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9期】2014年5-6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5-6年出刊
本期目錄:

島嶼天色漸漸光,人人心底太陽花

兩岸環境前瞻

思考趙鏞基醜聞與教會的回應

心靈重建的工程師

舊約奇女子

未竟的踏尋

新聞自由與教會何干?

 
 


曠野人物心靈重建的工程師──溫柔地改變你的敵人

◆ 李玉霞


每一塊地土,都有著她的傷痕。只要你摸進她歷史的肌理,總會找到糾結其中的傷口,有些已結疤,成為印記;有些卻仍在淌血,發膿不止。

前人付出血汗之地

甫踏上台灣的土地,我們看見比香港天高氣清的藍天;跟當地的年輕人交流,我們聽到新一代的民族自尊,自信的臉龐上沒有丁點的奴性、臭罵總統的銅臭、不向經濟大國下跪。看見香港人如我們,總是流露憐憫同情,「我們不想走你們的路」。聽到這話,我心中有一個傷口隱隱在作痛。
「你們羨慕台灣,想來移民。但你們不知道這塊土地之所以叫人羨慕,是由於前人付出了許多血汗。」蘇南洲一臉嚴肅,也半帶輕鬆地問:「台灣人肯為自己的土地去死,香港人怎樣守護自己的土地呀?」

蘇南洲,台灣〈曠野社〉的社長,昂藏六呎的巨人,走過台灣的紛亂,參與其中重建。他說話,招招切中要害,迫令我們放下港式膚淺,低頭看腳踏的土地。

台灣的過去,香港的未來?

翻看台灣的歷史,瞥見香港的影子,你的過去,我的未來,叫人混淆;那種命運的重複與交疊,也叫人抹汗。台灣的回歸,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50年殖民統治結束,同年10月25日,民眾熱烈慶賀大陸國民政府的接管;但一年多後,期待落空,承傳了日本法治制度的台灣人,受不了國民政府的貪污腐敗。當民不聊生、憤怒累積時,228事件爆發,全台約2萬名社會菁英,竟在一個多月內「被消失」,本土的領導階層被掏空;接著是四十三年的白色恐怖時期,稍有多言的,都變成政治犯。

誰也沒想過,這個我們想移民定居的台灣,在1992年之前,仍是全球政治犯最多的島嶼,有著一個比64事件更深的傷痕。

腳下真是一片血地,誰敢亂動?

「你們要訪問228受害者的家屬嗎?你知道你撩動別人的傷口,他們要多少時間才能平復?」不是的,我們是急著想找個人,幫助我們了解台灣在1990年代怎樣為228這傷口止痛療傷。

走進蘇南洲〈曠野社〉的辦公室,看見偌大的房間紙箱處處。他找著其中的幾個,跟我們一起打開尋寶,尋找1990年代的剪報與文件。「搬了辦公室後,這些資料都放著封塵,沒想到第一個要找這些資料的,竟是香港人。」
由1990年籌辦「228平安禮拜」,到1995年李登輝為228事件道歉,1997年228紀念碑及碑文相繼落成。有8年時間,他是背後策劃者,也是前線推動者,進行了228心靈重建的工程。

但你問台灣人,或是搜尋228的資料,卻難找到「蘇南洲」這名字。對此,他只是笑笑:「李登輝當年的道歉文,寫得好嗎?是我給他寫的草稿。」
蘇社長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很少被提及。「我要做的已做了,也不想留個名,要被人臭罵嗎?」他說,他不是政治人,也不是顛覆者,只是耶穌的門徒,要把罩著台灣的烏雲除去,要這地有平安──這是他的定位,也是他的界線。

認清傷痕的主體

從小,他就感到這片烏雲厚厚,每次不知誰說漏了嘴談到228,家人就驚恐地說:「不要講!」台灣解嚴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次公開舉行228追思禮拜,他到場參加,難忘後排幾位老人家的臉容──白髮蒼蒼,不斷抽泣,臉上流露著化解不了的鬱結和怨懟。

