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52期】2008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飄流在失去座標的潮洋中
美國民主黨初選傳達出來的社會與教會動態

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嗎

在綠色潮流中
不會朽壞的冠冕
潮汐
《基督的十架最後七言》
尋訪六十年前(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艾略特(T. S. Eliot)

 

曠野論壇美國民主黨初選傳達出來的社會與教會動態

 ◆ 朱潔嵐

  公元2008年底美國將舉行總統選舉,民主黨的候選人正由希拉蕊(Hilary Clinton)和歐巴馬(Barak Obama)進行激烈的初選角逐。 初選進行中,政敵爆料指責歐巴馬所屬的芝加哥三一聯合教會(Trinity United Church of Christ)已經退休的牧師耶利米.萊特(Jeremiah Wright)言論左傾偏激,公然批評美國政府是在全球製造事端和欺壓美國國內少數族裔的壓迫者。這位牧師幾年前以憤怒情緒表達的講道錄影片段,被放在類似YouTube等網站上流傳。影射歐巴馬屬於這種看起來好像有種族仇恨的黑人教會,以激起其他不是非洲裔的人士對歐巴馬有負面印象和疑慮。

  這個教會所屬的教派,是當初清教徒移民到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所創,和加爾文宗其實同源,神學立場也和目前的美國長老教會站在同樣的位置。只是在教會的組織上採取會眾制而非長老教會慣有的長老制。所以在美國基督教界的分類上是屬於主流教派教會(mainline denominational church),有別於其他反對成立教派的獨立教會。三一教會本身的特色,則是在此教派內專門服務當地的非裔人士(African Americans),在芝加哥都會區承襲非裔美人的教會傳統。這位萊特牧師在60年代,曾經積極地參與由金恩博士領導的民權運動,爭取黑人在美國的平等權利。

  跨越種族與文化隔閡 為了面對這樣挑起族群衝突的指控,也為了徹底說明自己參加競選的理由,歐巴馬今年3月18日在深富美國建國歷史的費城,發表了一場撼動人心的演說,主題就是美國族群的歷史以及和解的未來。講稿的題目是「一個更完美的聯邦」(A more perfect union)。演講的內容先提到美國剛建國時人人平等的理想,這個理想因為經濟現實容許奴隸制度的存在而大打折扣。歷代的努力包括南北戰爭和民權運動雖然一直在追求原來立國的理想,這個歷史的傷痕和分割的社會卻還沒有真正癒合。他引自己成長在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家庭環境作例,說明他面對族群衝突時尋找自我認同的困難。但在困難中卻也學到不能因為現實的考量就割捨放棄撫養自己、對自己有恩的親人和社群。他清楚解釋美國族群的歷史,認為美國人必須要記住帶有羞辱的族群歷史,但是記住歷史的用意是為了能夠踏實地走向未來──一個真正互相體諒與復和的未來。生命繼續走向前的意義在於人和人即使有種族和文化隔閡,卻還能單純地建立互相照顧和愛護的關係。

  有人認為那個講稿是競選總部的幕僚替他寫的。但事實上是歐巴馬自己在前一天寫到半夜兩點所成,甚至連他的妻子事先都不知道他隔天到底要講什麼。直到聽完他沒有矯飾和平靜的演講後,跟其他在場或收看立即轉播的觀眾一樣,發現自己竟然感動到熱淚盈眶。不少政治評論家在聽過這演說後,表示演講的內容已經超越選舉的遊戲規則,也超越了泛泛媒體只會追問歐巴馬會不會跟萊特牧師劃清界線的水平。這演說其實像一篇闡述人權和認同尊嚴的講道,碰觸當今美國年輕世代尋找生命終極意義的靈魂深處,是繼金恩博士生前發表“I have a dream”之後,至今關於族群和解共處最深刻的歷史演說。 認識歐巴馬的人知道他本來的興趣,其實是成為一名業餘作家。他寫的第一本書《我父親的夢》(The Dream of My Father)是他當年還在念哈佛法學院,名不見經傳的時候自己打字寫成的。這本書雖然是在講他成長於種族和文化多元的背景,個人尋找認同的旅程。但在訴說感觸和描述景象的時候,卻已經有專業作家的鋪文功力。很多人當初想去讀他這本書,並不是因為他參與競選聲名大噪。而是注意到他身為一名參議員,竟然能在多元文化和族群議題的寫作領域有傑出的文學著作,才引起閱讀的興趣。後來大眾在他宣布參選後開始搶讀他的書,反而容易忽略掉他寫那書的原意。現在很多住在美國和台灣的人,甚至都還搞不清楚這人的來歷。看到歐巴馬的外表,就簡單地認為他代表黑人參選。

