完成;亮麗高速的手機需要珍貴的金屬合金,這些能資源哪裡來?最近(四月份),又有報導指稱,手機中使用的一種毒性金屬(tantalum鉭),它的出產方式既不人道,更破壞生態(主要來自非洲),完全不顧環境衝擊,而使用後又不回收,造成二手傷害,許多手機大廠明知卻不思解決之道,這算是文明社會?廣大群聚只管把玩傳簡訊,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溫室效應愈來愈強,土地污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

文明的末路

四月二十二日紀念世界地球日,《紐約時報》有一專訪,介紹一位英國作者對環保的看法,論及文明的末路,他寫了幾本與環境及文明發展有關的書。2006年他發表了 "Real England"〈英國真相?〉一書,引起全國廣泛的注意與討論,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當時反對黨領導──現在的首相 Cameron 與英國大主教,就大加贊賞,曾多次在演講時引用。作者是獨立撰稿人,2003年由南美到亞洲走訪多國,見證各個文化的現況,意識到全球化對各地文明的衝擊。回國後決定深入祖國各鄉里,仔細看看真正的英國現況。

幾年後的今天,正當人們為他的書喝采時,他的情緒卻跌入低谷,他看見 "the human machine"、"the big thing"、"the leisure",正襲捲整個英國,大企業、大商廠、大超市、大建築區、大政策……正把傳統英國文明給夷平了 (flattening the country)。他看到不同角落裡的小民們在奮戰,在設法維護他們所擁有的英國,可是他們正全線潰敗,洪水猛獸襲來,完全阻擋不住,而大城裡的人,竟全然未意識到這慘狀,並不介意自己的文化認同正一去不回。

地球正在被輾平中

也許這個作者對環境的觀察有些灰暗,但環保真有希望嗎?廢核以後就沒事了?不簽協議就安了?能享受物質財富就是文明?綠色地球枯黃了還會自動變回來? 英國失落了,左右岸又如何?不管是社會主義還是三民主義,其實都在 資本主義 的淫威下折腰,都在洪流中沈浮。右岸有可能廢止核四,但以什麼來替代?人們不還是冀望著開發成長?左岸二十個核電站還不夠,還要再來三十個,這樣就能致富強國?核安與核廢留給子孫來擔心、來處理?
早些時候,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後現代文明使人發現地球果真是平的。成為二度空間的人,失去了高度,要承受極大壓力,活的不太快樂,也不安心,前瞻盡是霧霾,後顧滿是塵沙,大家都在瞎摸。迷茫中,我們豈不該想想,要怎麼告訴子孫,自己是如何被輾平的?重壓之下,自己可曾努力承擔與支撐過?

(作者為旅美資深環保工程師)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