「這是一個怎樣的傷口?它的鬱結在於,打你、殺你的,本是服務人民的政府,你在威權下,只能噤聲,沒有超越的人可以給你主持公正,你也不知道這種事何時會再發生。」這種集體的恐懼愈晚消除,傷口就繼續含膿潰爛,社會就愈難有平安。蘇社長忽然問:「香港人關心64,但你們有問清楚64的主體是誰?他們需要什麼?」

對於他,主體永遠是受難者家屬。「家屬最想要什麼?告訴你,就是:我已經失去一個爸爸,我不要再失去一個孩子。」他們心底最渴求的,不是平反,而是平安。

1990年代初的台灣,雖然是解嚴了,但白色恐怖的陰霾未散,當年37歲的蘇社長,仍是決定要打開228這心結。他以〈曠野社〉的名義,籌辦「228平安禮拜」,有人罵他是政教不分;也有人擔心他觸動台灣政府的神經,說他是「提著人頭辦事」。當年,他家的電話真的長期被監聽。
「被監聽是可以預料到的。這又如何?醫生看見病人受傷,能說『噢,對不起,這傷口是因政治因素造成的,我不管』嗎?你只能選擇去醫治,基督徒看到受苦的人,不能把頭別過去,更何況我哪有搞政治?我辦的是宗教崇拜、繪畫比賽、放氣球呀……」

溫柔地改變你的敵人

在整個228重建的工程中,蘇社長沒說過一句平反,沒有舉辦過任何遊行抗爭。「你喊平反,平反就是叫執政者打他政治先祖的嘴巴,誰願意這樣做?你要知道解決問題的鑰匙在政府手上。你要用腦想辦法,怎樣才可以讓執政者拿出鑰匙來?」
「我用的是soft approach。你要真想處理人內心平安的問題,不用宗教還可以用什麼呢?」

在他籌組228家屬團契時,有一位20剛出頭的青年人出席。「1947年時,他大概還未出生吧。原來,他是爸爸派來的,為要了解是否安全。」以前,作為228死難者家屬,並不是什麼好名聲,反倒像個麻瘋病人,叫人避之則吉。蘇社長說:「我就是希望讓受難者的血,成為滋潤台灣的瑰寶;受難者家屬的名,成為榮耀。」這,其實是一種救贖。

一切要從回復身分(identity)開始。蘇社長的頭炮,就是「228平安禮拜」,以228的難屬為主體,分享見證,由台灣各大宗派的教會領袖跨刀,廣邀各界關懷人士(包括朝野兩黨)出席,共同為台灣求平安。「他們有拒絕的理由嗎?難道他們不希望台灣平安?」結果當天軍頭出身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出席了,會後還向難屬一一握手。第二天,所有最保守的軍方政治教材都回收改版了,沒有人敢再說228受難者是「叛亂犯」或「匪諜」。「否則,郝柏村就跟匪諜的家屬握手了。」蘇社長說。

以228家屬為主體的運動

接著,他為難屬成立「228家屬團契」,讓他們有代表自己的組織;後來,李登輝總統要處理228,找家屬代表對話時,他們就能選出代表,申明5點要求。同時,他亦不斷地講故事,不斷辦活動,清明節、母親節、父親節任何節期都舉辦與228相關的宗教與藝文活動,傳媒也就不停報導,直到228不再是危險和禁忌。

「4月,我們請228家屬把對親人的思念都繫在黃氣球上,寓意無語問蒼天。」我們放黃氣球時,警察在場戒備了;當看到小孩都歡天喜地拿著氣球時,他們竟走來說多謝。「他們說報告好寫了:警察的武器還沒先進到能搶下孩子們手上的氣球。」蘇社長笑說,當228活動變成這樣有趣又安全的一件事,全台也都談論228,政府也就不能忽視他們,受難者家屬才敢走出來接受安慰,他們才能為228止痛療傷。
「我告訴你,我們不是為了搞活動,我們是在匯聚運動的momentum。哪怕每個活動只有15人參加,都會形成壓力。」他說,這比每年一次15萬人燭光晚會更有壓力。