  歐巴馬最喜歡自嘲地說他是那種「被放進任何一個框框都不合適的人」。白人說他是黑人(單看外表特徵),黑人說他不夠黑(指的是文化認同)。他的支持者大多是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普遍有跟傳統社會以及被別人界定所屬團體疏離的感受。他的競選活動常常超越一般人認為當然的政治語言,這其實跟他支持者的宗教經驗很有關係。

  期望改革與轉化 歐巴馬支持者的世代其實就是我們台灣現今年輕的世代,已經厭倦了各自從屬團體的僵化。那些成長於自60年代興起之現代福音派教會的人(福音派風潮在過去將近3、40年席捲台灣的國語教會和校園事工),有不少已經厭倦了福音派神學狹隘排他和只談個人得救的教訓。這些人並不否認福音派教會倡言個人得救重生和道德重建是信仰的基礎,但是對福音派傳統上只在性傾向和墮胎兩件社會議題上炒作,甚至將其作為政治籌碼號召投票的做法,已經失去耐性。認為基督徒也應該關心和致力環保、普世人權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結構性貧窮。另一方面,在教派教會的青年,也已經快不能忍受教會制度的官僚和神職人員的偽善與占權──神學自由歸自由,說是一套,做卻是另外一套。前者發展出Emerging Church的運動,強調神學和世代文化的多元共容、福音的社會性,不再排拒社會關懷和廣泛的政治議題。後者目前則是發展出族群文化多元事工,挑戰分隔族群和文化的教制,企圖打破使得整體教勢衰微的僵化傳統。這兩股革新的力量,在各自的陣營裡遭到刻意的忽視,嚴重的甚至招來抹黑和攻擊,被指責是叛離的異端。這兩股看起來應該是不同陣營的改革勢力,卻都在支持歐巴馬的政治參與過程裡,有了接觸和互相支援打氣的機會。

  所以說歐巴馬的競選反映出某種更新社會文化的創造力量,聖靈像風一樣地在運行,不單是族群多元共處的層面而已。問題是我們有沒有看到這個上帝已經在動工的兆頭。

  新一波的對話與學習 這跟台灣有沒有關係?當然有。新上任政府的外交團隊如果不能深入看到美國社會文化的最新動態,對美外交就難免把在華府雙橡園開豪華派對招待取悅參眾議員,當作主要的政治投資;而不研究如何藉著其他管道推廣台灣多元文化的機會,直接贏取美國新世代大眾人民的心。

  另外值得觀察的就是在台灣的國語教會或出版社,會不會翻譯介紹Emerging Church Movement論述的書籍,讓國語教會的新世代展開新一波的神學討論。這個美國宗教界的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主要是出身福音派教會的Jim Wallis和Brian McLaren,兩人在今年4月同時都接受邀請到長老會的Princeton神學院演講介紹他們的新書。可見教派教會也開始有興趣了解這個福音派內部神學和政治更新的運動。原本對立爭執的兩邊已經開始互相欣賞,甚至嘗試在信仰的實踐上互相學習與合作。如果這個Emerging Church Movement能受到在台灣類似〈曠野〉人士的研究與了解,那麼,同樣相互支援的活動,就非常有可能在台灣國台語教會界的新世代之間展開,成為解決台灣族群問題的重要管道和示範。◆(作者現任職於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擔任公共政策研究員)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