用Honor Crown把對方的善引出來

1995年,李登輝真的願意向難屬公開道歉。蘇社長曾鼓勵他說,「你若道歉,就是震古爍今的第一人,是全世界首個未改朝換代,就公開為前人歷史錯誤道歉的領導人。」還為總統的道歉文,起了個草稿。
「你讀過《西遊記》嗎?孫悟空戴上了金剛圈,誰知這個honor crown是個緊箍咒。」他要台灣政府道歉,就是要為他們戴上honor crown後,往後若再出現如228屠殺自己人民的事,台灣政府就是自打嘴巴了。「耶穌沒叫我去審判人,我不審判人;但幫助做錯事的人走正確的路,把對方的善都牽引出來。你說,這不也是一種傳福音,同時是一種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嗎?」
「曼德拉說過,你殺掉敵人,敵人有一天會殺你,這不能造就和平;惟有改變敵人,變成沒有敵人,才能有和平。」蘇社長又把話題轉到香港,他指指自己的腦門,笑說,「所以,香港人不是要換特首,是要換特首的腦袋。」

守住你自己的位分

但要改變對方的腦袋,要有計策,更要清心。「格,我不知廣東話怎說,要有你的identity,也要有dignity。」

1991年3月的台灣,限制出版自由的「出版法」仍存在,「我申請《228關懷月刊》出版,官方原本不讓申請,說我們的出版宗旨不應寫:『關懷228死難家屬』,而應寫:『闡揚基本國策』。他要我們改,我就反問:『難道關懷228家屬不是基本國策嗎?那郝柏村為什麼要和228家屬握手?』官方也就不得不讓我申請到手。」這個《228關懷月刊》就成為整個228平安運動唯一的合乎法律規格的單位,也是運動所需建構論述、傳遞理念與廣納社會資源的利器。

1992年,蘇社長策劃全台灣第一次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的228紀念音樂會,他是刻意請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臨時坐到三樓的VIP座,李登輝總統就先坐在舞台上,一開場即先向家屬致辭和鞠躬,得到媒體頭版全頁報導。「我是主辦者,自然有權安排座位吧。」結果,第二天郝院長方面就打電話來說要請家屬吃飯,我答應了,也讓他有機會在傳媒面前曝光。
蘇社長說他一向不參與遊行,一是心臟不好,二是他就是弄不清,為何在民主社會,人民的公僕做得不對,我們要走到他家門口去抗議,為何不可以請他來我家,聽我要說的話?「我是主場,我要他們follow我的game rule!」

我沒有讓,也沒有不讓

「我根本不需妥協,也沒有寸步不讓。」政治上是一人讓一步,但蘇南洲的棋子都為對方算好了,只做對的事。「基督徒的位分我要守住,但手法是溫柔的。」
建228紀念碑一事,最耗精神。我們看見厚厚的一疊文件,討論代表人選,選址的考慮,評選細則等,可以想像每步的艱難。「684字的碑文,你猜我們跟官方的代表和學者專家們開了多少次會議?30次,也就是說每次平均只討論出20多個字。」
碑文在1997年完成,一年後蘇社長引退。「我是讀建築的,作為建築師,我早定下5年的工程。後來多了3年,是要跟進運作。但接著的是maintenance的事,就沒我建築師的分了。」他引退,也是因為難屬的5點要求,不能說是完全,但已基本完成了;maintenance的事,涉及太多政治利益,他沒有興趣把228變成任何形式的政治籌碼。

既核心又邊緣的人

「我是既核心又邊緣的人,邊緣因為要保持critical distance,核心就因為要進入體制去改造、影響她。」要在兩者遊走,不易,需要清明的心,知道自己的位分。這大概是社會心靈工程師要把握的平衡。
228那天,我們走到「228和平公園」,細讀那684字碑文,想起蘇社長跟我們說的話,心靈不免悸動。「喂,假如你們要做個64紀念碑,你們會選什麼地方,怎樣設計,碑文寫什麼字?你試試套上64的字,把碑文讀一次吧。」
蘇社長,永遠留下叫人不易回話的問題。

(本刊得允轉載自香港《突破書誌》2014年5月號,作者為《突破書誌》總編輯)

〔附加資料

228平安運動的時程紀要
 
˙8.12.1990:「1990平安禮拜」
於世界人權日前夕,由〈曠野社〉發起,蘇南洲為籌備會總幹事,以「尊重人權.紀念228」為主題,把人權與平安信息連結。參加者近2,000人,當年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亦全程參加,引來傳媒廣泛報導。

˙13.1.1991:「228受難家屬團契」成立
探訪受難家屬後,曠野社邀請20多位228家屬成立團契,隔周定期聚會。同年2月28日,李登輝要求接見難屬代表,此團契選出6位家屬代表前往,提出公佈真相、道歉賠償、建碑建館、設紀念日、相關文教工作等5項要求。

˙24.2.1991:「228和平彌撒」
於228前夕,由〈曠野社〉與〈天主教耕莘文教院〉共同在天主教聖心堂舉辦「228和平彌撒」,行政院長郝柏村亦以花籃致意,為第一場以外省人為主體的228宗教活動。

˙12.3.1991:「等待禮拜」
於立法院旁的台北濟南教會舉行「等待禮拜」,教堂四周樹上繫滿了黃絲帶,表達等待親人歸來的心意。這也是首次以228家屬主導的公開聚會。

˙4.4.1991(清明節):「228清明禮拜」
4月4日清明節,於花蓮舉辦清明節禮拜,帶出受難者家人無墓可掃的心情。

˙19.4.1991(228後的49天):「228無語問蒼天」空飄氣球活動
是日在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五個地方同步空飄黃氣球,並在氣球上繫以悼念先人的文字,寓意等待家人下落、等待家人清白、等待台灣前途光明等三大心願,獲得傳媒廣泛報導。

˙5.1991(母親節):「安慰228受苦的母親」全台巡迴音樂會
結合各地音樂家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四個地方巡迴舉辦音樂會,輔慰228遺孀44年來為尋找失蹤丈夫、擔起家計、鼓勵兒女向學、暗夜飲泣等四大悲苦並傳達家屬心聲,獲得各界響應。

˙6.1991(端午節):「228送艾草及淡水河河祭」活動

˙8.1991(父親節):「我的父親」兒童繪畫比賽

˙3.8.1991:「228關懷聯合會」成立
3月起籌辦《228關懷月刊》及「228關懷聯合會」。同年5月刊物出版,8月3日聯合會成立,由旅居溫哥華的受難者家屬林宗義博士為理事長,蘇南洲為執行長,並展開台中、嘉義、台南、高雄與宜蘭五分會的籌組工作。

˙24.2.1992 「228紀念音樂會」
第一次於國家音樂廳舉辦「228紀念音樂會」,首次不以唱國歌開始,並邀得李登輝總統致詞,向台上22位受難者的母親鞠躬致意。

˙26.2.1992 「228紀念美展」
首次與台北誠品畫廊合作,展覽台灣畫家關於228的畫作,以美術活動撫平傷口,展覽所得捐贈給「228關懷聯合會」。

˙26.2.1992 「行政院二二八紀念碑建碑委員會」成立
四月間,蘇南洲結合建築及相關專家以歷史意象、都市中心性、空間開放性等五條件,提出二十頁評估報告,與副召集人林宗義合力爭得臺北市新公園為二二八紀念碑碑址,並將該碑之設計徵選擴大為國際競圖,從近三百件作品中選出現今之成品,原召集人邱創煥請辭換人。

˙28.2.1995 「228紀念碑」落成 李登輝正式道歉
228事件48週年,紀念碑竣工落成,於台北新公園揭幕,當時的紀念碑仍未寫上碑文。李登輝總統為台灣政府於1947年的暴行,向全國人民道歉。一年後,台北新公園改名為「228和平公園」。

˙7.4.1995「228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公布 
處理及補償條例公布,並於同年10月生效,開始處理難屬補償申請。

˙12.1995 「228事件紀念基會」成立
行政院成立「財團法人228事件紀念基金會」,受理228補償申請、核發補償金,同時持續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真相調查與實地訪察等事宜,蘇南洲為創會董事,訪慰各地難屬並參與碑文擬定。

˙28.2. 1997 碑文揭幕、「228紀念館」落成
228事件50週年後,紀念碑684字的碑文才揭幕。同年,台北228紀念館落成。98年,蘇南洲退任基金會董事工作。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